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個圓,不管從哪裡起航,總會回到最初的原點,隻不過這個圓會随着人生疆界的變大而擴大,當初的原點會如同被逐漸砌高的擂台,讓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作為清華女博士,石嫣功成名就,是天之驕女,從走出農村、走出國門到留學歸來、紮根農村,現如今已經整整11年。
以農村為起點,最終又回到農村,助人助己,年入800萬,石嫣的舉動和收獲驚豔了所有人。
那麼,石嫣的人生之圓到底可以有多大呢?無人知曉,唯一确定的是,她一直在路上。

耐住寂寞,守住孤獨,毅然獨自前行的沙漠之舟
1982年,石嫣出生在河北保定,跟大多數人一樣,家境普通。稍有不同的是,她從小家教很好,有一股平常人家難得的淳樸氣息,這些都要從父母年輕時,上山插隊的故事說起。
特殊時期,全國各地物資極其匮乏,石嫣的父母被下放到農村的各個角落幹活,那時候互不相識的兩人彼此扶持打氣,你來我往,情愫暗生。
郎有情妾有意,愛情水到渠成時,兩人完婚。随着時代的變遷,生活越過越好,父母來到城市發展,一邊操持生計,一邊養育女兒。
回憶的動人之處在于可以重新整合,可以将那些毫無關聯的往事重新組合起來,獲得全新的過去。
也許曾經的插隊生活是辛苦的,但對父母來說也是愛情的起點,回想起來粉紅旖旎,如夢似幻,時常講述給石嫣聽,她的童年就是鄉村故事合集,漸漸地,石嫣對田園生活心生向往。
得益于父母開明的教化,石嫣從小聰明好學、勤于思考,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遇到不懂的問題,父母會引導她深入實際,用實踐決定認知。
漸漸地,實地調查研究成為石嫣解疑答惑的重要方式,不知不覺,愛上了在自然實踐中思考,回想起父母描述過的知青下鄉故事,她對“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鄉野生活越發感興趣。
生活中思考,思考中學習,久而久之,石嫣發現,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将人與農業隔離開來,人們不再對充滿煙火氣的田間勞作感到滿足。
加上城市化速度的加快,許多的農民背井離鄉來到城市生活,大批田地被荒廢,相比于土生土長、自然無污染的農作物,人們普遍食用的是化肥和農藥培育而成的瓜果蔬菜。
看到這些問題,石嫣不禁思考,以前的生産方式好是好,隻可惜消耗大、産量低,那有沒有一種兩全其美的農業模式,一方面可以讓農作物安全無污染,一方面又能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讓人們不再談農色變呢?
對于這些想法,小女孩的心中充滿問号,她想靠着學習把這些難題紛紛化解,于是小小年紀,便立志學習農業,本就成績優異的石嫣,學習更加奮發圖強。
每一個認真付出的人不會被辜負,每一次真誠的熱戀都會得到回響,最終石嫣取得非常傲人的聯考成績。
就當所有人以為她會報考清華北大這一類國内最高學府時,石嫣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把第一志願填報在河北農業大學的農學專業,即使親如父母,他們同樣無法了解女兒的選擇。
不被了解是孤獨的嗎?也許吧!但是孤獨是一個内心整合的過程,能讓自己清醒地看世界,也能讓自己理性地看自己。
石嫣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選擇意味着什麼,自己熱愛農業,隻有選擇河北農業大學,才能摸索出正确的農業之路,為往聖繼農學、造福社會各界人士,是她的人生夢想和信仰理念所在。
2002年,石嫣如願被河北農業大學錄取,踏實刻苦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她積極參加學校社團活動,努力提升交際能力,不僅專業成績斐然,還說得一口流利的英語。
2006年,石嫣順利拿到學校的推免名額,進入到中國人民大學學習攻讀農村發展專業,這是碩博連讀,獲得這種機會的人鳳毛麟角。
能進入到國内數一數二的高等學府深造,固然值得高興,然而親朋好友再一次愁上心頭,都來勸說準研究所學生改變想法,換個專業,以免未來的路不好走,可這些都是别人的想法。
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但石嫣守着這座農學之城哪也不去,因為她知道這裡才是自己的歸宿,始終堅持學習别人眼中的冷門專業。
入讀中國人民大學的石嫣堅定執着,覺得自己無比幸運,早在大學期間,她就已經讀盡知名三農專家溫鐵軍著寫的系列書籍,内心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是以在研究所學生推薦免試時,石嫣毫不猶豫地選擇溫鐵軍教授為導師,最終得償所願,師從中國人民大學聲名顯赫的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顯而易見,她離人生理想又進一步。
石嫣曾大方坦言,導師給她帶去的最大影響莫過于實踐中的務實精神。一句溫鐵軍教授時常挂在嘴邊的“先去調查實踐才有發言權”成為人生的方向訓示标。
沒有能力争論之前,保持緘默,先做正确的事才是明智之舉。隻有深入實際的調查研究,抽絲剝繭般一層一層撥開表面現象,才能看到裡面的實質,找到問題的症結。
百舸争流,奮楫者先。誠然,一個人的成功與目标的設立離不開,但更重要的是目标之大,可以惠及全人類。
當時還隻是大學生的石嫣,就已經将目光鎖定在三農問題方面,她認為城鎮化的建設與普及不應該以犧牲農業為代價,不能因為建設新家園,而抛棄民生之本的農業,這是顧此失彼,不是真正的時代進步。
民以食為天,如果吃得馬虎粗糙,甚至不健康,人們怎麼會充足的精神和強健的體魄去工作、給社會創造價值呢?
