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元宇宙:虛拟創造是人類第一次模拟實驗

現實世界任何重大改革,都會對人類社會本身産生巨大的影響與沖擊,這就是我們經常談的試錯成本。前面我們說了如果面向未來,包括面向群體行為的探索,在一個虛拟空間中建構一個類似的場景能夠實作最小的影響,而帶來最大的轉化結果。

Meta(原Facebook)近期推出的虛拟世界Horizon Worlds,這是Meta宣布進軍元宇宙之後第一款作品,當然在體驗下還存在很多瑕疵。使用者在裡面可以體驗舉辦活動,冥想練習等,那麼這個産品随着進入的使用者數足夠多時,那麼我們究竟如何定義這個産品?或者說我們未來如何了解這種能夠逐漸替代現實生活的虛拟場景(我稱之為場景,而非産品,嚴格來說任何具備元宇宙特征的技術成果都應該是場景,而非簡單的産品定義),更為關鍵的是你除了在其中體驗到現實中的部分事情,還可以實作個人收入等,這樣的場景,雖然是虛拟,但已經可以和部分現實形成疊加,我們已經很難輕易地區分虛拟與現實。

元宇宙:虛拟創造是人類第一次模拟實驗

網際網路至誕生以來,有兩個重要的問題其實一直沒有解決:

(1)互聯互通的一張網:我們所說的聯網,實則是選擇的自由,就是我們可以通過智能裝置快速登陸任何平台或者體驗到任何産品,但是産品與平台之間依然存在或多或少的隔離,是以這個時候需要更強有力的力量來推送融合,才能實作真正的互聯互通。至少在過去的時間裡,跨平台或者跨産品的連結是困難的,雖然網際網路的發展提升了社會的整體流通效率,但是相對于網際網路本身而言,效率還是被大大折扣了;

(2)個體創造力的解放:短視訊的出現,某種程度上确實降低了個體創作的門檻,但是依然沒有實作大多數人在虛拟空間中創作的場景。這個問題與第一個問題聯合起來,帶來的影響是個體的創造力沒有得到盡情釋放,網際網路想要完成效率目标也是被打折扣的。

個體的創造力如果能夠得到最可能的釋放,依托協同的網絡,集合3D列印、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基礎技術條件,人類社會才會真正實作在技術與知識上的協同,最終實作效率的最大化。

工業時代,流水線模式的出現是人類小規模協同的開始;網際網路時代,協同真正成為所有組織的标準化工作之一;那麼到了元宇宙時代,人類社會應該能夠進入最大規模的協同工作,個體可以成為最小單元的創作與生産主體,通過接入數字網絡之中,進行創造、生産、消費、使用等内容。

大大小小的協同網絡,通過數字工具及終端實作全網的連結,可以預想人類社會的科技必将被推動到更高的層次。知識真正普及到個體,知識與技術将在第一時間傳播到個體面前。

大規模的使用者進入虛拟空間之中,涉及到的社會關系、存在形式等,必将反過來影響現實世界,重塑現實世界中已經存在的一切。

通過《失控玩家》這部電影可以幫助人們了解初級形态的元宇宙,包括現實與虛拟之間的關系,主人公所在的虛拟世界與現實之間互相補充。個體在現實中的缺失,可以在虛拟空間中得到補充,而虛拟空間中的發生又可以影響到現實中的一切,但是最大的沖突場景隻不過從現實轉向到了虛拟空間之中。

主人公所處的虛拟世界,對于現實而言,還是檢驗人性的一次實驗,通過虛拟世界發生的一切,可以更好的幫助人類社會了解技術發展帶來衍生問題。

元宇宙:虛拟創造是人類第一次模拟實驗

1、元宇宙對于人類社會的現實意義:

個體是否實作部分永生?虛拟資産是否等同于現實資産?虛拟空間是否可以彌補現實世界中的發展瓶頸與短闆?高科技的文明大機率會是什麼樣的?我們都知道,一切重大科技發展離不考推測與理論體系,最終才轉化為實踐結果。這是現實世界科技文明發展的重要路徑與軌迹。

