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三峽入口有座明朝古墳,它的守墓人在此住了400年

作者:一人一層包租婆
小三峽入口有座明朝古墳,它的守墓人在此住了400年

01

嗨,虎年初春,你是在冰天雪地裡打滾,還是在陽光明媚中沾那一絲嫩綠?

反正我和耙耳朵老公,是在巫山雲雨中,登高峰。大年初八,我們順着上千年曆史的南陵古道攀登,一直爬到望天坪。

這是巫山神女峰,最佳觀測點。

宋代詩人黃庭堅,被貶涪陵時,途經巫山南陵古道,寫下過“春水茫茫,要渡南陵更斷腸”的惆怅;

夔州通判陸遊,也在《入蜀記》中為南陵古道煽風點火,稱其為“一百零八盤”,真是險峻至極。

而我那男閨蜜北大才子二狗,更是力推這條古道,言及必有意料之外的驚喜。

慣于捕風捉影的二狗,我猜測他其實是個地理學家。

有一次,他打開谷歌地圖,把巫山放大到最大版,指着一條幾乎垂直于天際線的山梁,鄭重其事又玄乎其玄地,告訴我和耙耳朵老公:

開天眼,看盡四百年。

我和耙耳朵老公一直認為,他撸串喝多了。三年後的春節,我們卻機緣巧合,抵達了那條山梁的最低點。

這裡與長江交接,舊址是三峽水漲淹沒之前的巫山化肥廠。

但讓我和耙耳朵老公更為驚詫的,竟然是:

它更是南陵古道的起點。

誰也沒有想到,虎年春節的奇遇,就此開始。我和耙耳朵老公,踩着陸遊和黃庭堅曾經踩過的石梯,一步一步地登上最高點望天坪。

随行的老頭,是一位:

守墓人。

02

神女大道,是巫山這個小縣城标志性的對外視窗。

在這條大道對面的長江南岸,聳立着巍峨的望天坪。當地一些頗有地理文脈和玄學研究的人,對這座造型奇特的山,特别關注。

一眼望去,山的造型,就類如一個“巫”字。

小三峽入口有座明朝古墳,它的守墓人在此住了400年

△攝于巫山縣城神女大道

它山勢陡峭而立,多條山脊筆直而隆,全都垂直而下直入長江,被這些地理愛好者稱之為:

九龍歸水。

其中,山勢最為筆直,且隆起最為顯著的那一條山梁,與長江交接處的村落,便是南陵。被水淹沒的部分,便是南陵古道的起點。

而古道起點附近有一座明代大墳,它的主人是:

明朝監察禦史傅作楫的祖父。

北大才子二狗不給我微信拜年,卻給我普及曆史知識。

傅作楫是明代開國将軍傅友德的後代,跟着朱元璋一起打過天下。傅友德功成後,世居昆明,後被賜死,差點誅殺整個家族。

傅氏家族祖墳,位于今天昆明眠犬山的傅家凹。

命運多舛中,傅作楫祖父作為傅氏其中一個分支,遷逃到巫山,居于聖泉峰下。

傅作楫便在此出生,祖父死後,傅父遇一高人指點,葬于南陵古道起點。後傅父帶着傅作楫,再次遷居到夔門。

傅作楫長大後,官運亨通,是康熙皇帝面前的紅人,官至三品大員。現藏于白帝城的鎮館之寶“竹葉碑”,便是康熙親筆所贈。

小三峽入口有座明朝古墳,它的守墓人在此住了400年

△康熙贈詩裡的“危石鳥道”

傅作楫解官告老還鄉後,葬于奉節白馬寺旁。其長子中成都狀元,次子被雍正選貢。此後,家道中落,走向衰敗,再沒有掀起絲毫波瀾,直至今日。

問及原因,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才子二狗說:

傅氏祖墳,是其兩代輝煌的運脈。

燈燃,則盛;燈滅,則衰。

我和耙耳朵老公在南陵左右尋覓,卻始終都找不到這座傅氏祖墳。

沒有了二狗的三人行,多少有些虎頭蛇尾,便隻能讓耙耳朵老公去:投石問路。

03

無巧,不成書。

我和耙耳朵老公在狹窄的江岸山路中,找了一個小院壩停車。這棟老房子的主人,是一個年邁的老頭。

60多歲,姓傅。

不擅言語的耙耳朵老公,隻有把胸大無腦的我,推上陌生攀談的台面。

知道了我們來探尋傅氏祖墳後,老頭沉思了幾秒,又定睛看了看我們這兩張稚嫩的臉蛋。

我找耙耳朵老公要了一支煙遞上去,誠意滿滿地給他點燃。

結果,他一語驚四座:

幾百年來,我們家都是傅氏祖墳的守墓人。

老頭說,從傅作楫祖父的大墳算起,他們在此墳茔旁,守候了近四百年。

傅作楫祖父死後,為其相地的便是這老頭的祖輩。九龍歸水之地,必有吉穴。

傅作楫祖父葬于此處後,他們家從明末直至民國,都是吃着傅家的俸祿,也改姓傅,成為了傅氏祖墳的守墓人。

但如今,我們再也看不到這座傅氏大墳了。老頭告訴我們:

