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七國之亂這場戰争讀懂漢景帝仁義背後的冷血與毒辣

作者:星學長
從七國之亂這場戰争讀懂漢景帝仁義背後的冷血與毒辣

影視劇中的漢文帝

漢文帝後元七年六月初一(公元前157年),躬行節儉、勵精圖治的孝文皇帝劉恒在未央宮逝世,八天後,老太子劉啟繼皇帝位。為什麼說他是老太子,因為這時候,劉啟已經32歲了,從公元前180年被立為太子到如今的君臨天下,劉啟已經做了20幾年的儲君,雖比不了清康熙朝的胤礽時間久,但他比胤礽幸運,因為他順利的完成了皇權的過渡。

漢景帝一繼位,就開始和自己的老師晁錯謀劃一件事情——打擊諸侯王勢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削藩。

為什麼劉啟迫不及待要削藩?

從七國之亂這場戰争讀懂漢景帝仁義背後的冷血與毒辣

影視劇中的漢景帝

首先,諸侯王勢力從西漢建立之初就是皇帝的心頭刺,比如劉邦在楚漢相争的時候,迫于無奈封了不少異姓王,等到消滅項羽,西漢政權建立後,就以各種手段理由把這些異姓王或殺或廢,然後封了一批劉姓王,裡面就包括了七國之亂的主謀:吳王劉濞。這樣一來,大家都是本家的人,劉邦威信也高,加之各諸侯國需要建設發展,西漢初年的天下形勢還是比較穩定的。但是經過了惠帝、呂後、文帝時期,到景帝繼位,諸侯王血緣關系相對遠了,而且諸侯在地方經過長期的發展,地位穩定,實力大增,對西漢中央政權構成了威脅。

其次,前面說了,漢景帝做了二十多年的太子,這時間是很久啦,從嬉鬧的孩子到成年,到中年,一直生活在老爹漢文帝的執政期。熟悉西漢曆史的人也都了解,劉啟的母親,也就是窦太後,是一位喜歡幹政的強勢女人,是以劉啟的生活環境,總體可以概括為:雖然顯貴,但一直處于受壓的狀态,即便是成年後,一些想法也必然受到牽制。打個比方,一個公司裡,一個人是個副職,常常被壓半個頭,有這樣經曆的人,最渴望什麼?那就是全面掌權後,出頭了,趕緊做一些事情來證明自己!

從七國之亂這場戰争讀懂漢景帝仁義背後的冷血與毒辣

劉啟畫像

還有一個因素,漢景帝繼位那會多少歲了?32了!秦漢時期,由于種種原因,人的平均壽命是不高的,這位新帝身體也一直不太好,是以必須趕緊幹出一些政績來。

諸侯王勢力是隐患,自己需要展現能力,就這樣,一場轟轟烈烈的削藩運動開始了。

吳王為何是最難對付的一個諸侯王

晁錯上書《削藩策》後,削楚王,趙王,膠西王這些諸侯的土地,還是比較順利的。但是諸侯之中,實力最大的是吳王劉濞,這個人可不好對付。

從七國之亂這場戰争讀懂漢景帝仁義背後的冷血與毒辣

影視劇中的吳王劉濞

論排輩,吳王劉濞的父親劉喜是高皇帝劉邦的次兄,是以劉濞是漢文帝劉恒的堂兄弟,是漢景帝的伯父輩。早年,劉濞隻是個侯,跟随劉邦讨伐淮南王英布,從軍有功,而且劉濞這個人很彪悍勇猛,劉邦擔心吳地的人輕佻強悍,不服皇權,難以治理,是以就決定讓這個年輕強壯又彪悍的侄子做吳王,統轄三郡五十三城。

早些年,劉濞剛到封國,面對西漢政權的權威,自然是乖乖的做一方諸侯,惠帝、呂後時期,天下剛剛安定,需要安撫與恢複生産力,是以劉濞和其他諸侯王一樣,也一直在封國發展,天下趨于穩定和諧。

