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韓可勝:中國人的應時而動

用節氣為冬奧會開幕式倒計時,創意之新,畫面之美,驚豔了世界。除了恰逢二十四節氣的立春,它還契合了中國人的一種運動觀念:應時而動。中國人的應時而動,展現在很多方面,并不因為現代體育的發展而徹底改變。這是一種很有趣的文化現象。

韓可勝:中國人的應時而動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這是就每天而言的應時而動,人要随着太陽(“日”)的節奏而活動。除了學習值得“頭懸梁、錐刺股”“三更燈火五更雞”,或者為了工作而不得不加班,其他情況,中國人是不提倡熬夜的。西式酒吧熬通宵的都有,但是中式茶館幾個熬到下半夜?“一日之計在于晨”,中國人早起、早鍛煉的觀念深入人心。一些朋友每天雷打不動的曬晨跑,總讓我暗生愧疚,覺得睡懶覺很不應該。

西方的運動常常不分季節,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中國人不是這樣。除了一天要應時而動,一年也要應時而動。清明總是與遠足在一起,“白白紅紅相間開,三三五五踏青來”;端午總是與競渡在一起,“一片笙歌催鬧晚,忽然鼓棹起中流”;重陽總是與登高在一起,“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把某一項運動與某一個特定的時間節點綁定在一起,是中國才有的現象。你說賽龍舟吧,什麼季節不可以賽?但是,如果你中秋、重陽呼朋喚友去賽龍舟,就總覺得怪怪的。

“春種、夏長,秋收、冬藏”,這是動物、植物,也是人的應時而動。“一年之計在于春”,農耕時代這句話很容易了解。現在中國人大多數脫離了農耕,卻還用這句話來教育孩子,來鞭策自己。其實夏、秋、冬來做不是一樣重要嗎?人的一生仿佛四季,春天就是少年:“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今年春晚有一句台詞“以後名揚四海,根據即在年輕”,說的是同一個道理,都是強調年輕,強調春天。

古代中國,最主要的運動季節在春季,從“二月二”龍擡頭開始,到上巳節、寒食、清明前後為盛。上巳節,是農曆三月初三,踏青、遠足、賞花是主旋律,“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真美,許多人讀到這句詩,都想穿越到唐朝,會會大唐豐腴的美人兒。常見的運動還有蹴鞠——蹴鞠就是蹴鞠,不是足球,說自己發明了足球并不是什麼加分的事,“蹴鞠場邊萬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蕩秋千是女人特有的運動,“堤上遊人逐畫船,綠楊樓外出秋千”;放風筝則主要屬于孩子,“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鸢。”這些都是有中國特色的體育運動,大多在春天,就連與季節沒有什麼必然關系的拔河,也多在春天。

中國的拔河,創記錄的當屬唐玄宗。有一年春天,唐玄宗“令壯士千人,分為二隊”進行拔河……你可以想象以壯為雄、以胖為美的大唐,一千壯士拔河,場面該何等雄壯,這規模後世也不多見吧。萬邦來朝,觀者如雲。呐喊聲驚天動地、氣壯山河。玄宗親臨,作詩稱贊,“欲練英雄志,須明勝負多”。宰相張說奉命和了一首詩,“長繩系日住,貫索挽河流”,啧啧,真是抓住了重點,千人拔河的繩子哪還得了?當朝進士薛勝更是做了《拔河賦》,把雄壯的場面、激烈的過程鋪陳得驚心動魄。文章最後說,現場觀看的匈奴都吓傻了:“大唐如此厲害,我們惹不起啊!”

辦體育和揚國威聯系在一起,可見不是現在才有的事情。(韓可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