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歐洲經濟技術合作協會自主汽車行業分會、自主汽車網編著的2021版《中國皮卡汽車産業發展報告》暨中國皮卡藍皮書,已于2021年12月1日正式出版。對中國皮卡市場及未來發展趨勢做了詳細的叙述與分析。

商用車産業發展趨勢
中國商用車市場企穩,全球商用車市場穩步發展。中國商用車市場規模未來十年将保持在400萬-450萬輛。随着物流業在世界範圍内的迅猛發展和開發中國家基礎建設的推進,全球商用車銷量出現連續增長,2005年全球商用車銷量為2051.6萬輛,2019年全球商用車銷量為2695.5萬輛,年均複合增長率為2.0%,預計未來十年市場規模将達到300萬輛。
(1)商用車市場集中度不斷提升
行業競争加劇,産業集中度不斷提高。大陸商用車市場高速增長态勢已結束,現有廠家衆多,産能遠大于市場需求量,沒有規模和技術優勢的企業将逐漸被淘汰,再加上國際競争加劇等因素影響,産業集中度将不斷提高,預計最終将形成10家左右的國際化商用車集團。中重型載貨車市場競争進一步加劇,産業加速整合。随着政府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和排放、安全、節油法規标準的持續更新,中重型載貨車産業門檻大幅提升,國内産品供大于求的現象更加突出,具備技術和規模優勢的企業愈發領先,引緻産業集中度提升,預計到2030年中國中重型載貨車市場将形成3-5家頭部企業集團,産業集中度達到95%以上。
輕型載貨車市場競争逐漸回歸理性,各類型産品轉化明顯。在國三至國四階段,受新能源補貼及較低準入門檻的影響,不少新興品牌和企業陸續進入輕型載貨車領域,但伴随國五和國六排放法規的加碼、新能源補貼的逐漸退坡以及行業主管部門對“大噸小标”“超載超限”治理的不斷深入,弱勢品牌與長期經營不善的車企逐漸無法跟上競争更新的節奏,行業前十品牌的集中度逐漸提高。
專用車市場競争格局調整,企業加快産品轉型更新。國内專用車整體市場中,企業受到地方保護主義的影響越來越大,生産格局調整的趨勢将不可避免,一部分企業會在市場競争中逐漸被淘汰出局,另一部分企業則會采取兼并重組的形式進而形成新的競争格局。競争帶來新産品和新技術的導入和應用,企業加快調整産品布局,加快産品轉型更新。
新能源商用車市場短期來看集中度下降,長期來看傳統車企仍具備競争優勢。基于雙積分政策、新能源補貼政策、國六排放法規更新和更加嚴格透明的執法,汽車産業競争加劇,同時新能源物流車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展現為行業集中度下降,行業進入門檻降低,很多新興企業憑借着在智能化和電動技術等方面的優勢進入汽車行業。但未來,伴随傳統車企業務戰略調整完成,技術儲備的釋放,特别是在開發體系、驗證、市場管道、品牌、核心零部件等方面的優勢,将使它們重新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獲得競争優勢,進而淘汰新進入且沒有抓住機會發展起來的新興車企,進一步提升行業集中度。
(2)商用車産品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更新
政府在安全、節油、排放、一緻性等方面監管加嚴,同時消費需求更新,共同促進産品動力提升、産品可靠性提升、産品安全部件提升等,導緻産品單價不斷提升,如中國主銷重型牽引車的單價在十年間由25萬元左右提高到38萬元左右,未來十年或将提高至50萬元左右。
環保監管加嚴,多技術路線并存。商用車産業踐行綠色發展,排放标準持續提升。政府打響藍天保衛戰和柴油車污染治理攻堅戰,同時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鑒于商用車工況多樣性、多技術路線并存的特點,政策引導使用者選擇采用純電動、混合動力和燃料電池等技術路線的産品。
(3)商用車專業化、多元化發展
輕型載貨車購車主體将逐漸從第一方、第二方自備物流企業向第三方物流公司、車貨比對平台轉變。與使用者組織化趨勢相同,使用者買車形式也将發生變化,分散出資、集中購買将成為發展趨勢。通過加入物流公司車隊和平台,使用環節組織化、規模化成為趨勢。由于國家鼓勵政策陸續出台和完善,同時在路權、通行證等方面給予優惠,共同配送的物流車輛使用效率将越來越高,車輛使用強度将越來越大,産品的專業化趨勢也将愈發明顯。
皮卡在新技術領域的應用加快。市場消費需求變化迅速,促進皮卡産品的乘用化和越野、改裝等多元化發展。2019年之後皮卡進入乘用皮卡時代,皮卡産品逐漸向智能化、網聯化、電動化更新。各企業加速布局高端品牌,新材料、新技術、新理念不斷被應用,品牌文化發展趨勢明顯。各主流皮卡企業在乘用化、高端化、智能化、新技術和新材料等方面的投入加大,也逐漸證明企業在适應市場的變化,同時也在引領皮卡市場并推動皮卡産業的多元化發展。
專用車領域,伴随着市場的不斷細分,使用者特征也出現跨領域的細分。在運輸領域,集團客戶逐漸增加,在城市和區域物流領域,催生了以地方為特色的支線物流公司;在房車領域,專業旅遊公司、房車營地和一些酒店營運管理企業的介入促使房車市場需求多樣化;在環衛車領域,環衛承包公司對環衛車輛的需求呈現更加專業化和精細化的特征;在特種作業車輛領域,個體消費者通過購買特種作業車輛,挂靠服務公司,市場出現個體采購和集團采購兩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