三峽水位175米後,全被淹沒。
小三峽入口有座明朝古墳,它的守墓人在此住了400年

△傅氏祖墳已沉于水下

但他們家,依然在此默默守護,一代傳一代,雖然再也無人發放薪水。

讓老頭打開話匣子後,他一發不可收拾,自稱給傅家相地的先人師承明代開國元勳劉伯溫。傅氏祖墳,原址是最初的南陵國小。曾經碑石屹立,柏樹參天。

傅氏祖墳的碑,現如今藏在巫山博物館内。而奉節白馬寺旁,傅作楫的墳茔,如今也沉沒于水底,其碑石藏于白帝城博物館内。

玄門運學裡,總是會有許多看起來無關聯的相似性,但又總是在同樣的路徑上徘徊。

因為無法看見墳茔,我和耙耳朵老公多少有些失望。

但守墓老頭正在興頭上,他決定帶着我們爬上南陵古道,再看幾座古墓。

04

順着南陵古道向上,一公裡不到,是柳樹村。

宣傳路牌上,這裡正在打造類似烏鎮和鳳凰古城一樣的三峽特色水景街區,号稱将再現唐代詩人劉禹錫《竹枝詞》中“楊柳青青江水準,聞郎江上踏歌聲”的意境。

但我和耙耳朵老公憑借僅有的地産經驗斷定:

又一個爛尾商業。

守墓老頭告訴我們,2013年,柳樹村這裡發生了一起巨大的古墓文物盜竊案,他帶着我們找到了這處被保護起來的墓地。

這是一座三國時代的的古墳。

該墓主人應是三國時的達官顯貴,屬劉備治下的蜀國。陪葬品豐富至極,石雕、金器、獅子、戒指、繡球、錢币等文物數百件。

但都被盜了。

又燒了一支煙後,守墓老頭神秘地給耙耳朵老公透了一個資訊:

重慶有一個專門盜墓的組織,名曰“太和幫”。

據說,重慶有一幫以收藏、經營古玩為業的人,成立了一個非正式的古玩經營行業商會,俗稱為“太和幫”。

除了以從事收藏、經營古玩為業外,這幫人還進行文物、珠寶、玉器的地下走私,以及直接與盜墓者相勾結,結成盜墓與盜賣這一完整的流水線,在如今屬于三峽庫區的原下川東一帶極為有名。

目前,該組織名義上已經被公安機關抓獲,追回了絕大部分墓中的文物,現大都藏于巫山博物館。

順着柳樹村繼續沿着江岸向前,直到沙落坪,就會抵達一座明朝将軍古墓。

小三峽入口有座明朝古墳,它的守墓人在此住了400年

墓的主人是匡明鼎,明代正四品,于1644年挂印離職,那時正是張獻忠農民起義軍掃蕩湖湘之際。

但該墓明顯是新修之作,碑文顯示,2006年匡氏後裔集資重建該墓,牌坊式三重檐懸山頂仿木結構,顯得十分豪華。

盡管童子騎麒麟飛奔浮雕,奇花瑞獸,和龍鳳圖案衆多,但卻失去了該有的氣脈。

05

守墓老頭繼續帶着我們向上,我們來到了南陵觀。

深藏于山中的南陵觀,建于明代。石碑上的記載可見,那時的香火極為旺盛,南陵觀因世道變遷曾改為學校,如今是一座破敗荒蕪的廢墟。

在巫山地理玄學中,有三座塔觀鎮守着長江兩岸三方土地的福佑,它們構成了一個穩固的三角形:

文峰觀、朝雲閣、南陵觀。
小三峽入口有座明朝古墳,它的守墓人在此住了400年

1)南陵古道起點 2)南陵觀

3)小三峽入口處的文峰觀

4)縣城制高點的朝雲閣

5)神女大道 6)神女峰

就在南陵觀左側約100米處,雜草叢生中,有一座乾隆年間的古墓,距今約300年。

墓主人叫徐思恭,号子恒。碑文中可見,公元1725年,他葬于此,如今已無人祭拜。

小三峽入口有座明朝古墳,它的守墓人在此住了400年

△徐思恭之墓

而在朝雲閣之下,守墓老頭帶着我們,看了另外一座距今約200年的清代大墳。

墓主人是張文伯,他原姓向,成為張家收養的義子後,繼承張家祖業和生意,成為享譽巫山的富豪。後世居巫山銅盆池,也就是現在的起雲街中段,擡頭仰望便是朝雲閣塔。

該墓立于道光三年,也就是公元1823年。

小三峽入口有座明朝古墳,它的守墓人在此住了400年
小三峽入口有座明朝古墳,它的守墓人在此住了400年

△張文伯之墓

而乾隆下令修建的文峰觀,眺望着長江與大甯河的交彙。觀塔正對面,有一古村:跳石裡。

這裡有座夫妻古墓,墓主人是吳啟佐,字天柏,妻曰譚氏。丈夫葬于乾隆五十三年,距今已260年光景。

守墓老頭神秘地說,和前面幾座大墳一樣,都是這守墓家族先人相的地,而且都是富甲一方的大家族。

小三峽入口有座明朝古墳,它的守墓人在此住了400年

△吳氏夫妻墓

清朝中後期及民國時期,吳姓家族在巫山可謂獨霸一方,方圓十公裡都是吳家家産,從這座夫妻墳的規模,也可以看出端倪。

但如今,它在森林叢中靜穆而立,不知道吳家後人,緣何再無人來此祭奠,也不知道其家族财富,如今是盛是衰。

06

回到南陵古道上守墓老頭的家,他把我和耙耳朵老公請進了屋内。

耙耳朵老公悄咪咪地問我:

要給我們分享玄門的相地秘籍?

我怒目而視,閉嘴才是正道。

守墓老頭帶着我們穿過堂屋,再爬上一層樓,居然來到了二樓的一個露院式平台:長江和巫山縣城一覽無遺,大甯河形成的回旋渦也在眼前。

站在這平台之上,兩座鎮河寶塔雙立眼前。而身後,則是斷垣殘壁的南陵觀,三足鼎立之勢,已被毀。

守墓老頭有些落寞,難道這就是他的家族,四百年來最後的歸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