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生以仁義标榜自己,最終卻因仁義丢了性命:仁義也有錯?

作者:文史汪汪隊

宋國國君宋襄公曆來是一個頗受争議的人物,但不管怎麼說,他的仁義是被我們所有人承認的。

一生以仁義标榜自己,最終卻因仁義丢了性命:仁義也有錯?

曆史上關于他的仁義之舉有兩次重要的記錄:第一次是在公元前652年,宋襄公的父親宋桓公病重。按照當時的嫡長子繼承制,他本應是繼位之人,可是他在父親面前懇求,要把太子之位讓賢于庶兄目夷,還說:“公子目夷年齡比我大,而且忠義仁義,請立目夷為國君吧。”于是,宋桓公把茲甫的想法講給目夷聽,目夷聽後不肯接受太子之位,說:"能夠把國家讓給我,這不是最大的仁嗎?我再仁,也趕不上弟弟啊!況且廢嫡立庶,也不合制度啊"。為了躲避弟弟的讓賢,目夷逃到了衛國,茲甫的太子之位沒有讓出去,宋襄公最終順利即位。

這次的仁義之舉成就了他。然而,第二次可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一生以仁義标榜自己,最終卻因仁義丢了性命:仁義也有錯?

齊桓公死後,霸業凋零,國際局勢暗流湧動。有兩個人再也按耐不住壓抑了多年的情緒,立即跳了起來:一個是野心勃勃急于稱霸的宋襄公,另一個是不堪忍受齊國打擊的鄭文公。雖然他們此時都欣喜若狂,但開心的原因各不一樣。宋襄公想稱霸,做夢都想成為齊桓公第二,現在機會終于來了。鄭文公終于可以擺脫齊桓公的淫威,順利地向楚國稱臣,再也沒人阻攔了。兩人心中的那點小夢想就像沉寂了多年的火山一樣,終于可以爽快的噴發出來了!

跟大部分諸侯國一樣,齊桓公一死,齊國立即陷入内亂。宋襄公覺得這是個露臉的機會,應該管一管。于是他打出了手中握有的一張王牌:齊國太子昭。多年前,齊桓公和管仲商量,把太子昭派往宋國學習,現在齊國内亂,太子應當回國主持大局。宋襄公立即聯合四個諸侯國一起向齊國施加軍事壓力,迫使齊國人殺了剛剛即位的公子無虧,迎立太子昭為齊國國君。這應該算是他邁向稱霸之路的第一步,也是第一次在國際舞台的完美亮相。

一生以仁義标榜自己,最終卻因仁義丢了性命:仁義也有錯?

齊桓公稱霸的時候,宋襄公一直以小弟的角色自居。看慣了大哥的作風,他當然知道,要想讓諸侯承認他這個盟主,就得組織幾次會盟。但是,就目前的局勢來說,宋國是沒有優勢的。在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同時,南方的大國楚國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期,楚成王早就有了入主中原、争霸諸侯的宏偉目标。是以,齊桓公一死,夾在齊楚兩國之間忍受了多年窩囊氣的鄭國立馬轉頭向楚國稱臣。于是,國際局勢就變成了宋國和楚國争着稱霸的形勢。

宋襄公急于求成,完全沒看清楚形勢。但是宋國公子目夷對此心知肚明。是以,他并不贊成宋襄公通過盟會來争當霸主。他認為宋國是個小國,想要當盟主,目前還沒有這個實力,即使做了盟主,也不會有什麼好處。但是宋襄公執意去做,他邀請楚成王和齊孝公先在宋國開個會,商議會合諸侯訂立盟約的事。楚成王、齊孝公都同意,決定當年(公元前639年)七月約各國諸侯在宋國盂(今河南睢縣西北)地開會。

一生以仁義标榜自己,最終卻因仁義丢了性命:仁義也有錯?

當宋襄公如期赴約時,公子目夷說:“萬一楚君不懷好意,可怎麼辦?主公還得多帶些兵馬去。”宋襄公說:“那不行,我們為了不再打仗才開會,怎麼自己倒帶兵馬去呢?”公子目夷說服不了他,隻好空着手跟着去。果然,在開大會的時候,楚成王和宋襄公都想當盟主,争鬧起來。楚國的勢力大,依附楚國的諸侯多。宋襄公最後被楚國扣押起來,後來經過魯國和齊國的調解,讓楚成王做了盟主,才把宋襄公放了回去。宋襄公回去後,心中憤怒,而其臨近的鄭國國君也跟楚成王一起反對他,更加使他惱恨。宋襄公為了出這口氣,決定先征伐鄭國。

公元前638 年,宋襄公出兵攻打鄭國。鄭國向楚國求救。楚成王派大将帶領大隊人馬直接去打宋國。宋襄公沒提防這一着,連忙趕回來。宋軍在泓水的南岸,駐紮下來。兩軍隔岸對陣以後,楚軍開始渡過泓水,進攻宋軍。公子目夷對宋襄公進言說:“楚國仗着他們人多兵強,白天渡河,不把咱們放在眼裡。咱們趁他們還沒渡完的時候,迎頭打過去,一定能打個勝仗。”宋襄公說:“不行!咱們是講仁義的國家。敵人渡河還沒有結束,咱們就打過去,還算什麼仁義呢?”說着說着,全部楚軍已經渡河上岸,正在亂哄哄地排隊擺陣勢。公子目夷心裡着急,又對宋襄公說:“這會兒可不能再等了!趁他們還沒擺好陣勢,咱們趕快打過去,還能抵擋一陣。要是再不動手,就來不及了。”宋襄公責備他說:“你太不講仁義了!人家隊伍都沒有排好,怎麼可以打呢。”不多工夫,楚國的兵馬已經擺好陣勢。一陣戰鼓響,楚軍像大壩決口那樣,嘩啦啦地直沖過來。宋國軍隊哪兒擋得住,紛紛敗下陣來。宋襄公指手畫腳,還想抵抗,可是大腿上已經中了一箭。還虧得宋國的将軍帶着一部分兵馬,拼着命保護宋襄公逃跑,總算保住了他的命。宋襄公逃回國都商丘,宋國人議論紛紛,都埋怨他不該跟楚國人打仗,更不該那麼打法。公子目夷把大家的議論告訴宋襄公。宋襄公揉着受傷的大腿,說:“依我說,講仁義的人就應該這樣打仗。比如說,見到已經受了傷的人,就别再去傷害他;對頭發花白的人,就不能捉他當俘虜。”公子目夷真的耐不住了,他氣憤地說:“打仗就為了打勝敵人。如果怕傷害敵人,那還不如不打;如果碰到頭發花白的人就不抓,那就幹脆讓人家把自己抓走。”宋襄公受了重傷,過了一年死了。臨死時,他囑咐太子說:“楚國是我們的仇人,要報這個仇。”

一生以仁義标榜自己,最終卻因仁義丢了性命:仁義也有錯?

宋襄公的“仁”後來被人恥笑為“宋襄之仁”,宋襄公因為太過講“仁義”,講“道德”,結果慘敗。他信守的“仁義禮智信”,讓他的思想僵化,認為人人都講仁義,有道德。殊不知,正是這些死闆的“道德思想”讓他慘敗。

從宋襄公開始稱霸到他離世,前後僅七年時間。他稱霸的夢想猶如昙花一樣,稍稍綻放了一下,然後匆匆落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