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冰雪世界 藝術圖鑒

作者:京報網

曆代名家筆下的雪景畫,并不鮮見,或雪景山水,或水墨雪圖。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唐代詩人王維,其“雪畫”更獨步千古。不過,若論及冰雪競技圖,傳承下來的佳作卻不多見。如今能找到創作年代最早的,當屬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冰嬉圖》——描繪乾隆皇帝觀看冰上運動的情景。此後直至步入民國時期,冰雪競技跻身時尚運動,才屢屢見諸筆墨丹青。如今,借冬奧之機,讓我們一睹“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它們之真顔。

冰雪世界 藝術圖鑒

宗其香《北海打冰》(1956年)

中國古代關于滑雪的記載最早見于《隋書·北狄傳》北室韋人“地多積雪,懼陷坑阱,騎木而行”;關于滑冰的記載見于《新唐書·回鹘列傳》載木馬突厥“乘木馬馳冰上,以闆藉足,屈木支腋,蹴辄百步,勢迅激”,《宋史》亦載有皇家的“冰嬉”活動。

由于滑雪和滑冰作為一種交通方式或娛樂活動,主要流傳于寒冬時期的北方少數民族聚落,或者隻有在皇家林苑中才能得見,是以中國繪畫史上罕有描繪滑雪和滑冰題材的作品,不過,描繪雪景的畫作則是蔚為大觀。被譽為中國畫史上第一個将雪景作為主要表現對象的畫家王維,生平非常喜歡畫雪,其雪景圖,僅見于宋徽宗朝《宣和畫譜》的著錄,就有26幅。此外,五代時期有趙幹的《江行初雪圖》,宋代有範寬《雪景寒林圖》、王诜《漁村小雪圖》、趙佶《雪江歸棹圖》、夏圭《雪堂客話圖》,元代有趙孟頫《九峰雪霁圖》等,及至明清時期,關于“雪景圖”的繪畫更是數不勝數。

關于滑冰題材的畫作,今天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兩幅手卷,皆為清代宮廷畫家所作:一件是金昆、程志道、福隆安合繪的《冰嬉圖》,一件是稍晚的張為邦、姚文翰合繪的《冰嬉圖》。這兩件作品皆是宮廷畫家繪制後供奉給皇帝禦覽所用,記錄隆冬臘月時節“善走冰”的兵士們,盛裝在皇家西苑(今北海公園和中南海水域)裡冰嬉的場景。受到皇家和官僚階層的影響,清代北京民間,“冰上走”也是冬季流行的一項别有生趣的娛樂活動。從19世紀70年代英國攝影師托馬斯·查爾德拍攝的曆史照片來看,當時北京的普通群眾冬季主要在護城河上進行滑冰娛樂。

1925年8月,清遜帝溥儀離開皇宮後,北海始向公衆開放,通過1927年著名實體學家汪德昭與夫妻李惠年在北海公園滑冰的照片可知,此時北海公園冬季已經設有專門的滑冰場。同時,因為歐美國家在北京開辦了燕京大學等很多教會大學,包括冰球、花樣滑冰等冰上體育運動随之傳入北京,并成為時髦。今天在網絡上流傳甚廣的一組老照片,即1946年美國《Life》雜志攝影師路過北海公園時,拍下的一位年高66歲、且曾在清宮廷表演過溜冰技術的溜冰者吳桐軒,他在照片中展現出的一系列高難度滑冰動作,說明滑冰作為一種冬季娛樂活動或是運動,已經在北京群眾中深有基礎。在拍攝于1930年代至1940年代的老照片中,總能看到很多愛好者們在北海溜冰場留下自己的身影。在這一時期,最有名的滑冰愛好者,莫過于留學過法國和比利時的藝術家吳作人的妻子蕭淑芳。

1935年1月,上海《良友畫報》(第101期)刊載了攝影師魏守忠拍攝的一組《冰光人影》,記錄了他在北海拍攝的北京溜冰名手,夏承楹、夏承楣兄弟,蕭淑芳、蕭淑熙姐妹,還有62歲高齡的齊子林表演的一系列高難度動作的照片。夏承楹、夏承楣兄弟表演了探戈等雙人舞和單人舞,齊子林表演了太白醉酒等,而4張蕭淑芳滑冰的照片,則表演了單腳的“左足外刃前進,姿态優美,恍如淩波仙子”“右足外刃,步履斜乜,又如醉仙駕雲間”“右足内刃前進,有翩若驚鴻之美”等。而蕭淑芳不僅擁有極高繪畫天分,還喜歡滑冰、騎馬、遊泳、打網球,“我天生喜歡人世間美的事物”,凡是時髦的體育運動她都去嘗試,在她留下的大量年輕時照片中,舉手投足流露出“民國範兒”。

冰雪世界 藝術圖鑒
艾中信《滑冰》(1946年)

1946年,吳作人和蕭淑芳的朋友、共同任教于北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中央美術學院前身)的艾中信創作了油畫《滑冰》,畫面上描繪的正是着藍衣的蕭淑芳教女兒在北海滑冰的情景。這件畫作意在描繪出滑冰者的動勢和速度感,是以對人物形象并不精雕細琢,而是速寫式地表現出人物的姿勢,形成一種印象主義繪畫的視覺意味。畫面中最有特點的是描繪冰面的大筆觸,與滑冰者的動态形成呼應,增強了畫面的動勢。

