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鄉村振興。“三農”發展關系基礎,紮實推進農業農村和鄉村振興工作,要找準興旺農村産業的着力點,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水準持續提升,農村人均環境持續改善,現代鄉村治理體系更加健全,鄉風文明程度明顯提升,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提高。
鄉村振興規劃先行
農工黨六安市委表示,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應以更有力的舉措、更科學的思路,聚焦重點、有序推進,讓“五大振興”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要堅持規劃先行,精準施策鄉村全面振興。一是對标戰略導向,做到上下合一,讓縣域規劃更具指導性。強化與國家、省、市“十四五”規劃和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部崛起、大别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等戰略的總體銜接,搶抓合肥都市圈等發展機遇,适應《鄉村振興促進法》,及時掌握國家相關部委最新動向,高點對标定标,統籌合理布局城鄉生産、生活、生态空間,高品質編制縣域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二是聚焦城鄉融合,促進多規合一,讓專項規劃更具可操作性。打破部門行業利益和固有格局,統籌城鄉發展,綜合考慮區位條件、資源禀賦、土地利用、生态保護等因素,有效整合鞏固脫貧攻堅、美麗鄉村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業産業發展、工業經濟發展、公共服務供給各專項規劃,使各專項規劃意見具體、标準相适,實施起來互相協調、互相促進,能夠統籌資源、集約資源。三是注重村村聯合,形成區域一體,讓村級規劃更具科學性。統一編制地理位置相鄰,民風民俗相近、産業發展現狀相似的村級規劃,注重村村之間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産業發展互聯互合,在空間布局、土地流轉等要素資源供給、利益聯結等方面多方融合發展,力争形成特色、形成品牌、形成規模、形成鍊條,實作區域化協同發展、抱團發展,提升産業效益。
王燕委員代表民建六安市基層委發言表示,鎮村規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性工作,是理清鎮村發展思路、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依據。要創新規劃理念,積極适應“三農”發展新态勢。脫貧攻堅是解決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生存問題,而鄉村振興則是按照“産業興旺、生态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目标任務,實作鄉村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以,在鎮村規劃編制時要清醒認識到,鄉村振興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新階段,傳統的“三農”問題已經被賦予新的目标和内涵,如何“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産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已經成為“新三農”的目标和任務。
面對鎮村發展新态勢、新的目标、新的任務、新的要求,我們規劃編制必須敢于創新,圍繞“新三農”目标任務,確定規劃具有戰略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突出規劃重點,不斷滿足鄉村振興發展的新要求。要重點突出産業發展和生态宜居。在鄉村振興戰略五大目标中,與鎮村空間規劃最為相關的産業興旺和生态宜居兩方面。産業興旺就是要調優農業産業空間布局,促進農村三次産業融合特色共享發展,而生态宜居就是要求統籌鄉村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作生态環境和人居環境的和諧統一,實作農業生産空間規模化标準化、農村生活空間集約化宜居化、鄉村生态空間多樣化景觀化。在具體規劃時,既要考慮鄉村環境的可承受能力和環境改善提升,又要滿足居民生活品質的提高和收入水準以及福利狀況的改善。突出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的城鄉統籌配置。拓展城市供水、公交、污水治理等市政基礎設施向農村覆寫延伸,特别是規劃建設好區域供水、生活污水處理,垃圾無害化處理等設施,實作城鄉共建共享。突出多元化鎮村建設投資體制的建立。在規劃編制的同時,特别是在具體項目,要充分考慮項目建設資金的籌集,確定規
劃的可操作性。
培育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陶厚餘委員表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鄉村振興特别是産業振興重要力量。要深化改革,促進農業生産要素流通。進一步深化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和“三變”改革,推進農村産權交易平台建設,促進農村各類生産要素市場化配置,建立符合現代農業發展的集體經濟運作機制,調動集體和農戶兩方面的積極性,真正搞活集體經濟合作組織。保障設施農用地供給,積極貫徹有關檔案精神,将村莊整治、土地整理等方式節餘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新增建設用地名額,盡可能擠出一部分用于保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設施用地需求。解決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最後一公裡”問題,打通農業用地、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和宅基地之間的關節,盤活農村土地等生産要素資源。努力化解融資難問題。在大力發揮鄉村振興到村資金作用的同時,積極探索宅基地、集體土地等抵押貸款試點。
精準扶持,加強項目和資金管理。加大項目謀劃力度。應瞄準國家、省鄉村振興有關政策,針對我市自身的特色和優勢,組織有關部門和專業人才,盡可能多的謀劃一批影響力大、帶動力強、示範效應好的項目,建立項目庫,提高命中率,加強項目管理,市直部門和縣區之間應加強溝通協作,針對項目如何布局、如何實施、如何監管,應形成一套有效的工作機制,避免工作的随意性和管理的粗放性。加強資金使用管理。應最大限度地提高資金效用,提高資金使用的集中度,下決心整合一部分資金投向重點産業、重點園區、重點經營主體,特别是“6969”農業提質增效工程和“138+N”工程,集中力量辦大事,撬動更多更大的社會投資,把項目資金的效用充分釋放出來。
