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再讀《論語》|“巧言令色”一則詳解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再讀《論語》|“巧言令色”一則詳解

●“巧言令色”,《集注》:“巧,好。令,善也。”就是用花言巧語和假裝和善來讨好别人。

“鮮矣仁”的“鮮”,一般了解為少,比如《集解》:“包曰:‘巧言,好其言語。令色,善其顔色。皆欲令人說之,少能有仁也。’”《皇疏》引用張憑的話說:“巧言令色之人于仁性為少,非為都無其分也,故曰鮮矣有仁。”

但朱熹卻認為這裡的“鮮”是指“絕對沒有”,他在《集注》裡說:“聖人辭不迫切,專言鮮則絕無可知,學者所當深戒也。”對此,王恕的《石渠意見》持反對意見,說朱熹的說法“恐非聖人意”,因為世上各種各樣的人都有,有巧言令色的小人,也有“言自巧,色自令,而心德亦不亡者”。确實,朱熹的說法太絕對,不能夠讓人信服。

巧言令色之人,往往包藏禍心,這是驗證過無數次的曆史經驗。《四書辨疑》(元人著作,原不知作者何人,《四庫提要》考證為陳天祥撰)說得好:“蓋巧言,甘美悅人之言。令色,喜狎悅人之色。内懷深險之人,外貌往往如此。李林甫好以甘言啗人,此巧言也,而有陰中傷之之機阱在焉。李義府與人語必嬉怡微笑,此令色也,而有狡險忌克之機阱在焉。”但是,好話好聽,好臉色好看,我們面對巧言令色之人,總是容易被迷惑。與人交往,可不慎乎!

李澤厚說:“這章從消極、否定的方面規定‘仁’,即強調‘仁’不是某種外在的華麗,指出外在的容色和語言都應該服從于内在心靈的塑造。過分的外在雕琢和裝飾不但無益,而且有害于這種塑造。”(《今讀》)孔子讨厭那些隻善于外在表現的人,稱這樣的人為“佞”,認為這樣的人的内心修養是達不到很高境界的。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僞裝出一副和善面貌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