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紙醉金迷》:從太太淪為街頭女,這部作品暴露3個人性弱點

1945年,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宋子文,為了挽救日益緊張的經濟局勢,決定實施國家抛售黃金政策,來緩解通貨膨脹。政策的出發點是好的,但結果卻導緻了黃金投機分子大發橫财,出現了三類黃金投機三類:

有錢有勢力,政權通吃被稱“金老虎”,第二類就是資金雄厚,被稱為“金黃牛”,第三類就是零炒零賣,投機商人為主的“金蒼蠅”。

黃金抛售的政策出台,為“金老虎”提供了斂财的機會,國民經濟每況愈下,社會動蕩不安,。上海從1945年的米價,1946年米價上漲15倍,1947年漲了20倍。老百姓拿着一袋子錢也買不到一袋子米。

張恨水的長篇小說《紙醉金迷》的故事背景就發生在這段黃金風潮期間的重慶。最初在上海《新聞報》于1946年9月到1948年11月連載了兩年,1949年出版成書。

《紙醉金迷》:從太太淪為街頭女,這部作品暴露3個人性弱點

這部小說涉及的人物階層豐富,官員A錢、投機商人、普通的抗戰夫妻、拆白黨、鄉野農婦等等,整個社會人們迷失在倒賣黃金炒作債券的金融漩渦的瘋狂,同時也塑造了他們的命運。

小說的主要人物是以一位逃難到重慶的魏太太的命運沉浮為主線,這與《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緣》中富裕家境的公子的“愛情”故事比起來,社會底層的婚後女性為主人公的故事,更渲染出人生滄桑,彰顯人性之複雜。

世人破綻處,多從周旋處見

1943年國民政府開放黃金交易後,抗戰大後方的黃金價格迅速上漲,導緻各地黃金風潮的出現。重慶作為此時期抗戰大後方黃金市場的核心,受黃金風潮的影響最大。在重慶黃金風潮中,官員與商人始終在利用黃金風潮為自身利益博弈。

《紙醉金迷》:從太太淪為街頭女,這部作品暴露3個人性弱點

重慶作為抗戰大後方,沒有戰争的硝煙,卻人人内戰消耗,物資與貨币每日調比,到處是做發财夢的窮人和商人。

官員利用權力掌握主動權,在博弈中占據優勢。小說中小公務員魏端本本無心無力購買黃金,卻被科長、司長利用卷入黃金炒賣中,被暗算為挪用公款的棋子一枚,在拘留所待了二十多天,丢了公家飯碗,回家後老婆孩子人物镂空。

魏端本完全清白嗎?

他是非不分,縱然自己不會無端走上犯罪之路,但面對上司的圈套誘惑和妻子假純美貌,總被蒙住了看到本質的雙眼。上司請客吃飯周旋挪用公款的計劃時,露出貪婪的嘴臉,在與妻子田佩芝前夜商讨時,禁不住這位錢本位的太太吹枕邊吹風,本是堅守人格底線的公務員,最終在金錢面前失掉了人格,

魏端本在淪喪的人格與道德的蠱惑面前,是毫無抵抗力的。

《紙醉金迷》:從太太淪為街頭女,這部作品暴露3個人性弱點

《紙醉金迷》中張恨水展示的視角大多是跟随田佩芝周旋于衆人之間的,她穿梭在各類賭局中,周旋在金錢之間,并不荷實的錢包最終總是幹癟而歸。

終于有天塞滿了法币回來時,她是用靈魂、身體換來了朝思暮想的金錢。

她與範寶華第一次周旋就被人識到了破綻。第二次準備偷竊範寶華抽屜裡的錢,被逮個正着,人贓并獲,聲淚俱下。範寶華早就精心布局,勾引上鈎引誘她來就範,早料她是個賭徒,順水就做個情色交易。

田佩芝與所有男人的周旋之中,都是失利者。因為她的人性中充滿着漏洞,賭博成性、金錢欲望、一夜暴富的夢想日日燃燒着她,借着天生麗質,成為男性的欲望的玩偶。

《紙醉金迷》:從太太淪為街頭女,這部作品暴露3個人性弱點

錢鐘書先生在《圍城》裡說:“一個人的缺點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時候,尾巴是看不見的,當它爬樹時,就把後部供大衆瞻仰,可是這紅臀長尾巴本來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志。”

落魄的人,破綻早就存在。在動蕩之時,利益周旋之間,被人看破、被利用、被一擊潰敗的,都是人性的弱點。

指摘處,多從私心處見;