另一方面,患疑難雜症的人群居高不下,現代醫學尚且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甚至束手無策,這難道與吃食沒有關系嗎?
畢竟有太多的糧食作物和肉制品經過層層育種與加工,已經深受農藥化肥和化學用品的污染,長此以往,怎能不得病?
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石嫣更加堅定自己研究所學生時期選擇農學專業的正确性與必要性,她跟随導師深度調研農田,走訪村莊,逐漸把鄉村農業發展作為畢生使命。
無懼無畏,開拓進取,主動承擔生命之責的森林之王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一轉眼,石嫣已經在中國人民大學完成碩博連讀,出類拔萃的她轉而又獲得清華大學博士後的工作機會。
對于努力且時刻做好準備的人,上天從不吝啬機會的名額,2008年,石嫣受資到美國某生态農場實習,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出國深造的農業學者。
2008年4月16日,石嫣飛往美國深造,與進入到象牙塔學習不同,她直接來到明尼蘇達州的“地升農場”,開始為期6個月的學習與交流,機會難得,工業化農業與傳統農業的聯系與差別将是石嫣思考的重點。
人生地不熟,向來自得其樂的石嫣把這段人生插曲稱為“洋插隊”農耕生活,在此之前,她就對美國的一種新型農場有所耳聞。
趁此機會,石嫣需要專門研究這種新型農場的經營模式——“社群支援農業”農場,即CSA農場。
CSA起源于瑞士和日本,上世紀八十年代傳入美國,以生态系統的自我循環和可持續發展為出發點,旨在實作“永續農業”。
要實作這一目标,農場必須對垃圾進行嚴格分類,經過一年時間的發酵,爛掉的菜和吃剩的食物才可以作為土地肥料,用于生産,如此一來,可以極大程度地降低人們在種植作物時對生态的幹擾力度,真正實作“永續農業”。
2008年4月18日,石嫣到“地升農場”報到,那時她26歲,石嫣表示,她将抛去以往十指不沾陽春水的生活方式,讓自己的雙手沾滿泥土。
與石嫣預想的不同,“地升農場”強調有機環保理念,禁止使用任何與化肥、農藥、除草劑、催熟劑等相關的化學藥物,因為這些都會影響莊稼的正常生長。
每逢工作日,石嫣都會到種植園,學習CSA農場種植技術:澆水、移植、耕地、播種、除草、喂雞、施肥等等,甚至包括開拖拉機和親手制作耕作用的小機械。
不僅如此,農場裡的所有活她都要親自操刀完成,偌大的農場隻有一台小型拖拉機,勞動強度極大。石嫣時常蹲在地裡,暴露在驕陽下,整天汗流浃背,白皙的皮膚被曬得黝黑不說,雙手還時常被雜草紮得傷痕累累。
僅僅是一次交流學習,石嫣為什麼這麼拼?因為她明白,CSA農場才是未來農業的最佳選擇,誠信是這種經營模式的最高原則和最低底線。
有關CSA農場的一切物質資源和物品交換都是基于信任,沒有中間差價和任何品質問題,雙方吃得放心,鑒于此,石嫣笃定,要為中國建立第一個“社群支援農業”農場——CSA農場,把健康無污染的蔬菜輸送到社群居民的餐桌上。
在美國生活的半年,石嫣看到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景象,大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菜市場上仍有來來往往的馬車原始畜力。
她不禁思考,當食品行業大刀闊斧展開改革和農業資本化不斷加速時,小農經濟該何去何從呢?“食在當地、食在當季”的生活理念是如何延續至今的呢?
帶着這些問題,石嫣回想起中國農民堅持了幾千年的耕種方式,不正是與美國CSA農場不謀而合的有機農業嗎?隻是随着時代變遷,這種精耕細作的農業受到強烈的資本沖擊,幾近面目全非了。
美國半年之行讓石嫣對課題研究産生更為深刻的了解,也為自己日後在中國創立社群支援農業開辟出新的思路和空間。
把握當下,享受當下,且行且珍惜的全球青年領袖
2008年10月13日,石嫣結束美國之旅,懷着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農業理想,啟航回國。
半年不見,甚是想念,母親專程來到北京機場迎接女兒。看到半年前臉蛋紅潤、白裡透紅的心頭肉,竟然變成了一個黑黢黢、幹癟癟的農家姑娘,母親很驚訝,摸着女兒長滿老繭的雙手,很心疼。
石嫣一邊安慰落淚的母親,一邊歡樂地講述自己在美國增長的知識與見聞。回國後,這位留學生沒有忘記自己的初衷,選擇繼續紮根農村,準備着手建立中國第一個CSA農場。
這一決定幾乎迎來全家人的一緻反對,沒有人能夠了解,為什麼堂堂清華博士後要回歸農村,做一個蓬頭垢面的農民,這難道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麼?
