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五大平台35款全新車 雷諾日産三菱釋出聯盟2030願景

原以為,戈恩被捕是雷諾日産三菱聯盟離心離德的冰山一角,随着靈魂人物戈恩的入獄,聯盟不久會走得瓦解,沒想成,他們似乎做得更好了。距去年11月底日産釋出2030願景不久,2022年1月27日,雷諾-日産-三菱聯盟釋出2030願景,旨在明确未來10年聯盟共同的投資與發展路線,核心為針對電動化和智能化浪潮做出應對,進而到2050年實作碳中和。

五大平台35款全新車 雷諾日産三菱釋出聯盟2030願景

首先當然是有利于彼此成本管理的平能通用性,該聯盟指出,“成員已開發出“智能差異化”(smart differentiation)方法論,即明确每款車型的通用性水準,對可組合的參數,如平台、生産工廠、動力系統或車輛細分等進行整合,通過更加嚴格的設計和上車身差異性,對車型差異化進行補充和強化。”

例如,C/D平台将承擔聯盟三個品牌五款車型的生産(日産逍客和奇駿、三菱歐藍德、雷諾Austral和一款即将推出的七座SUV)。到2026年,聯盟成員公司間通用平台的使用率将從目前的60%提升到80%以上,覆寫90款車型。成本管理的前提是基于銷量基盤,作為這一計劃的一部分,三菱汽車公司将在歐洲市場導入兩款新車型,包括基于雷諾暢銷車型打造的全新ASX。

五大平台35款全新車 雷諾日産三菱釋出聯盟2030願景

全新逍客

面對全球汽車行業電動化趨勢,雷諾-日産-三菱聯盟将在電動化領域的投資超過100億歐元。在歐洲、日本、美國以及中國等核心市場,聯盟的15家工廠為10款純電動車型生産零部件、電機和電池。目前,聯盟純電動車型的銷量已超過100萬台,累計行駛裡程高達300億公裡。未來五年,在電動化領域投資230億歐元,獲得加速發展。

計劃到2030年,推出35款全新純電動車型。其中,90%的車型将基于五大通用純電動車型平台生産:CMF-A EV平台:全球最經濟适用的純電動車型平台,用于生産全新達契亞Spring;KEI-EV平台系列(微型車):生産超緊湊純電動車型;LCV-EV平台系列:用于生産雷諾Kangoo和日産Town Star車型;CMF-EV平台:全球靈活的純電動車型平台,用于生産日産Ariya、雷諾Megane E-Tech Electric等車型,到2030年,将有超過15款車型基于CMF-EV平台生産,年産能超過150萬台。

五大平台35款全新車 雷諾日産三菱釋出聯盟2030願景

日産瑪馳的接任者-基于CMF B-EV平台打造的全新電動車

另外,到2024年,聯盟會釋出CMF-B EV平台,定位為緊湊型純電動車型平台。此款平台推出的純電動車型的續航裡程可達400公裡,與現有雷諾ZOE相比,生産成本可降低33%,能耗減少10%以上。該平台每年将生産250,000台雷諾、Alpine以及日産品牌車輛,其中包括雷諾R5和日産新款緊湊型電動車。這些新車将由日産設計、雷諾研發,在法國北部的雷諾電動汽車制造中心生産。

五大平台35款全新車 雷諾日産三菱釋出聯盟2030願景

生産大量的電動車需要用到電池,為此聯盟計劃建設220GWh的電池産能,并能夠在全球各大核心市場選擇共同的電池供應商,實作電池的規模化和可購性,計劃到2026年,電池成本降低50%,在2028年降低65%。在電池技術革新方面,該聯盟預計在2028年中期實作全固态電池(ASSB)的量産,并将電池成本降至每千瓦時65美元,以實作純電動車型和燃油車型的成本平價。

五大平台35款全新車 雷諾日産三菱釋出聯盟2030願景

雷諾ZOE

在智能化方面,通過共享平台和電子裝置,預計到2026年,該聯盟旗下将有45款、超過1,000萬輛車搭載自動駕駛輔助系統。屆時,每年将有超過500萬聯盟雲端系統傳遞使用,2,500萬輛汽車接入聯盟雲系統。雷諾集團将主導該聯盟開發通用集中式電氣與電子架構,整體軟硬體程式,以提供最大效益和最佳性能。到2025年,該聯盟将推出第一款完全由軟體定義的汽車,進而提高汽車在整個産品生命周期中的空中下載下傳(OTA)性能。

五大平台35款全新車 雷諾日産三菱釋出聯盟2030願景

編輯說:如果說22年前,以一己之力挽狂瀾于既倒的戈恩是日産的救世主,那麼20餘年後的今天來看,救贖本身是有階段性意義,但不是終生有效的。說白了吧,戈恩是很會節省成本,對于當時技術儲備善足的日産來說,省成本能救一命,但長此以往,在以技術競争為核心的汽車市場,難免誤企業于長遠。從消費終端來看,萬年不變的1.6L NA發動機加CVT變速器,再也不足以支撐日産走得更遠。雷諾、三菱在全球核心市場的生存現狀也是岌岌可危,從這個唯度上來看,恐怕戈恩的下台,對這個聯盟而言,階段性來看是必需的。

雷諾-日産-三菱聯盟的2030願景,可以說是聯盟成員抓住自救的最後視窗期的一場“及時雨”,晚是晚點,進度上來說不能說領先,但至少有趕上來的希望了。然而,能不能趕上電動化、智能化的列車,還未可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