1947年,另外一位同在北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任教的藝術家孫宗慰創作了夜景畫《溜冰場》,展現的似乎是平地“潑水為冰”後衆人滑冰嬉戲的畫面。在畫面中,同樣出現了艾中信油畫《滑冰》中的藍衣滑冰者蕭淑芳,此刻她并不是在滑冰,而是與站在護欄外的另外一名女子聊天。這件作品呈現的是,當時滑冰作為一項時尚的運動,在冬季的北京廣受歡迎,甚至在夜晚都會有專門的溜冰場開放。在創作意識上,孫宗慰與艾中信都描繪和表現了北京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一個場景,這兩幅生動的畫面應都來自于速寫後的創作,樸實、濃烈的造型和色彩語言,呈現的是一種對現實生活的真摯情感。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北海、什刹海、頤和園,都是廣大人民群衆冬季滑冰的好去處,尤其是在什刹海,還專門設立了“人民溜冰場”,場内有400米的跑道、冰球場和練習區。1952年春節第二天,北京市在什刹海舉辦了盛大的冰上運動會,組織了勞工、學生、幹部和市民共3000餘人參與,比賽項目不僅有花樣溜冰、冰球、中長距離競速,還有“冬季體育鍛煉标準”的溜冰測驗。據《人民畫報》1952年第2期報道,當時北京各大工廠和學校,都自己創造溜冰條件,如人民印刷廠、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等,都在本機關修建了溜冰場,極大促進了北京冰上運動的開展。而下發至各大學和中學、被訂入愛國公約的“冬季體育鍛煉标準”,則明确了溜冰鍛煉身體是為了“加強國防力量”,像北京育英中學、青年會等,都組建了自己的冰球隊,參加此次比賽。

冰雪世界 藝術圖鑒
古元《北海之冬》(1954年)

反映新中國初期冰上運動的作品,有1954年蕭淑芳創作的油畫《北海溜冰》、古元創作的版畫《北海之冬》,1956年宗其香創作的彩墨畫《北海打冰》等。三位藝術家皆任教于中央美術學院,接受了文藝為人民服務、表現現實生活創作思想的影響,他們的作品中呈現了冰上運動人民性的一面,描繪了昔日皇家林苑,如今是人民的公園的一種視覺情境。蕭淑芳的油畫中描繪的是很多青少年滑冰的場景,深色的冰面上冰刀留下了一道道标志着滑行軌迹的弧線,再加上冰面上若有若無的倒影,使畫面極富夢幻意味。近景中,脖子上戴着紅領巾、身着短裙的一對國小女生正牽手快速掠過眼前,白色的圍巾舞動,賞心悅目。作為滑冰好手,蕭淑芳在畫面中描繪了滑冰場内多種多樣的人物形象,有推、拉冰車者,有單人、雙人、成列的滑行者,有仰面摔跤的初學者,還有似乎是着舞蹈服裝的專業練習者,甚至包括在圍欄外張望、看得津津有味的一排觀衆等。

冰雪世界 藝術圖鑒
孫宗慰《溜冰場》(1947年)

古元在畫面上則采取平視的視角來表現北海冰場上熙攘的滑冰者,描繪的似乎是周末北京的勞工、學生和市民在冰上休閑和娛樂的日常場景。宗其香更是以松動的墨點,恰到好處地點出遠景中追逐嬉戲的滑冰者,相較于蕭淑芳作品中謹細的刻畫,其畫面以氣氛取勝,以至于觀者似乎依稀可以聽到遠處人群的喧鬧聲。

冰雪世界 藝術圖鑒
戴澤《頤和園後湖》(1979年)

1979年,任教于中央美術學院的戴澤創作的油畫《頤和園後湖》,在構圖上類近于宗其香,遠景中的滑冰者也是以點筆為之,但是畫面更追求一種大筆觸的表現,尤其是近景的冰面,極富形式意味。而1978年任教于北京師範學院、曾留學比利時和法國的油畫家李瑞年創作的油畫《什刹海冬天》,則更像是對古元的回應。在這件作品中,李瑞年透過近景中9棵樹的間隙,刻畫了在冰面上或滑冰、或打冰球嬉戲的人群,有意思的是,這些點景式的人物都是以較為明亮的色彩描繪衣、褲,尤為生動活潑,使畫面中萦繞着迎來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歡欣氣息。

冰雪世界 藝術圖鑒
黎明《崛起》(1990年)

在表現北京北海等冰場滑冰的情景以外,1990年代以來隻有極少表現登山和滑雪題材的作品,其中有三件甚為精彩。

1990年,廣州美術學院雕塑家黎明,根據1988年5月中國、日本和尼泊爾登山隊聯合登頂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實作南北雙跨會師的情景,創作了不鏽鋼材質雕塑《崛起》。雕塑受到1980年代以來現代主義語言風格的影響,以三位登山隊員高舉雙手慶祝的造型為基礎,構成山字,象征着人類團結一心、戰勝困難的大無畏精神。1996年,倡導“寫意雕塑”理論的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吳為山創作了小雕塑《平衡——滑雪者》,相較于《崛起》的象征主義和紀念碑感,其雕塑更為強調手的觸感,強調藝術家對滑雪者身體姿态的意象表現。

2014年,北京畫院畫家楊剛用水墨創作了速寫式的簡筆畫《跳台滑雪》,藝術家以極為概括的筆觸,生動而準确地表現了跳台滑雪者淩空飛躍的矯健身影,以至于作品有着既寫實又寫意的絕妙形态。相較于吳為山雕塑造型中的悠揚婉轉之意,楊剛更強調造型的單刀直入、生撲直取之味。

(作者系中國美術館副研究館員)

(原标題:冰雪世界 藝術圖鑒)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 魏祥奇

流程編輯:u010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