從七國之亂這場戰争讀懂漢景帝仁義背後的冷血與毒辣

西漢初年,朝廷對資源、貨币等,并沒有特别的幹預,諸侯王在封國可以說就是一個小朝廷,有自己的一套制度和刑罰。而吳國地理位置優越,有着豐富的資源,豫章郡有出産銅的礦山,劉濞就召集天下亡命之徒來此偷偷的開采鑄錢,并且在東邊煮海水為鹽。這樣一來,吳國經濟發展非常快,國家富得流油。劉濞在當地的一些舉措也是深入人心,比如吳國有錢,都不需要當地人交稅,其次漢朝在兵卒服役中規定,自己不想去的可以出錢請人代替,而在吳國,假如你不想去,決定花錢找人代替,那這個錢由吳王買單。而且在吳地數十年,每年劉濞都要去慰問管轄區域内的鄉裡人才,賞賜大家。還有一點,也是最危險的一點,吳王廣納天下的亡命之徒,這些都是不怕死的彪悍人,其他諸侯國的官吏來抓的話,吳王就保護他們。這一系列的舉措,使得劉濞在當地聲望極高,擁有一大批忠于他的敢死之士,同時具備了調動吳國力量的能力。

這一切,漢景帝必然看在眼裡,因為西漢大臣袁盎、窦嬰先後在吳國作過國相,面對着這麼一個強大的諸侯王,貿然削他的藩是不行的,而且這裡面還有一個小插曲,就是漢景帝劉啟還是太子那會,一次與入朝的吳王太子下六博棋的時候發生争執,用棋盤打死了吳王太子,這讓吳王大為惱火,面對送吳太子屍體回去的漢朝官吏,不但出言羞辱朝廷,更是做好了起兵反叛的準備,不再遵守朝廷禮節,也不去長安朝見,後來漢文帝自覺打死了人家兒子理虧,同意吳王到死都可以不再入朝行臣子之禮。

抛出誘餌,引胞弟入夥

對漢景帝而言,無論是西漢朝廷層面,還是私人恩怨層面,削藩引起吳王劉濞造反的可能性非常大。

從七國之亂這場戰争讀懂漢景帝仁義背後的冷血與毒辣

影視劇中的梁王劉武

怎麼辦?另外一個實力強大的諸侯王進入了漢景帝劉啟的視野,這個人就是梁王劉武。這次削藩,削的是諸侯,按理說,隻要是有封國的諸侯,都是利益受損者,放眼天下,也就隻有梁王是景帝的胞弟,可以和西漢朝廷一條心了。

史書記載,梁國土地肥沃,面積甚廣,人口衆多,綜合實力強大,更重要的一點,假設吳王起兵,梁國是吳王西進的必經之地。拉攏這個弟弟共同打擊或者說防禦諸侯王是必須的。但是人家已經是王了,什麼都有,還有什麼可以吸引這個弟弟不顧一切來維護皇權呢?答案隻有一個:儲君位!也就是未來的皇位!

是以在梁孝王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154年,劉武入朝了。漢景帝也是直入主題,在喝酒的時候,直接說暫時還沒立太子,自己千秋萬歲之後,皇位就傳給你梁王!《史記》中記載,梁王是推辭的,但是内心非常高興,窦太後也非常高興!是以在這個大禮包的誘惑下,景帝提出削藩的倡議,梁王自然會全力支援,因為這個時候支援哥哥,等于是支援将來的自己!

這次入朝,兄弟兩人談得非常愉快,是以梁王一回去,漢景帝就等不及了,馬上向劉濞發出了削翻令。果不其然,削吳豫章郡、會稽郡的诏書一到吳國,吳王就殺了漢所置在吳國二千石以下官吏,并聯系早就串通好的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共同起兵叛漢。

劉濞起兵,反漢檄文慷慨激昂

劉濞的征召能力還是不錯的,身先士卒,六十有二的老人了,居然親自挂帥出征,号召講話也是相當感人:“我六十二了,一把老骨頭也出來謀反!呸,不對,也出來起義!我的小兒子才十四歲啊,也在隊伍裡!是以年齡在十四到六十二之間的,都應該站出來共同舉兵!”這一來,就征召了二十萬大軍。人有了,劉濞也在廣陵正式起兵,向西渡過淮水,與楚國的反叛兵會師。