示範引領,提升發展經營水準,營造支援發展環境。建議将我市每年出台的“三農”工作檔案作為一号檔案,對經營主體發展作出指導性任務安排。擴大經營主體數量。建立引導機制,引導一批能力較強的農民通過自身努力,發展成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經營主體品質。強化經營主體的品牌塑造,重點培育示範家庭農場、“四有”“五好”農民專業合作社,全面推進農業龍頭企業開展“建立一個基地、緻富一方農民、振興一個産業、對接一個農民合作組織、打造一個優勢品牌”示範建立活動,強化經營主體示範引領作用。
廣攬人才,強化科技技術支撐。一是實施青年農場主培養計劃。從中央财政支援現代農業發展資金中安排專項資金用于扶持“新農人”發展計劃,儲備年輕人才。二是建立健全職業農民教育訓練制度。完善配套政策體系,創新培育教育訓練機制,支援新型職業農民通過彈性學制參加中高等農業職業教育,支援供銷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主體興辦農業技能教育訓練班,加強農機操作、果樹剪枝疏果等實用技術教育訓練。三是加強校企合作。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高等院校特别是涉農院校之間的合作,聯合研發新産品,開展技術改造,開發新工藝。
補齊民生短闆促更好發展
農工黨六安市委發言表示,優先加強普惠性、兜底性、基礎性民生工程建設。在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上持續發力,集中财力優先安排農村最急需、受益面廣、公共性強的基礎設施建設,逐漸實作集鎮與村之間供水、供電、通信、排污、垃圾處理等公用設施一體化,加快實作城區與鄉村在養老、醫療教育、文化生活等公共服務均等化。注重以多樣化為美,突出特色分類推進村莊建設。引導農民合理建房、綠色建房,有序推進中心村建設和農村集鎮建設,紮實開展新型城鎮化試點,将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資源向中心村和農村集鎮優化配置,引導農村務勞工口和居住人口向集鎮和中心村搬遷居住。
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大革命”“三大行動”,加強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讓農業生産“綠”起來。加大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持續推動畜禽糞污、稭稈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嚴格落實河湖長制、林長制。讓農民生活“淨”起來。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引導農民進行垃圾分類,養成健康衛生良好生活習慣,加快推動形成綠色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使村容鄉貌整潔,生态保障有力。
張萬濤委員表示,要加快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數字鄉村既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也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内容。”市政協委員張萬濤認為,加快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探索數字鄉村治理新模式,以資料驅動、資訊共享、資料挖掘等方式破解鄉村治理面臨的複雜問題,既是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建構新發展格局、實作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舉措,也是加快鄉村數字化轉型,發揮數字化對鄉村産業發展、提升基層智慧治理能力、治理服務水準的具體行動。
張萬濤認為,數字鄉村建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需要通過大力推進“數字鄉村”工程,積極推動農村地區資訊化、數字化建設,不斷完善智慧農業服務體系,努力縮小城鄉“數字鴻溝”,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他建議,創新數字鄉村發展機制,分門别類做好數字鄉村建設示範,加大數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推進農村基礎設施的數字化轉型,聚焦資源整合,搭建數字鄉村治理大資料平台。同時,提升城鄉基層黨建資訊化水準,完善基層黨組織上司的群衆自治制度,以網格化管理推進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加大教育訓練力度,培養數字鄉村人才。
楊中雲委員表示,要落實水利工程管護資金。來自農業界别的楊中雲認為,水利項目作為惠民工程,事關農村百姓生産生活和福祉,對鄉村振興具有重要影響。結合自身的工作經曆和相關調研,她認為目前我市部分河道、堤防等水利工程存在管理養護不到位、落實管養資金差距較大等問題,導緻一部分水利工程效益衰退,降低了水利工程運作管理水準。是以切實提高水利工程管護能力,足額落實管養經費勢在必行。
楊中雲建議,強化組織上司,提升全市河長制組織管理體系,實作流域綜合管理,加強監督檢查考核力度,将河流治理、萬裡碧道、堤防标準化管理工作納入鄉村振興實績考核,全市協調統籌治理。要落實經費保障,探索多元化投入機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擴充投融資管道,鼓勵發展河湖經濟,加強财政資金績效管理,強化激勵限制。
“此外,還要加大宣傳,大力推進鄉村振興農村水利治理力度。”楊中雲認為,要加大政策法規宣傳力度,将宣傳工作作為加強水利建設管理的助推器和加速器,運用群衆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加大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鄉村振興農村水利治理工作的宣傳力度,營造全社會關注水資源保護,河湖水域岸線管理保護、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态修複的氛圍。同時,鼓勵社會監督,暢通舉報管道,建立舉報投訴獎勵機制,積極鼓勵社會群衆參與到河長監督工作中,逐漸實作由“政府治水”向“全民治水轉變”。(皖西日報融媒體記者 張傳豪 宋金婷 張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