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牡丹還魂”18年,白先勇的昆劇故事搬上了電影節大銀幕

作者:澎湃新聞

記者 潘偉

2021年6月17日,紀錄片《牡丹與靈魂——白仙勇與昆曲複興》在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上作為參展影片上映。在鏡頭中,作家白先勇抨擊唐裝,始終優雅謙遜,滿臉笑容,談起自己的人生和昆曲藝術的熱愛,以及20年來為昆曲複興的曆程。

白先勇與牡丹館的關系

時間過得飛快,一切都像昨天一樣恍惚。依然是這片海風的美琪大劇院,1945年秋勝後,多年未上台的梅蘭芳,帶着衆人期待,與昆曲大師翟振飛在這裡演出了幾天昆曲,從《花園之夢》到《斷橋》,一段空蕩蕩的巷子,門票價格高達一張票"小黃魚"(金條)。而在這悠揚的水磨笛聲中,昆曲藝術的魅力從此深深紮根于一個八歲孩子的心中。而他,就是後來著名的漢語作家白先勇。

1988年,白先勇第一次回到大陸講學,在上海再次見到了上海昆劇藝術家華文軒、蔡正仁主演的全《長壽寺》,昆曲對這種頭發的迷戀是不能接受的。他無數次說過:"昆曲沒有他,得到一個'美'字,文字,舞蹈美,音樂美,人性美,是中國審美理想的集中展現,是中國古典文化高度發達的産物,是世界級的藝術,我們都應該珍惜它。"

2001年,昆曲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但依然萎靡不振,白先勇決定放下文字,帶着強烈的文化責任感,跑來跑去,組建了一支強大的團隊——除了邀請昆曲"追随"一代、昆達班、浙江"世界"一代等寶物藝術家親自繼承, 培養一批"小蘭花班"年輕演員,更積極地進校園推廣。

“牡丹還魂”18年,白先勇的昆劇故事搬上了電影節大銀幕

青春版的牡丹亭。攝影:徐培紅

2004年4月29日,在蘇州市委、市政府的關心和支援下,經過整整一年的精心籌備,白先勇、蘇州坤劇場打造的"青春版牡丹館"應運而生,從此開啟了昆曲當代振興潮流的新局面, 在中國戲曲史上乃至文化史上,已成為豐富多彩的一部。

“牡丹還魂”18年,白先勇的昆劇故事搬上了電影節大銀幕

2005.06.03.-05 同濟大學演出,平面觀衆(白先勇提供)

18年來,青年版《小馬亭》已演出近400場,足迹遍布祖國、南北江、蘇州坤劇院,一群優秀的年輕演員演唱《為你如花似年水》走進各大院區、大學、海峽兩岸三地, 甚至美國、英國,都留下了唐顯祖玉堂之前的"白牡丹"形象,吸引了無數年輕觀衆,從他們進入劇院的那一刻起,就愛上了傳統文化。

“牡丹還魂”18年,白先勇的昆劇故事搬上了電影節大銀幕

2007.09.21-23 四川大學江安體育場牡丹館,單場觀衆7000餘人。攝影:蔡少華

《小馬魂》18年,昆曲藝術早已走出當年的困境。如今,該國各大坤劇團上演的《牡丹亭》,幾乎要座無虛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進劇院,開始欣賞昆曲,更多的大學生走上舞台,體驗這門古老的藝術,北京大學聯合北京18所大學學生表演了學生版的牡丹館,以及同濟大學和上海各大專院校與學生版一起演出的《長壽寺》, 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電影世紀複興的昆曲藝術

現年84歲的白先勇也越來越神清氣爽。但他也開始思考如何記錄文藝複興。"未來人們想寫昆曲複興史,不得不提到青春版的《牡丹亭》。如果有人想研究它,那麼資訊呢?我們有很多資訊,如果我們3000我們整理它,我們分散它。"帶着儲存曆史資料的理念,白先勇萌生了他18年來推動昆曲的恢複和傳承過程的錄像構想。

牡丹與靈魂-白仙勇與昆曲複興是一部展示昆曲複興的紀錄片。影片以白先勇為主要推動者,從開始接觸昆曲之美,到"青春版牡丹館"的創新、體驗和靈感、思考,再到"校園版牡丹館"的表演,這也追溯到了民國初期的昆曲藝術家,以及昆曲"世代"藝術家減少對幾代藝術家的依附和傳承。

“牡丹還魂”18年,白先勇的昆劇故事搬上了電影節大銀幕

為了拍攝,還特意去了昆曲故鄉前元古鎮周莊,捕捉昆曲的曆史痕迹和大衆生活,還到北京大學、南京大學、蘇州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高雄社會教育館等地,真實記錄了"校園版牡丹館"和"青年版牡丹館"的演出與交流。

除了白先勇,影片還深入拜訪了王安琪、王彤、王世宇、周勤、嶽美君、餘、梁古音、張繼清、陳義義、餘曼侬等近50位藝術家、學者和推導者,探讨如何為衰落的藝術注入新的活力和當代魅力。

電影導演兼編劇鄧永興憑借第二部劇情片《濮陽六百裡》獲得上海電影節最佳新人導演和金馬獎最佳編劇獎,并參演了《他們在島上書寫》系列,擔任《餘子紅》白先勇的紀錄片導演,與白先勇有着長期的合作和互相尊重。

至于這部紀錄片,鄧永興說,"我想把這部作品本身拍成昆曲。以四百年的曆史為時間跨度,以唐獻祖的文字、白老師、昆曲的工藝、傳承使命等為素材,使其成為"坤品"和詩意的形象記錄。"

“牡丹還魂”18年,白先勇的昆劇故事搬上了電影節大銀幕

在電影中間

從作家到昆曲的"傳教士"

作為影片的"第一主角",白先勇不僅親自參與了8個月的後期剪輯過程,提出了非常具體的修改,就像他為青春版的《牡丹亭》所做的那樣,還從項目的概念上多次邀請王世宇、張繼慶兩位藝術家作為藝術指導, 從打磨劇本到一段編舞,甚至還有一件禮服圖案的顔色,演員舉起手來投身他的眼球......他問的問題沒有太多細節。

在影片中,他笑着說,自己上輩子可能是班長,這輩子也是到處走戲課"走江湖"。

白先勇希望通過拍攝《牡丹與靈魂》,讓自己18年來推動昆曲藝術經驗的傳播,以及"尊重古典但不古典,運用現代而不濫用現代"的"昆曲觀",得到更多人的認可和實踐。

"這部電影的主題是,這門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卻即将隕落的藝術,流傳下來,重獲新生,就像牡丹還是靈魂,它的靈魂又回來了。我們這篇文章最重要的是談論代際繼承。"

雖然昆曲的作品很多,但白先勇一直強調青年版《小馬亭》的成功,不是個人功勞,而是一大批"昆曲志願者",文化精英齊心協力。

"其實昆曲不僅有我,還需要大量的志願者。昆曲與近20年緊密相連,我認為,我最大的變化是從作家到大衆媒體昆曲的"傳教士"。昆曲是我們民族最美麗的寶藏。我84歲了,其實早就應該退休了,但是對于民族的文化藝術,我有一種不情願。我也期待21世紀,随着國家實力的不斷增強,我們可以迎來中國的"複興"。"

負責編輯:梁佳

校對:丁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