從七國之亂這場戰争讀懂漢景帝仁義背後的冷血與毒辣

影視劇中的劉濞

吳楚一會合,隊伍是強大了,但是皇權天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要你的土地,你就反叛,道義上說不過去啊。于是他謙恭地向各路諸侯送信,除了事先串通好的諸侯,信還送給了淮南、衡山、廬江等諸侯,主要就是闡述自己的一套說辭,拉攏大家一起起兵,劉濞這麼做有什麼好處?一來,你們能參加進來最好,二來,就算你們不參加,但是做個觀望的也比幫着朝廷打擊我好!那劉濞的信件裡是怎麼來粉飾自己的謀反罪行進而說服、迷惑天下諸侯的呢?

第一點,就是把炮火集中到漢景帝的老師,禦史大夫晁錯的身上!天子自然是沒有罪過的,但是這個晁大夫卻是個惡人,身無寸功,隻會削減諸侯土地,侮辱諸侯的人格,這樣下去,就是危害劉氏江山,我今天起兵不是謀反而是誅殺逆賊!這聽上去不錯,晁錯都危害西漢政權了,那起兵誅殺他是說得過去了!而且劉濞還說,雖然削藩令是漢景帝下的,但是是因為皇帝身體有病,腦子不清楚,被晁錯給騙了。這樣一來,徹底粉飾了自己大逆不道的謀反之罪,還給了天下諸侯一個參加起兵讨賊的理由。

第二點,誇大自己的實力,①劉濞說自己的吳國土地雖小,人口雖少,但是也能招募精兵50萬(前面提了,從14歲的孩子到62歲的老人都算上,他隻招了20萬),②自己在吳國經營這麼多年,和南越王的關系也很好,這次起兵,南越老鐵願意贊助30萬大軍。

第三點,劉濞向大家提出自己的軍事戰略部署,這裡不做過多的叙述,主要就是兵分幾路,從各個方向向長安逼近。這給了天下諸侯一個很清晰的規劃,知道劉濞是有計劃有謀略有把握的。

最後第四點,就是設定了大獎,有功就有賞,按照等級不同,也有着相對應的賞金和爵位。賞賜的東西絕對比漢朝的賞賜制度成倍增加。那些已有爵位封邑的,不會因為你有了而酌情考慮,隻會給你更多,我的錢天下到處有,你們可以在各地領,有功勞的一定要告訴我,我親自去給你挂大紅花頒發獎金!

以上四條,總結下來就是這次起兵有理有據,兵力實力強大,有規劃有政策,而且賞賜很多。

誅殺恩師,不救胞弟

古代消息慢,等到漢景帝知道七國都反了的時候基本天下都已經知道了,這會兒安排迎戰已經慢了一大拍,而且在漢軍還沒出征的時候,長安城裡又發生了一件大事。面對這場聯合起兵叛漢的洶洶大軍,剛繼位沒兩年的漢景帝自然也是慌了神,這一切被洞悉力極強的窦嬰看出來了,于是在窦嬰的引薦下,做過吳國國相的大臣袁盎向漢景帝進谏,大體意思就是這些逆賊都是打着誅殺晁錯的幌子來的,隻要殺了晁錯,自然沒有理由繼續起兵,兵不血刃就可以平息這場戰亂。這一說辭讓無計可施的漢景帝起了殺心,史書記載,漢景帝沉默了很久,說了一句:我不能因為一個人而負了天下!

從七國之亂這場戰争讀懂漢景帝仁義背後的冷血與毒辣

影視劇中的晁錯

話雖這麼說,但是殺恩師有損皇帝的名聲,何況漢景帝是一位百姓口中的仁義之君,皇帝立刻把這個球踢給了大臣,于是在十多天後的一次朝會,出現了一幕:丞相陶青與中尉陳嘉、廷尉張歐聯名上書,彈劾晁錯,說晁錯挑撥君臣關系,忽悠皇帝禦駕親征,自己坐鎮長安!如此大逆不道,應該腰斬,并誅殺他的父母、妻子、兄弟姐妹!漢景帝親筆簽署:可!

