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牡丹还魂”18年,白先勇的昆剧故事搬上了电影节大银幕

作者:澎湃新闻

记者 潘伟

2021年6月17日,纪录片《牡丹与灵魂——白仙勇与昆曲复兴》在中国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作为参展影片上映。在镜头中,作家白先勇抨击唐装,始终优雅谦逊,满脸笑容,谈起自己的人生和昆曲艺术的热爱,以及20年来为昆曲复兴的历程。

白先勇与牡丹馆的关系

时间过得飞快,一切都像昨天一样恍惚。依然是这片海风的美琪大剧院,1945年秋胜后,多年未上台的梅兰芳,带着众人期待,与昆曲大师翟振飞在这里演出了几天昆曲,从《花园之梦》到《断桥》,一段空荡荡的巷子,门票价格高达一张票"小黄鱼"(金条)。而在这悠扬的水磨笛声中,昆曲艺术的魅力从此深深扎根于一个八岁孩子的心中。而他,就是后来著名的汉语作家白先勇。

1988年,白先勇第一次回到大陆讲学,在上海再次见到了上海昆剧艺术家华文轩、蔡正仁主演的全《长寿寺》,昆曲对这种头发的迷恋是不能接受的。他无数次说过:"昆曲没有他,得到一个'美'字,文字,舞蹈美,音乐美,人性美,是中国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古典文化高度发达的产物,是世界级的艺术,我们都应该珍惜它。"

2001年,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依然萎靡不振,白先勇决定放下文字,带着强烈的文化责任感,跑来跑去,组建了一支强大的团队——除了邀请昆曲"追随"一代、昆达班、浙江"世界"一代等宝物艺术家亲自继承, 培养一批"小兰花班"年轻演员,更积极地进校园推广。

“牡丹还魂”18年,白先勇的昆剧故事搬上了电影节大银幕

青春版的牡丹亭。摄影:徐培红

2004年4月29日,在苏州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整整一年的精心筹备,白先勇、苏州坤剧场打造的"青春版牡丹馆"应运而生,从此开启了昆曲当代振兴潮流的新局面, 在中国戏曲史上乃至文化史上,已成为丰富多彩的一部。

“牡丹还魂”18年,白先勇的昆剧故事搬上了电影节大银幕

2005.06.03.-05 同济大学演出,平面观众(白先勇提供)

18年来,青年版《小马亭》已演出近400场,足迹遍布祖国、南北江、苏州坤剧院,一群优秀的年轻演员演唱《为你如花似年水》走进各大院区、大学、海峡两岸三地, 甚至美国、英国,都留下了唐显祖玉堂之前的"白牡丹"形象,吸引了无数年轻观众,从他们进入剧院的那一刻起,就爱上了传统文化。

“牡丹还魂”18年,白先勇的昆剧故事搬上了电影节大银幕

2007.09.21-23 四川大学江安体育场牡丹馆,单场观众7000余人。摄影:蔡少华

《小马魂》18年,昆曲艺术早已走出当年的困境。如今,该国各大坤剧团上演的《牡丹亭》,几乎要座无虚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剧院,开始欣赏昆曲,更多的大学生走上舞台,体验这门古老的艺术,北京大学联合北京18所大学学生表演了学生版的牡丹馆,以及同济大学和上海各大专院校与学生版一起演出的《长寿寺》, 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电影世纪复兴的昆曲艺术

现年84岁的白先勇也越来越神清气爽。但他也开始思考如何记录文艺复兴。"未来人们想写昆曲复兴史,不得不提到青春版的《牡丹亭》。如果有人想研究它,那么信息呢?我们有很多信息,如果我们3000我们整理它,我们分散它。"带着保存历史资料的理念,白先勇萌生了他18年来推动昆曲的恢复和传承过程的录像构想。

牡丹与灵魂-白仙勇与昆曲复兴是一部展示昆曲复兴的纪录片。影片以白先勇为主要推动者,从开始接触昆曲之美,到"青春版牡丹馆"的创新、体验和灵感、思考,再到"校园版牡丹馆"的表演,这也追溯到了民国初期的昆曲艺术家,以及昆曲"世代"艺术家减少对几代艺术家的依附和传承。

“牡丹还魂”18年,白先勇的昆剧故事搬上了电影节大银幕

为了拍摄,还特意去了昆曲故乡前元古镇周庄,捕捉昆曲的历史痕迹和大众生活,还到北京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高雄社会教育馆等地,真实记录了"校园版牡丹馆"和"青年版牡丹馆"的演出与交流。

除了白先勇,影片还深入拜访了王安琪、王彤、王世宇、周勤、岳美君、余、梁古音、张继清、陈义义、余曼侬等近50位艺术家、学者和推导者,探讨如何为衰落的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和当代魅力。

电影导演兼编剧邓永兴凭借第二部故事片《濮阳六百里》获得上海电影节最佳新人导演和金马奖最佳编剧奖,并参演了《他们在岛上书写》系列,担任《余子红》白先勇的纪录片导演,与白先勇有着长期的合作和相互尊重。

至于这部纪录片,邓永兴说,"我想把这部作品本身拍成昆曲。以四百年的历史为时间跨度,以唐献祖的文字、白老师、昆曲的工艺、传承使命等为素材,使其成为"坤品"和诗意的形象记录。"

“牡丹还魂”18年,白先勇的昆剧故事搬上了电影节大银幕

在电影中间

从作家到昆曲的"传教士"

作为影片的"第一主角",白先勇不仅亲自参与了8个月的后期剪辑过程,提出了非常具体的修改,就像他为青春版的《牡丹亭》所做的那样,还从项目的概念上多次邀请王世宇、张继庆两位艺术家作为艺术指导, 从打磨剧本到一段编舞,甚至还有一件礼服图案的颜色,演员举起手来投身他的眼球......他问的问题没有太多细节。

在影片中,他笑着说,自己上辈子可能是班长,这辈子也是到处走戏课"走江湖"。

白先勇希望通过拍摄《牡丹与灵魂》,让自己18年来推动昆曲艺术经验的传播,以及"尊重古典但不古典,运用现代而不滥用现代"的"昆曲观",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实践。

"这部电影的主题是,这门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却即将陨落的艺术,流传下来,重获新生,就像牡丹还是灵魂,它的灵魂又回来了。我们这篇文章最重要的是谈论代际继承。"

虽然昆曲的作品很多,但白先勇一直强调青年版《小马亭》的成功,不是个人功劳,而是一大批"昆曲志愿者",文化精英齐心协力。

"其实昆曲不仅有我,还需要大量的志愿者。昆曲与近20年紧密相连,我认为,我最大的变化是从作家到大众媒体昆曲的"传教士"。昆曲是我们民族最美丽的宝藏。我84岁了,其实早就应该退休了,但是对于民族的文化艺术,我有一种不情愿。我也期待21世纪,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我们可以迎来中国的"复兴"。"

负责编辑:梁佳

校对:丁晓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