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冰墩墩設計團隊:罕見冰雪的南方人,也能創作“冬奧頂流”

深墩、含墩量、一戶一墩、一墩也不能少……連日來,網絡熱詞“墩”氣十足,“冰墩墩”住進了熱搜榜;線下商店門口“墩”位驚人,寒風中等待數小時的人群隊伍長得望不到邊。

縱觀曆屆奧運會,吉祥物一躍成為“冬奧頂流”,可以說是前所未有。更何況,這樣有“冰雪範兒”的吉祥物,卻出自罕見冰雪的南方團隊——廣州美術學院(下稱“廣美”)設計團隊。

對于設計團隊而言,這也是一次“冰雪奇緣”,打破了外界認為“沒見過冰雪的南方人難以勝任冬奧會吉祥物設計”的成見。

冰墩墩設計團隊:罕見冰雪的南方人,也能創作“冬奧頂流”

北京2022官方特許商品旗艦店門外,市民排起長龍。南方日報記者 張迪 攝

“熊貓是最正确的選擇”

“奧運會吉祥物如此火爆,應該是史上首次。”賣到斷貨、全網刷屏、全球熱捧,“冰墩墩”設計團隊負責人、廣美教授曹雪表示始料未及。整整10個月的奮戰,從來自全球38個國家的5816件吉祥物設計方案中層層突圍,“冰墩墩”的火爆程度依然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

作為奧運會形象大使,吉祥物往往在賽前發揮宣傳造勢作用。待奧運會正式開幕,大衆目光會轉向比賽項目,對吉祥物的關注則逐漸淡去。

但“冰墩墩”沒走尋常路。“奧運會開幕了,它反倒越來越火。”設計團隊總執行、廣美副教授劉平雲認為,中華文化元素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功不可沒,“熊貓是最正确的選擇”。

冰墩墩設計團隊:罕見冰雪的南方人,也能創作“冬奧頂流”

“冰墩墩”。南方日報記者 姚昱旸 攝

圓滾滾的身形,穿着冰晶外殼,色彩明亮的“冰絲帶”扣在頭盔上,“冰墩墩”憨态可掬而倍顯科技感。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說:“冰墩墩集中華文化精華和特色于一身,一定會成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親善大使。”

在曹雪看來,“冰墩墩”受到追捧,也因為目前正遇新冠肺炎疫情與國際形勢緊張的寒冬,人們有榮譽感、使命感,積極參與國家大事、國際盛會,期盼繁榮與美好。“寒風中苦等數小時,圖什麼?圖這一刻,手裡捧着溫情與暖意。”曹雪直言自己也深受感動,“這就是藝術和設計的力量”。

冰墩墩設計團隊:罕見冰雪的南方人,也能創作“冬奧頂流”

北京街頭,“冰墩墩”成為大家喜歡的合影主角。南方日報記者 張迪 攝

摩納哥親王想為家中雙胞胎帶回一對“冰墩墩”,日本記者為其“帶貨”,美媒記者連日在社交媒體曬照……“跨越國界和語言,全球友人把奧林匹克精神與愛都帶回家。”曹雪表示,“冰墩墩”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化的友好大使,視覺表達已勝過千言萬語。

師生團隊年齡涵蓋老中青

由曹雪帶領的“冰墩墩”設計團隊共14人,一半老師一半學生,年齡段涵蓋“60後”至“90後”。

“老中青年齡結構,是我特意為之。”除了保持設計的成熟度和新鮮度之外,曹雪坦言,設計吉祥物的機會千載難逢,希望帶上學生一起參與。“我既是戰鬥員,也是指揮員,相信學生們能從中收獲珍貴體會。”

冰墩墩設計團隊:罕見冰雪的南方人,也能創作“冬奧頂流”

2018年10月11日,創作團隊第一次會議現場。受訪者供圖

在這門特殊“課程”中,師生團隊不斷經受考驗。

10個月裡,設計方案曆經21次大修改,無數次小修改。從初稿“冰糖葫蘆”到“冰熊貓”,團隊花了2個月時間才從麋鹿、老虎、兔子等多種動物形象中敲定下來。

冰墩墩設計團隊:罕見冰雪的南方人,也能創作“冬奧頂流”

設計團隊開會修改方案。受訪者供圖

此後,團隊再次陷入漫長的探索過程。

前有1990年亞運會“盼盼”、2008年奧運會“晶晶”,這次如何做出一隻與衆不同的“熊貓”?又如何突破黑白顔色,為恰逢春節的賽事添一絲紅火?團隊紮入紛繁資料中,比對上萬隻熊貓形象,不斷創新。

“閱熊貓無數,才有了獨特的冰墩墩。”劉平雲回憶道,方案修改期間,每周一輪回:前五天加班加點改設計,末兩日送到北京,等待修改意見,焦慮已成團隊常态。“但凡有一次不通過,就什麼都沒有了。”

冰墩墩設計團隊:罕見冰雪的南方人,也能創作“冬奧頂流”

設計團隊召開緊急會議商讨方案。受訪者供圖

何格也是設計團隊一員,當時正在廣美讀研。“項目保密度非常高,每次都得自己把設計方案送到北京。”設計師化身“方案快遞員”,搭乘當天最早航班赴京,夜晚再回廣州,這樣的來回已有二三十次。

體悟比經曆更重要

“這裡遠離冰雪文化,創作恐怕會有困難。”三年多前,當冬奧組委專家團到廣東時,已是吉祥物征集活動宣講的最後一站,距截稿日期隻剩19天。

“或許沒見過冰雪的孩子,對冰雪和冰雪運動更有超常想象力和創造力。”面對專家團提出的顧慮,曹雪并不服氣,當着衆人的面脫口而出。

冰墩墩設計團隊:罕見冰雪的南方人,也能創作“冬奧頂流”

設計團隊修改方案。受訪者供圖

越有質疑,越要向前。從小生長在南京的曹雪,對雪地玩耍仍記憶猶新,但“團隊中有七八成師生都很少見到冰雪,甚至沒見過”。

于是,團隊在廣州融創雪世界學習滑雪,提高對冰雪的感受力和敏銳度;到四川觀察大熊貓,仔細雕琢“冰墩墩”的設計細節。

冰墩墩設計團隊:罕見冰雪的南方人,也能創作“冬奧頂流”

設計團隊的冰雪體驗。受訪者供圖

“大家對冰雪好像有種天然向往。在北京看到整個首鋼湖都凍住了,我們忍不住跑到湖面上撒歡。”在何格的微信朋友圈裡,有不少“曬雪”照片,言語中透露着興奮。“現在我們一個個都成‘雪來瘋’了,設計吉祥物不但沒有‘冰雪障礙’,反倒帶給我們更多對冰雪的向往。”他說。

誰說沒見過冰雪的團隊難以設計冬奧會吉祥物?正如曹雪所說,藝術設計師是角色演員,而非本色演員,體悟比經曆更重要。

文 / 南方日報 姚昱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