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簡單看,139團隊就是1個項目經理,3個小組長,9個開發人員,小組長管理各自管理3個左右開發人員。
139團隊從管理上縮減了團隊規模,可以被視同隻有1個項目經理和3個小組長,細節交由小組長處理。這樣就友善在大型團隊中進行靈活開發了。
角色
在Scrum靈活團隊中,隊員們是平等的,隻有Scrum Master是個個例。但由于在國内很難找到Scrum Master(一則知識缺少,二則一般PM不願意放棄管理權和技術而轉而做“協調”工作),且團隊往往超過7~9人,139團隊會是一個替代方案。
項目經理
主要工作與原來的項目經理無異,如果在做靈活可以向自組織團隊偏斜一下,即減少其管理職能,增加其上司職能(管理與上司有何差異會另有博文解釋)。
作為項目的主心骨,項目經理的技能越高越好,畢竟将輻射到多達10人身上。
小組長
小組長要對開發工作相當熟悉,上要與項目經理加強管理溝通,下要與組員加強技術溝通。
開發人員
幫助小組長幹活。
還有一種人介于小組長與開發人員之間,他們可以獨立工作(一般用來攻堅),但是尚不能帶領下屬(可能因為技術能力,也可能因為性格,或技術與職責過于專一)。
工作方式
開會(計劃會/每日立會/總結會/技術方案讨論會……)
項目經理可以認為自己手下隻有這幾個小組長,開會時主要的溝通發生在項目經理與小組長/小組長與小組長之間。
開發人員多數情況下每次均與自己的小組長列席各種會議,傾聽小組長們的溝通,除非有特殊問題不直接介入讨論。但開發人員必須保證自己了解組長們的溝通,否則必須補充發問。
日常
小組長和3個開發人員如果還要開會就迂腐了,而是必須以至少“松結對程式設計”(将另有博文描述),也就是每人擁有自己的電腦獨立工作,但重要工作小組長要在一台電腦上指導開發人員完成(“編到讀資料庫的語句的時候叫我一聲我來幫你”)。
日常工作的溝通非常重要,否則在開會的時候,就很難保證幾位“不說話”的開發人員和小組長對任務的了解是相同的。
績效管理
傳統的大團隊績效考核無外乎是考察每個人做出的貢獻,按稱分金銀。但這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缺少互助,遇到困難躲着走等等諸多弊病。
139團隊給大型團隊的個人績效開辟了一個新的思路。它認為團隊中人的績效在于其為團隊做出的貢獻,而非直接完成的任務,而“貢獻”的直覺反應,就是一個人在139團隊中的位置:是1?是3?還是9?
基于位置建立績效等級
即認為個人績效=團隊×位置,1最高,9最低。
筆者在01年供職的企業嘗試使用4種等級,分别是:需接受指導的、可獨立的、可提供指導的、可提供教育訓練的,來整體區分程式員的等級。這種體系結構不太關注人的實際技術水準,而是更關注一個人對團隊和部門的貢獻。無論你的水準多高,如果縮在角落裡自己幹自己的,都不能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