但戲劇性的是,這位從劉啟是太子的時候就相伴左右的恩師居然對朝廷裡大家彈劾自己一概不知!更可笑可憐的是,晁錯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效忠的皇帝要殺自己,景帝派人騙晁錯入宮,一腔熱血的晁錯還以為要商議大事,穿了朝服進宮,馬車并沒有奔去宮裡,而是在長安東市停下,一臉蒙了的晁錯就這樣被腰斬于市。本來可以賜毒酒,白绫,但景帝卻制造了這麼大的陣仗,于菜市口誅殺恩師,還用了腰斬的殘酷手法,奴顔讨好諸侯的目的昭然若揭,而且殺恩師這事是在袁盎進谏後數十日動手的,漢景帝必定是深思熟慮後做出的抉擇!

但是殺了晁錯就能讓諸侯罷兵嗎?聰明人都不知道不可能,因為人家的目的根本就不是要殺晁錯,誅殺晁錯隻是劉濞的手段,人家心心念念的長安的龍椅,何況箭在弦上了,還有收回去的理?冤殺恩師,叛軍又不退,天下人隻會看到這位帝王的無能、殘忍、虛僞和天真!

沒辦法的漢景帝開始部署朝廷軍抗擊叛軍,太尉條侯周亞夫攻打吳楚,曲周侯郦寄攻打趙;将軍栾布攻打齊;大将軍窦嬰屯兵荥陽,監視齊、趙的軍隊。

叛軍力量主要是兩股,一個是吳楚聯軍,一個是齊趙聯軍,首先是前面提到的,吳軍過淮水與楚軍會合共同西進,而膠西、膠東、濟南、淄川等諸侯國也相繼起兵西進,先答應好一起加入的齊王臨時反悔了。出爾反爾,于是膠西、膠東、濟南、淄川等王也不西進了,先圍攻齊王的臨淄,而最壞的是趙王,這個人居然秘密聯系匈奴準備共同攻擊西漢。

具體怎麼打的,文章裡不做細說了,大體來說說經過,先來說說吳楚聯軍這邊,因為吳楚實力大,周亞夫覺得正面迎戰的勝算不大,于是和漢景帝商定了一個計策,就是讓梁國吸引吳楚的火力,說白了就是當個炮灰,這讓睢陽城裡的梁王劉武壓力倍增,吳楚聯軍合并攻城,大破梁國都城南面的棘壁,睢陽告急,梁王劉武急忙向周亞夫求救,周亞夫不理會,沒辦法的劉武又向朝廷裡的皇帝老哥求救,漢景帝沒辦法了,就下旨要求周亞夫去救梁國,但是周亞夫抗旨不遵,還說了一句名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種大逆不道的話,漢景帝居然不生氣,後面也沒懲罰他,卻在晚年因為一雙筷子殺了周亞夫,說明什麼?說明不救梁國是漢景帝默許的。

從七國之亂這場戰争讀懂漢景帝仁義背後的冷血與毒辣

圖檔來源于網絡

其實梁王也該想想,皇帝老哥會來救你嗎?這次大戰因什麼而起?削藩!你梁王也是諸侯啊,現在借着機會打擊一下你,讓你和吳楚聯軍都受損失不是很好!眼看無望的梁王隻能頑死抵抗,還好他堅持住了,保住了梁國都城。眼看久攻不下梁國,氣急敗壞的吳楚聯軍轉頭攻擊周亞夫,而周亞夫按兵不動,堅守壁壘,與此同時,私派輕兵南下,奪取泗水入淮之口,斷了叛軍的糧道,古代打仗,糧草供應非常重要,被切斷後勤的吳楚聯軍沒了口糧,軍心散動,餓昏了頭的大軍在夜裡偷襲周亞夫軍營,劉濞隻能算是一個有野心的諸侯,根本算不上一個有豐富經驗的大将,不過吳楚大軍還是有了一點計謀,佯攻周亞夫大軍的東南面,這一計謀被識破,周亞夫指令于西北面守備。果然吳楚大軍是從西北強攻,因為漢軍有防備,吳楚大軍未能攻破,饑餓,寒冷(七國之亂發生在正月)之下,吳兵大敗,士兵多半餓死或投降走散,周亞夫率軍追擊,大破吳、楚聯軍。

