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學家蘇轼一生共有3個女人,他最鐘意的不是正妻,而是一名歌妓,甚至還為這名歌妓寫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留芳千古的詩句。
在廣東惠州西湖邊孤山南麓六如亭上,就镌有一副蘇東坡寫的一幅楹聯:“不合時宜,惟有朝雲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這其中的所說的“朝雲”便是那名歌妓。
蘇轼是一個重情重義之人,一生一共有三個女人,也都為這三個女人寫下不少詩句。
原配妻子王弗與其生活11年,1065年,年僅27歲便去世了。蘇轼為其寫下了讓人情深腸斷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鬓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第二任妻子王閏之,是王弗堂妹,在王弗去世不足一年便嫁入蘇家。從21歲起,王閏之與蘇轼為妻,共同生活了25年。1093年,王閏之去世時,蘇轼寫下《祭亡妻同安郡君文》,“昔通義君,沒不待年;嗣為兄弟,莫如君賢。婦職既修,母儀甚敦。三子如一,愛出于天。”
蘇轼的第三個女人是侍妾,名王朝雲。原本是浙江錢塘人,因家境清寒,自幼淪落在歌舞班中,為杭州西湖名妓。1071年,時年34歲蘇轼到杭州就職,認識了12歲的王朝雲,借景抒景寫下了脍炙人口的詩《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明面寫西湖之美,暗中寫的确是王朝雲如西施一樣美麗動人。蘇轼将其納為侍女,後在1080年被貶黃州時将其納為侍妾。
王朝雲,天生麗質,聰穎靈慧,能歌善舞,深得蘇轼喜愛。蘇轼所寫的“不合時宜,惟有朝雲能識我”,就是因為一日,蘇東坡指着自己的腹部問侍女們:“你們知道我這裡面有些什麼嗎?”有人說是文章,有人答是見識,王朝雲笑着說:“您肚子裡裝的都是不合時宜。”蘇東坡視王朝雲為紅顔知己,王朝雲與蘇轼共同生活20多年,陪伴蘇轼被貶黃州和惠州。特别是在被貶惠州時,已是60歲的蘇東坡身邊隻有王朝雲與其共患難。
被貶惠州,蘇轼郁悶、失望的心情,在《到惠州謝表》中流露了出來:“以瘴疠之地,魑魅為鄰;衰疾交攻,無複首丘之望。”王朝雲撫慰了蘇轼的心,對惠州充滿了向往。在長途跋涉、舟車勞頓之後,蘇轼到達惠州,還沒下船,熱情的惠州人已聚在碼頭歡迎他。當時的惠州主政者詹範把當時接待朝廷官員的“合江樓”給蘇轼住。蘇轼對此表達了欣慰和歡喜。“海山蔥曨氣佳哉,二江合處朱樓開。蓬萊方丈應不遠,肯為蘇子浮江來。”(《合江樓》)
蘇轼的到來給惠州本地文化帶來了無限榮光。昔日的豐湖因蘇轼改名為西湖。惠州西湖因蘇轼得名,也因蘇轼而揚名。經他詩文傳揚,惠州西湖完成了從“民生工程”到“風景名勝”再到“文化遺存”的升華與過渡。
在惠州時,他隻是“節度副使”,不僅官位低微,并且作為貶官,也毫無職權。雖說身處逆境,但蘇轼仍有一顆赤子之心,盡心竭力為群眾辦事。看到惠州城四面環水,群眾出入不便,于是向主政官員提出了“兩橋一堤”的惠民方案,為籌錢甚至把皇帝禦賜的犀帶都拿出來了還寫信給遠在千裡之外的弟弟蘇轍讓其捐出禦賜的黃金為惠州改善民生。
他看到當地群眾的插秧技術和工具落後,就繪制插秧船圖形,命工匠制造,加以推廣應用。他在香積寺看到溪流落差較大,就設計了水碓水磨,給群眾用來舂米、磨面,還研磨香粉。他看到群眾缺醫少藥,便到處搜羅藥品為人治病。看到惠州軍隊搶占民房,他向外界寫信想方設法通過自己的關系予以化解。
萬萬沒想到,三年後,王朝雲身染瘟疫不幸亡故,年僅34歲。惠州留下了蘇轼與王朝雲愛情絕唱,也留下了蘇轼執政為民的故事,經久不息。#惠州頭條##媒體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