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馬立克氏病
馬立克氏病是由病毒引起的鹌鹑高度傳染性惡性良性腫瘤性疾病,分為神經型和内髒型兩種。神經型特征為腿和翅麻痹,内髒型特征為各内髒器官和性腺等部位形成惡性良性腫瘤。國内外均有鹌鹑馬立克氏病的報道。在養鹑生産實踐中,隻要正确地接種馬立克氏病疫苗,本病是可以控制的。
【診斷要點】
1)幼鹑對馬立克氏病易感,但一般要在10周後才表現出症狀或死亡。據研究報道,日本鹌鹑對本病的易感性最大,母鹑的易感性大于公鹑。
2)病鹑精神不振,消瘦,貧血和死亡,剖檢可見到内髒如心、胃、肝、脾等器官出現局部或全部不同程度的惡性良性腫瘤。
[防治要點]
鹌鹑馬立克氏病目前無法治療,關鍵在于預防。疫苗接種是防治本病的重要措施,常用的是火雞疱疹病毒疫苗(HVT)。雛鹑剛出殼1 日齡即應接種,皮下注射0.2毫升(1頭份鹌鹑的用量)。
[注意]
接種馬立克氏病疫苗時,要預防雛鹑的早期感染,注意雛鹑環境的消毒和隔離,切勿将不同大小的鹌鹑混養。

5.白痢
白痢的病原為雞沙門氏菌,此菌遍布于外界環境,目前已探明的沙門氏菌屬包括近2000多個血清型,但危害人和畜禽的僅10多個多存在于病鹑的生殖器官、腸道及肝髒中,病菌可随着糞便和蛋排出體外。白痢既能水準傳播,又能經過蛋垂直傳播,主要危害雛鹑。白痢在許多地區不斷地發生和流行,是困擾養鹑業發展的嚴重疾病之一。
1)鹑白痢主要發生在2周齡以内的維鹑。症狀表現為精神萎靡,縮頸閉目,離群呆立,不時發出尖叫聲,白色糊狀糞便堵塞肛門。
2)日齡較大的鹌鹑往往同時發生副傷寒或傷寒,主要發生于飼養管理條件較差的鹌鹑場,呈散發或地方性流行。病鹑表現為食欲廢絕,腹瀉,排出黃綠色的稀糞,極度消瘦,剖檢可見肝、脾腫大,有壞死病竈,小腸黏膜增厚或呈出血性發炎。
3)種鹑可用鹑白痢]血凝試驗方法診斷,血清陽性者即可診斷為鹑白痢的感染者。
1)對種鹑應定期進行鹑白痢檢疫,淘汰陽性種鹑,這是杜絕垂直傳播的重要手段。
2)注意鹌鹑的飼養管理和環境衛生,一旦發現本病流行,立刻對病鹑進行隔離,同時用抗菌藥物進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