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揚州如何活化利用曆史古建築

“活化利用”是對曆史古建築最好的守護。近年來,揚州對文昌閣、四望亭等41處、1.21萬平方米的各級文保及6處曆史建築進行了保護性修繕,同時活化利用文化資源。據統計,我市利用修繕後的汪氏鹽商住宅、阮元家廟等,先後建成各類文博館147座。記者昨天在甘泉路采訪時看到,揚州老城區又一處古建築匏廬修繕工程也已經基本完成,未來百年匏廬将變身中醫藥研究院。

看揚州如何活化利用曆史古建築

如何保護利用

記者昨天在現場看到,匏廬周邊施工圍擋已經拆除,正對街面的大門飛檐翹角,上面懸挂着“青芝堂中醫藥研究院”和“中醫門診”的牌匾。

記者走進去看到,建築内已經擺放了中藥櫃,院落中,施勞工員正在進行最後的掃尾施工。

匏廬現為省級文保機關,位于甘泉路227号,為民國初鎮揚汽車公司總經理盧殿虎所建,由揚州造園名家餘繼之構築。原有各類老屋合計約60餘間,由規整住宅與精巧庭園組合。其主房為明三暗四或明三暗五格局,裝修窗門隔扇精緻。前後五進主軸連貫,能分能合,其庭園因地制宜,構築緊湊,宅與園組合占地布局形狀如笙,為揚州名人名宅名園之一,儲存相當完整。

按照市政府部署,2010年4月,名城公司對匏廬門房、住宅、花廳、串廊等進行了修繕恢複,完成了房屋的修繕複建,并按設計複建了園林景觀,增設了消防、雨污水管線等配套設施。為便于匏廬的進一步保護利用,在修繕時,名城公司還利用北側空地修建了配套用房,配套用房建築面積約347.8㎡。

據了解,匏廬及配套用房将被打造成為中醫藥研究院,經營業态為國學國藝講堂、文創産品銷售、藝術品展覽等。中醫藥研究院将緻力于打造以中醫藥研發為先導,集研發、體驗、參與為主體的新業态,以中醫藥“藥食同源”思想為導向,充分發揮揚州鹽商文化“醫養結合”的思想精髓,彰顯揚州生活方式的精緻。

看揚州如何活化利用曆史古建築

建設有何亮點

專家介紹說,匏廬以别緻著稱,小中見大,别有洞天,由狹巷進入,分左右兩個小院,形如瓢葫蘆,故稱“匏廬”。匏廬以匠心獨運的格局在揚州諸多園林中獨樹一幟,被園林專家譽為利用不規則餘地設計之佳例。

該園建築基本屬于傳統的揚派風格,但最後兩進建築中,圓形窗戶,折疊式窗扇,簡潔的木支撐挂落,黃色、藍色、紅色和草綠色的彩色玻璃等,這些多見于西方建築中。這與園主人盧殿虎所受的教育和他的經曆是分不開的。園主人盧殿虎被譽為民國初年“開路先鋒”的實業家——鎮揚汽車公司總經理。1878年,盧殿虎出生于寶應縣安宜鎮白田鋪,21歲時考入江南高等學校,較早接受了西方文明。1917年,盧殿虎就任淮揚道尹,治所揚州,開始寓居匏廬。1918年,他倡議建設揚州至清江公路、揚州至六圩公路,成立瓜清長途汽車公司、江北路政局等,做了許多實業善事。

有何文化内涵

記者在匏廬探訪時了解到,這裡曾經是文化人的場所,充滿文化内涵。

匏廬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除園主人盧殿虎外,匏廬的設計者餘繼之是民國初年揚州園藝大家、造園名家,他善于設計園林與制作盆景,尤擅疊石。他所構築的清末民初揚州名園,還有怡廬和“楊氏小築”等,大多是以小取勝的名園。

新中國成立後,匏廬被征做公用,先後在匏廬辦公的有報社、政協和文聯。

“百年匏廬的修複面世,并加以活化利用,打造中醫藥研究院,将在百年匏廬的保護和利用史上增加濃墨重彩的一筆。”專家點評說。

通訊員 王振東 記者 張孔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