小說中的魏端本是個鮮活的充滿人性沖突的小人物。

魏端本與田佩芝是抗戰夫妻,沒有法律保護,同居搭夥過日子。魏殿本在老家的原配夫人就是兩個人的定時炸彈,随時面對的原配找上門,亦或抗戰後回家鄉的棘手婚姻。

田佩芝婚後暴躁嬌縱,魏端本與太太吵架時總是趨于下風,護妻忍讓。有意思的是張恨水給出了魏殿本的忍讓背後的三個心理,值得深思。

第一,太太化妝後比認識的女人都漂亮。。

第二,太太與他結合時才十九歲,本就任性驕縱。

第三,怕被告重婚,打官司沒錢輸不起。“鬧離婚,幾次也就決定了離婚,可是怕她要巨額贍養費。”

抗戰夫妻在大後方城市中屢見不鮮,魏端本作為老實巴交的小公務員,抛棄淪陷夫人再組家庭暫且不說,這樣妻子在平凡生活中顯露的惡習視而不見,其根源在于自私的基因作祟。離開原配夫人後,娶到年輕貌美有文化的妻子,一直小确幸心理,對其品質和内涵就忽略不計。

《紙醉金迷》:從太太淪為街頭女,這部作品暴露3個人性弱點

太太酷愛賭博,輸多赢少,魏端本不但沒加以阻攔,想的卻是如何賺點小錢彌補太太的債務。

魏端本尚且如此,這本書中的其它人物的私心利益都是更新版本。

抗戰時期大後方城市中不斷衍生各種形式的道德失陷問題,從客觀誘因上看,戰時後方經濟環境惡化、物資供應不足、社會民生凋敝等因素有密切關系,但更大的原因,還在于人們自私的基因引起的惡性循環,大後方較為封閉的自然環境下社會秩序失範,社會風俗敗壞、道德淪喪,人人皆如此,清流較少等因素有關。

英國演化理論學者理查德·道金斯在科普讀物《自私的基因》中說:人們生來是自私的。自私的本性可以促進人類的自我發展,同時,也會掩蓋人性中的瑕疵,任意妄為的滋生欲望,縱欲,隻會如脫缰的野馬,無法收拾。

艱難處,多從貪戀處見。

張恨水筆下抗戰時期的重慶是一座迷城,這裡容納着各種人性,濃縮了百樣人生。

在這個紙醉金迷的世界裡,一場場對賭猶如電光火石,生死相搏;而跟蹤追債、貓鼠遊戲,是智力比拼,更是人性較量。

《紙醉金迷》:從太太淪為街頭女,這部作品暴露3個人性弱點

田佩芝對賭博的迷戀,是她偷竊、淪為男人玩物、丢失家庭的根源。在陪都重慶,像田佩芝和陶伯笙都是市井之人,最初對于打牌也是追求感官刺激的消遣方式,随着黃金潮價格的不斷波動,兩個人對金錢的癡迷欲望無法抑制,一向想通過賭博翻本、變富,卻成了小說中人物最凄慘的命運。

小說結尾處,洪五爺呵斥田佩芝:“你這個女流氓,比妓女還不如。妓女拿身體換錢,隻是敲敲竹杠而已。你是又偷又騙,無所不為。”田佩芝從迷戀賭博的刺激,到貪戀一日暴富的幻想,捷徑的誘惑便被無限放大,直至抗戰勝利,萬人傾家蕩産,以此别過,開始新生活。唯獨她依舊執迷不悟,賣身還債。

《紙醉金迷》:從太太淪為街頭女,這部作品暴露3個人性弱點

範寶華是有經驗的遊擊商人,從兩百元法币的本錢,滾到五千萬的資本,自然是有他的商業頭腦在。利用多種手段争取利益,但由于自身力量不足,在競争中處于被動。但最終令他一敗塗地的是,對倒賣黃金的癡迷,對女人的威逼利誘,導緻他投機失敗,賠錢丢本,人财兩空。待到抗日戰争勝利,投機者的一切均成為泡影。

在這部作品裡,描繪了多副抗戰勝利前夕的國統區的醜陋、卑瑣的世态炎涼畫面,貪戀時各個面目猙獰,無所望為,人性在金錢面前的迷失與掙紮。

寫在最後:

張恨水的原著小說《紙醉金迷》比2008版的電視劇更為現實,揭示了人性的醜陋。田佩芝在電視劇中固然有愛慕虛榮的個性特點,但終究是裹挾在黃金潮中被擺弄的棋子,大有無可奈何之舉。

電視劇裡的結局民心所向:田佩芝死了,魏端本瘋了。小說裡的田佩芝的結局更具深意,她就像一個吸血鬼般透過賭博,輸掉了尊嚴、人格、愛的能力。所有人似乎都有所覺悟,唯獨她選擇了繼續跌入深淵,沒有死亡,卻被吞噬着靈魂。

—作者:榮榮—

——用每本書探索一個根本問題——

深長緩慢地閱讀,長程深入地思考,拒絕短平快失智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