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地評線」太陽鳥時評:讀懂“冰雪奇迹”裡的工匠精神

作者:國際線上

2022年北京冬奧會正在舉辦。分布在北京、延慶、張家口3個賽區的12個競賽場館,3個冬奧村、主媒體中心等非競賽場館,備受矚目。無論是國家速滑館“冰絲帶”還是首鋼滑雪大跳台“水晶鞋”,亦或是國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一項項令人驚歎的“冬奧工程”,驚豔世界的“中國速度”和高品質成果,展現着建設者們攻堅克難、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冬奧會場館設計前拜訪專家、各地取經。冬奧會場館的設計是在“理論上可行,現實中無先例”中摸索前進的。為了制出有利于運動員滑出最好成績的“最快的冰”,“冰絲帶”的建設者們四處拜訪專家、輾轉各地取經。通過緊緊圍繞“最快的冰”和綠色低碳目标,在重點研發計劃支援下,創新了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系統,讓“冰絲帶”成為全球首個使用該技術制冷的冬奧速滑場館;通過智能科技的開發應用,創新了智慧內建和數字孿生平台,把“冰絲帶”打造成一座有感覺、會呼吸、有記憶、會思考、能自我調節的智慧場館。“冰絲帶”智慧場館建設者們秉承精益求精的設計理念,最終形成了科技亮點紛呈、經得起曆史檢驗的“中國方案”,為冬奧會圓滿成功提供了重要支撐。

冬奧會場館建設時拼搏奮鬥、攻堅克難。冬奧會場館建設是聚焦“建好”“用好”目标,“一刻也不停”抓工期進度的。為了給冬奧會提供良好場地保障,冬奧會場館的建設者們在小海陀山凜冽的寒風中值守,在寒冬的夜晚作業,最多的時候一天要進行6次冰面修複;為了給運動員們提供更好的天然擋風屏障,“雪如意”被架設在山谷之間,并為每根支撐雪道的柱子單獨制定了模闆及架體,最長的樁打到了地下23米,正是冬奧會場館建設者們披着星光、浴着晨露拼搏奮鬥、攻堅克難,以“一步也不能錯”的态度求建設精度,勇于突破技術、能力、格局,讓由中國設計、中國技術、中國材料、中國制造組成的冬奧場館建設的“中國方案”,在綠色、環保、可持續方面為奧林匹克樹立了新标杆。

冬奧會場館運作中精準檢驗、精細調控。冬奧場館運作是以兩小時實作“冰冰轉換”助力運動員取得好成績的。為此,經過冬奧場館建設者們反複鑽研攻關,在賽時,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将冰面賽道的溫差将精準控制在0.5攝氏度,以保證冰面硬度一緻,減少外界因素對于運動員滑行水準發揮的影響,同時利用“最強大腦”收集計算智能傳感器實時檢測的場地濕度、溫度、風速,觀衆數量等,調控座椅送風系統和除濕系統,讓冰面始終保持最佳狀态,此外,還通過雷射掃描跟BIM模型進行比對,檢驗、保證冰場下12萬米不鏽鋼制冰管道處于精準位置,保證冰溫均勻。正是冬奧場館建設者們精準調整、精細調控最終讓兩個場館,不同的冰面,為奧運健兒取得好成績奠定了堅實基礎,催生了更多好成績和新紀錄。

冬奧賽事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當我們感歎“冰絲帶”的黑科技、運動健兒的好成績時,還應該關注到正是冬奧場館建設者們從設計到調控的精益求精,正是有他們精準把握了每一個細節,才呈現出了這一屆精彩、非凡、卓越的冰雪盛會,這是工匠精神的展現,更是中國精神的彰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