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2022年第44屆法國克萊蒙費朗國際短片電影節(Clermont-Ferrand International Short Film Festival)公布獲獎名單。李明洋執導的畢業短片《舍利》(SARIRA)從8200部作品中脫穎而出,成功斬獲國際評審團特别獎(The International Special Jury Prize)。這是該片在入圍釜山國際電影節廣角鏡亞洲短片競賽單元之後取得的又一成就。
克萊蒙費朗國際評審團在給《舍利》的頒獎詞中寫道:
For tackling the perpetual fight between eternity and mundane life with humour, perfect rhythm and breathtaking cinematography,the SPECIAL JURY AWARD goes to SARIRA."
法國克萊蒙費朗短片電影節(以下簡稱“短片電影節”)創辦于1979年,是世界最大的短片電影節。其分為法國競賽單元、國際競賽單元和實驗短片單元。從觀影人數和專業人士出席人數上,該短片電影節是法國僅次于戛納電影節的第二大電影盛事,有“短片戛納”美譽。法國著名導演讓-皮埃爾·熱内(《天使愛美麗》、《漫長的婚約》導演)的電影生涯就開始于克萊蒙費朗。
第44屆短片電影節海報
影片《舍利》講述了一個僧人因為牙疼而無法誦經的故事。影片以小見大,以一顆壞牙作為切入點,将聲音做為媒介。講述一位無法誦經的僧人被時代所裹挾的故事,而背後埋藏的是城市與宗教的碰撞。
劇情簡介:當飛速發展的城市與遺世獨立的廟宇發生連接配接時,寂靜的寺廟開始充斥着城市的工業噪音。因為牙疼而無法誦經的和尚一道被夾雜在了其中,一顆壞牙,一尊古佛,一座廟宇,一個無法發聲的和尚。轟鳴的挖機駛向廟宇,堅定的信仰面向時代,一道開始了一次審視,一回别離,一場重歸。
影片《舍利》海報
影片通過極緻的黑白影像與4:3的畫幅去表現宗教帶來的肅穆感與儀式感,通過二進制對立的核心去表現社會與宗教、信仰與現實的沖突。同時導演找到了真正的僧人與寺廟進行實景拍攝,在真實的環境中以平靜克制的鏡頭語言展示了一位僧人的苦難與重生。
影片《舍利》劇照
短片導演李明洋于2019年進入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就讀電影制作專業,在校期間創作的代表作短片有《棕色夜晚》和《舍利》,其中《棕色夜晚》曾入圍全印度最重要的電影節之一班加羅爾國際短片電影節的“一種包含”單元。《舍利》創作于《棕色夜晚》之後,兩部影片的創作過程中,李明洋對題材選擇、劇本創作、拍攝過程都充斥着自己的思考。他說:“雖然兩部短片都不長,但是我覺得我活的時間也很短暫。兩部片子包含了我在啟蒙之後進行了一些思考和生命體驗。”
編輯:周敏娴
綜合: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公衆号、豆瓣、微網誌李明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