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分享《莊子》“外篇”中的“胠(qu)箧(qie)”一文。
我們耳熟能詳的“竊鈎者铢,竊國者為諸侯”“盜亦有道”“唇亡齒寒”等詞句,就是出自該篇。
文章開篇講了一個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寓言:為了對付打開箱子、櫃子、布袋竊取财物的盜賊而進行安全防範,就一定紮緊繩索,關緊鎖扣,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聰明。然而,大盜來了,就會連同櫃子、箱子、囊袋一并偷了去,唯恐繩索和鎖扣不牢固。那麼前面所說的聰明的做法,實際都是為大盜做的積蓄。
有人可能就問:那怎麼辦呢?難道我們要敞開櫃子,盡着盜賊偷嗎?
莊子在下文做了回答:“掊擊聖人,縱舍盜賊,而天下始治矣。”要批判聖人,釋放盜賊,天下才能太平。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絕聖棄智,大盜乃止”。抛棄那些所謂聖人的小聰明,民風回歸樸實,也就不會有大盜出現了。
莊子的觀點,有些反傳統觀念而用之的意思,但仔細想想又頗有道理。
我小的時候,鄰裡之間,尤其是農村,家家外出不用鎖門閉戶,很少聽說誰家被賊偷了東西。那時的民風純樸善良,偷竊這樣的事自然也就少。
說到這裡,有人可能會說:現在盜竊案件發生得也很少了。的确是這樣,當今社會治安好,是因為依托高科技進行的有效社會治理,到處都有高清監控,壞人不敢偷。而在莊子的時代,科技還不發達,莊子的理想是讓人不想偷。二者還是有一些差別的。
當然,莊子的思想是去除小聰明,讓民風回歸單純樸實,但完全用他的思想來治理社會可能有些消極和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