天天看点

租界,是中国人记忆深处的一颗肉瘤

作者:老樊说史

读历史,读文学,甚至于读经济学著作,有一个词总是在我们眼前跳跃,那就是“租界”。

提起租界,中国人不会感到陌生,它就像留在我们身体里的一颗肉瘤,有时候痛,有时候痒,有时候还能遮挡风寒。但是,这颗瘤子存在的最大价值却是,它提示我们,中国人的组织体系曾经出现过异常变化,因为正常健康的身体从不会生长什么瘤子,哪怕它是良性的。

租界,是中国人记忆深处的一颗肉瘤

天津租界遗留建筑

全世界范围内,租界不是一个孤立现象,它在五大洲普遍存在过,东亚最盛。中国之前,在日本,开辟租界甚至成为一种时尚。但在中国,租界的历史充满血腥、黑暗和无边无际的屈辱,“华人与狗不得入内”之流的恶心事件,就是在租界发生的。

外边是饥寒交迫、饿殍遍野的时候,租界内一定是纸醉金迷、灯红酒绿,过着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日子。

外边是阴森恐怖、危机四伏的时候,租界内一定是歌舞升平、自由自在、恣情纵欲的良辰美景。

外边是炮声隆隆、枪林弹雨覆盖的时候,租界内一定是男欢女爱、百业兴旺,一切井然有序、人人怡然自得的样子。

这里的“外边”就是中国,其实租界里的景象也是中国,只是人的身份和层次不同罢了。

租界,是中国人记忆深处的一颗肉瘤

租界外貌图

租界里没有男耕女织,有的只是交易、威胁、制衡和欺诈,所以它在汲取中国的资源,它在摧毁着中国的政治统治。

租界也不是一无是处,它为当时的中国带来了不一样的生活观念和方式,它改变了中国的教育、贸易、宗教和医疗,对我们的传统生活的冲击,无法估量。

西方人热衷于设立租界,与我们清朝政府官员的实际需要和支持是分不开的。它直接来源于鸦片战争。

一场鸦片战争,中国人输得莫名其妙,一纸战败条约,清政府开放了不少沿海口岸。于是,南中国窗口广州涌进来大量的外国人,他们或租房,或买地,与广州居民混居一处,无论是贸易,还是生活,产生了大量的纠纷和诉讼。我们单纯到几乎无知的地方官,从道台到知县,从来只会审判中国人自己的案子,一旦外国人参和其中,清朝官员总是理不清楚,一场诉讼判定下来,外国人不满意,中国人也不满意,民事纠纷往往会升级为政治事件。老百姓官府自然是不怕了,可外国人就会从下闹到上,官员怕追究责任,只得尽量不去招惹外国人。

官府认怂,老百姓可不一定买账,总是盯着外国人不放。据有关资料记录,广州城里屡次发生老百姓围攻外国商人的事件,拦截商船、哄抢货物、甚至攻击他们的居住地的事件时有发生,人们约定不给外国人租房、租场地。

英国人懂得变通,广州的货物最终要销往内地,何不在内地再作打算?《南京条约》约定,上海也是五口通商之一。于是,他们的轮船继续向北航行,上海,成了英国人的下一个目的地。

上海的地方官汲取教训,既然朝廷挡不住外国人,地方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吧,干脆辟出一块地方,让他们自己折腾去吧,外滩荒芜之地多的是,只要不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闹腾,什么治外法权,什么领事代办,什么往来贸易,通通与自己无关。

租界,是中国人记忆深处的一颗肉瘤

租界界碑

1845年,远离上海县城靠北的荒芜之地,诞生了第一块租界——上海英租界。英国人还为此帮清朝政府制定了《上海租界章程规定》,为租界的形成制定了法律依据。从此,租界像雨后春笋般生发出来,先后有14个国家在中国十多个城市,设立了27处外国租界,其中,英国最多,其次是日本和法国,批准设立的外国人自主居留地更多。

租界,大多选择在沿海港口城市,即就是在内地,像汉口、重庆、哈尔滨等地也是在大江大河流经之地,因为外国进入中国的交通主要是货轮,总是要选择港口和水道。至于城市陆地,是无所谓了,一般是当地官员会把他们认为的劣质地、荒凉地划给外国人。外国人也乐于接受,他们毕竟可以花最少的银子,租到最多的地皮。

租界一般是由外国人自建的,他们看重的是中国未来的市场。可眼下,中国人还能赚取外国人的劳务费和材料费,租界的建设速度超乎常规。

租界,是中国人记忆深处的一颗肉瘤

清朝时租界外围

租界的兴起,带动了地产业的迅猛发展。有资料记载,天津的法租界,起初每亩地只有十多两银子,二十年后,到1928年,每亩地已经涨到了一万两银子。越是租界的地,越是昂贵,因为战乱年代,毕竟还是租界安全些。

所谓公共租界,主要指英国和美国共同建立的租界。1863年9月,英国和美国在上海设立的租界,经过多次摩擦,最终正式合并,称为英美上海公共租界,统一由工部局(租界行政管理机构)管理。

租界现象就像一株带毒的花朵,看起来艳丽无比,但实际上通体含毒。它严重侵犯了一个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完整,与殖民统治性质无异,它伤害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治权和司法权,更是对所在国民众的思想和意志的摧残,人为地设置了人和人之间的不平等,势必阻碍和影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租界,是中国人记忆深处的一颗肉瘤

租界建筑

因此,撤销租界,夺回治权,就成为一种历史发展的趋势。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北洋政府派军队参加了协约国战斗,是名义上的战胜国,所以依法收回了汉口的德租界,天津的德租界和奥租界(奥匈帝国)。

从此以后,国民政府或主动,或被动逐步收回了汉口、九江、镇江、厦门、天津等地的各国租界。

直到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才正式宣布收回除香港、澳门两地以外所有租界,但真正理清经济权益,还政于民,恢复本土化,要到新中国建立以后。从收回的步骤看,上海租界回归的最晚,租界的历史最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