下定決心的石嫣再一次不顧衆人反對,頂着巨大的壓力繼續推進自己的計劃,最後,是辭掉工作的丈夫,成為她唯一的支援者。
緊接着,兩人在北京西郊鳳凰嶺承包了一片200多畝荒地,建立起中國第一個CSA農場,取了一個頗有童趣的名字——“小毛驢市國樂園”。
石嫣幽默地把自己在“小毛驢”的工作稱為“新式土插隊”,因為自古以來,中國人接觸得最多的就是泥土,種苗時,更是要匍匐在地上勞作,是腳下的土地養育了億萬中華兒女。
萬事開頭難,起初,當地的農民并不看好石嫣,對她有着一種預設的刻闆印象:這樣一個高學曆的女娃子對農村的現狀都弄不清楚,怎麼能種好地呢?
面對大家的質疑,石嫣心知肚明,她明白傳統道德中的信任,已經在時代市場的激流中逐漸消退,農民會自留一塊不施農藥化肥的土地,應對日益泛濫的食品安全問題。
石嫣表示她很了解農民的處境和做法,他們自己吃得健康,賣出去的菜則存在大量安全隐患,因為沒人指導農民如何稀釋農藥,加上農民的收入普遍過低,最後隻能通過多用農藥化肥增加産量,否則收成不足,家庭收益會嚴重下滑,進而信任關系的割裂問題會越發嚴重。
CSA模式涉及整個農業體系,農民和消費者之間,互相承諾、風險共擔的信任精神是CSA模式的精髓,是以轉變中國人的消費習慣是第一步。
兵來将擋,水來土掩。清楚一些列問題的石嫣,打算用實際行動逐漸打消村民的種種疑慮,根據美國學來的經驗,她決定通過發郵件的方式,在老師和朋友中形成傳播效應,達到招募廣告的目的。
由于中國人民大學産學基地和三農專家溫鐵軍以及石嫣名聲在外,CSA模式逐漸取得更多客戶的信任,農場的穩定發展逐漸帶來不菲的收益,不少農民發現,這種先進的生産政策能減輕很多經濟壓力,開始一個接一個地加入CSA農場。
為徹底打消村民的所有顧慮,石嫣會和農民一起下地幹活,傾盡畢生所學,親自教會農民如何解決從挑種到播種各個環節的農業技術問題,日複一日,人們感受到了石嫣的一片赤忱,幹活越發賣力。
現代化程序加快,群衆更加注重食品安全,石嫣的CSA農場作物完全符合人們對蔬菜瓜果的預期和要求,漸漸地,有機農場在口口相傳中越傳越廣。
與此同時,一心創辦農場、光複生态農業的石嫣沒有放棄自己的學業,2010年,她進入清華大學博士後交流站繼續學習,進一步研究三農問題,為自己的有機農場營造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2012年,CSA農場在全國突破500個,每建立一個農場,石嫣都會親臨現場,展開詳盡的指導,慢慢地,她的收益水漲船高,年收入超過800萬。
一時間,石嫣成為許多大企業眼裡的香饽饽,紛紛向她提出合作請求,石嫣一一謝絕,她不希望這份純粹的事業被商業同化。
相比于肥水不流外人田,石嫣很樂意跟别人分享成功經驗和農耕心得,她經常鼓勵自己的學生投身農業,号召學有餘力者為中國有機農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6年1月20日至23日,第46屆世界經濟論壇年會在瑞典達沃斯如期舉行,石嫣被評為全球121位“全球青年領袖”之一,這個青年領袖,石嫣當之無愧,實至名歸。
現如今,CSA有機農場已經突破1000戶,十幾年的事事躬親和兢兢業業,讓石嫣終于将農業模式輻射至全國各地,農戶是以獲益,家庭收入不斷增加,與客戶建立起牢不可破的信任關系,形成良性循環,萬家燈火通明,無數中國人吃得開心,吃得放心。
談及成功之路,石嫣淡定自若,十分坦誠,她說多年來自己始終如一,一直都在堅持最初的想法,踐行CSA理想之路是一輩子的事情,這條路上,有許多志同道合的人總能與自己的想法不謀而合,思維火花無意碰撞時,總能收獲驚喜與快樂。
張愛玲曾說出名要趁早,或許相比于出名,人的一生更重要的是能夠盡早确定人生的航向。
我們不能隻看到石嫣身上的财富,其背後的财富密碼更值得被關注。一個人的成功難以被複制,但獲得成功的原理和本質是相通的。
曾經的石嫣破釜沉舟,棄衆人質疑于不顧,一心沉寂于自己早已標明的農業中,默默鑿壁數年,終見光明。
可見,希望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正如地上的路,隻要找準方向,走得夠多,哪怕雜草叢生,也能走出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