從七國之亂這場戰争讀懂漢景帝仁義背後的冷血與毒辣

七國之亂作戰線路圖(圖檔來源于網絡)

而在齊地,膠西、膠東、濟南、淄川等大軍還在圍攻齊國,這幫憨憨打了三個月也沒攻下,加上南邊的吳楚也是一地雞毛,自然也是越發心虛,在栾布大軍逼迫下,就退回了各自的封國。而郦寄領兵進攻趙國,趙王劉遂一邊堅守都城邯鄲一邊向匈奴人求救,人都是很現實的,匈奴在得知吳楚兵敗的事情後,自然不肯出兵相助。而平定了齊地諸侯的栾布班師,與郦寄共同進攻邯鄲,水淹邯鄲城,邯鄲城破。

至此,七國叛亂短短三個月就被平定了。

吳王劉濞為何會失敗?

起兵之初,大陣仗都吓壞了長安城裡的漢景帝,不惜背負惡名殺了恩師來讨好這些諸侯。是以對于漢軍的最終勝利,一開始西漢中央也是沒把握的,那聲勢浩大的吳楚七國大軍怎麼如此不堪一擊?

首先就是不得人心,孟子在《孟子·離婁上》中說過,得人心者得天下,而劉濞此舉就是不得人心,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但是天下苦秦久矣,秦朝時期大家就過得很艱苦,然後就是秦末起義,楚漢之争,漢朝建立後的一段時間,劉邦也在各地平亂,大部分時間就是在戰争,生靈塗炭,百姓苦不堪言,而天下百姓真正的休養生息,安定下來,從惠帝到文帝時期來計算,無非才二三十年,現在又要打仗了,人們會支援嗎?而且和秦末起義還不一樣,那會是因為被壓迫的沒辦法才起來的,現在呢?大家安居樂業,因為你吳王劉濞一個人的野心,又想掀起一場戰争,不論是天下百姓還是叛軍内部的兵員,肯定内心是抗拒的,何況臣反君本就大逆不道,是良心上過不去的事情。

其次,吳王這個人很自負,聽不進去别人的意見,先後有三個人給他出過意見,他要麼嫌别人年輕,看不起别人,要麼就是不相信别人,不放權,要麼就是側重點不對,該重視的不重視。最終導緻了失敗。

戰後,吳王劉濞敗逃東越,在西漢的引誘下,東越王将劉濞賜死,頭顱獻給了西漢;楚王劉戊兵敗自殺;膠西王自殺;膠東王、淄川王、濟南王伏法被誅。

漢景帝的報複

吳楚潰敗的消息傳到了長安,漢景帝很高興。但是高興之餘,是憤怒!因為當初為了讨好諸侯殺了自己恩師并沒有換來罷兵,這讓繼位不久的帝王名譽掃地,顔面無存。他并沒有因為勝利而寬赦叛軍,而是進一步打擊報複。

從七國之亂這場戰争讀懂漢景帝仁義背後的冷血與毒辣

史記記載,他下了一道诏書,隻要俸祿在三百石以上叛軍官員一律殺無赦,其實三百石這個标準很低,拿這麼少的人幾乎沒有,絕大部分都比這個數多,這就意味着要殺很多很多人,而且漢景帝在诏書最後還加了一條,妄議或者不施行的,送去腰斬!

斬首捕虜比三百石以上者皆殺之,無有所置。敢有議诏及不如诏者,皆要斬。《史記.吳王濞列傳》

漢景帝是否應該寬赦敗兵,我們無法評價,但是在吳楚慘敗,已經沒有還手能力的殘兵面前,漢景帝不下旨阻止漢軍作為勝利者的肆意屠殺,而是下旨擴大了殺戮的範圍,足以看出這位仁義君王背後的冷血無情。

當然,漢景帝作為文景之治的開創者之一,他對西漢初年做出的貢獻還是不可磨滅的,他所作的一切應該也是帝王的無奈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