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京冬奧會低碳環保措施具有裡程碑式意義

2月9日,北京冬奧會主媒體中心舉行賽時第五場例行新聞釋出會。釋出會由國際奧委會新聞發言人馬克·亞當斯和北京冬奧組委新聞發言人嚴家蓉共同主持。國際奧委會品牌和可持續發展總監瑪麗·薩魯瓦、北京冬奧組委總體策劃部部長李森、北京冬奧組委防疫辦公室副主任黃春出席。

北京冬奧會低碳環保措施具有裡程碑式意義

李森表示,根據目前核算,北京冬奧會将實作全部碳中和目标。瑪麗·薩魯瓦對北京冬奧會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和出色成效給予高度評價。

人工造雪用電來自綠色電力

北京冬奧會三大賽區的26個場館全使用“綠電”。李森介紹說,“‘綠電’主要來自張家口,張家口發的電直接送到北京、延慶賽區,讓當地的可再生能源生産也有了出路。”

李森提到,從2019年6月開始到北京冬殘奧會結束,北京冬奧場館預計使用“綠電”4億千瓦時,張家口的清潔能源為北京冬奧會供應電力完全沒問題,北京冬奧會推動了張家口可再生能源的發展。

北京冬奧會的人工造雪備受外界關注,嚴家蓉對此解釋:“自1980年美國普萊西德湖冬奧會首次采用人工造雪以來,近年來的大型冬季體育賽事,包括近幾屆冬奧會,都大量使用人造雪。因為跟天然雪相比,人造雪性質和狀态更穩定,能滿足不同比賽、不同賽道的要求。同時,人造雪在安全性能上也不比天然雪差。”

李森介紹說,北京冬奧會延慶、張家口賽區造雪基本上來自于地表水,造雪用電完全來自綠色電力,對環境不會造成負擔。

北京冬奧場館也是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展現

北京冬奧會場館也是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展現。嚴家蓉表示,這兩天一些外國媒體關注和報道的具有“賽博朋克”氣質的首鋼滑雪大跳台改造自首鋼原有工業建築,是北京冬奧會可持續性的生動例證。

李森拿“國家速滑館”使用碳排放趨近于零的制冰技術舉例,“這種二氧化碳制冰技術能緩解溫室效應,也不會對臭氧層造成破壞,運作過程中節能約20%。”

國家速滑館進行的比賽近日屢破奧運紀錄,在李森看來,“除了選手的發揮,跟場館的冰面也有關系,二氧化碳制冰技術能保證冰面溫度和冰面品質的穩定,有利于運動員創造好成績。剛開始建設時成本會稍微高一些,從長遠來看,二氧化碳制冰技術可以實作熱能回收利用,也會大大降低成本。”

瑪麗·薩魯瓦對此深表贊同:“奧運會是展示創新解決方案的平台,這些新技術一開始價格可能比較高,但随着未來在賽事等更多方面得到廣泛運用,成本自然會下降。”

創新方案值得在世界推廣

瑪麗·薩魯瓦透露自己在2008年來過北京,這次再來,深切感受到體育領域的可持續理念在中國取得巨大發展。她希望北京2022年冬奧會不僅成為主辦城市和主辦國可持續發展的加速器,并且這些創新方案也可以在世界其他國家推廣開來。

瑪麗·薩魯瓦表示,“北京2022年冬奧會在籌辦和賽事運作中都強調可持續發展、實作碳中和,最大程度利用了北京2008年的奧運遺産,對很多場館進行了再度使用和重新改建,而且都達到很高标準。”

她認為,北京冬奧會在場館利用方面發揮了“典範”作用,“這些夏奧場館不僅可以在舉行冬奧會時使用,未來還可以舉辦各類體育賽事,還可以在各種娛樂、文化活動中繼續使用。實際上體育場館再利用的所有特點都在本屆冬奧會中被融合起來。”

在瑪麗·薩魯瓦看來,“北京冬奧會為節能環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比如低碳能源、低碳場館、低碳交通、低碳辦公等都具有裡程碑式的積極意義。”

來源:北京冬奧組委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