當今世界而言,無論是我們對智能的思考,還是通過科幻藝術作品來幫助人們了解科技發展帶來的潛在問題等等,截止目前為止,人類尚未找到更好的途徑了解未知的一切。

“這項研究觀察了超過3000多個公會的行為。雖然公會的存續時間一般較短,大約有25%的公會都會在一個月内解散,但是它們有一個明顯的趨勢:公會規模越大,存續時間越長,這就像城市公社一樣。溫和的等級制也有助于公會内部的團結。此外,社會網絡結構也發揮着重要作用:具有更高密度和更好連接配接的公會,存續的時間更長。這些都是社交套件的重要特征。”—《藍圖》,尼古拉斯·克裡斯塔基斯著。

隻要是大規模的群體協同行為,就能夠給社會研究帶來較好的樣本,網際網路的誕生本來并非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樣子,而是寄托了某種烏托邦式的理想。但是較大規模的人群介入之後,人性的負責不得不改變着網際網路原有的樣貌。

比特币的誕生也是如此,本來是少部分極客群體為了實作無政府狀态下的交易體系,但是一旦被現實發現其價值,就進入一個新的生态之中。

元宇宙也是如此,目前為止大量的NFT(非同質化代币,也可以了解為唯一,不可替代的數字資産)産品充斥着網絡之中,泡沫随之産生。

那麼,如果現實社會的絕大多數都接入虛拟世界,那麼對應的會産生什麼樣的效應與結果,都可以作為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參考樣本與案例。

元宇宙延伸出來的虛拟人、虛拟資産等産物,是否會對現實中的婚姻制度、資産交易生态産生重大影響,都需要時間去驗證。但是,人類的情感寄托某種程度是可替代的,現在已經出現這樣的案例。

初音未來,簡稱初音,是日本公司于2007年8月31日創造的虛拟女性歌手軟體角色,全球粉絲上億,甚至更多。

國内阿裡今年推出的超現實數字人AYAYI,包括湖南衛視、華為等組織推出的數字人都在網絡上擁有不小的影響力,甚至比真人明星擁有的影響力更大。

一個虛拟的,完整人類社會的複刻版,對于現實而言就是最好的參考模版,是以元宇宙對于我們現實而言,絕不是一款遊戲或者是一款産品那麼簡單。

元宇宙:虛拟創造是人類第一次模拟實驗

2、孤獨的技術:

技術帶給人類社會的衍生作用已經逐漸凸顯,随着連結的規模與範圍,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變得簡單,或者說網際網路對人類社會最大的影響就是逐漸在消除階層之間的隔離。技術在某種程度上,賦予了普通個體崛起的機會,當然這種機會是逐漸呈現出來的,當我們談論技術時,往往聚焦其薪酬或者程式員這樣的身份,事實上在更大範圍内,技術要素正成為個體參與到時代程序中幾乎所有的事情。

程式員群體,是網際網路發展之後逐漸崛起的群體,我們将眼光放到他們身上時,往往關注其收入,工作時間等,但是忽略了在過去的時間裡,無數行代碼已經悄然改變了我們所處的環境。

過去,我們談論社會産業發展階段時,有勞動力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時代,但是今天我們更适合用技術經濟時代來概括我們當下所見所聞的經濟發展基礎,技術要素成為各行各業最基礎的發展要素之一。即便你是開個小店,你也需要了解移動支付,需要了解數字工具平台,并根據使用者資料及時調整産品。

将視野再切回到個體中來,從吃住行都已經普遍數字化,底層的邏輯是一切都走向協同:

(1)浏覽器通過身份ID走向協同;

(2)智能裝置通過身份ID走向協同,包括跨裝置協同;

(3)數字工具通過身份ID走向協同。

尤其是數字工具作為最重要的中轉站,從個體到組織,到平台,到系統實作了逐漸數字化的過程。

一切數字化的過程,個體與個體之間已經不需要現實中的見面或者因為需要而産生頻率的社交次數,因為通過數字工具就可以實作社交滿足,随之而來的就是個體需要面對孤獨的情緒。

孤獨,是數字時代最顯著的情緒,其存在原因有如下三個:

(1)技術的發展,賦予個體更大的能力,例如通過數字平台實作較大規模的人脈關系網絡維系;

(2)通過數字工具,能夠擴大對資訊的整理能力及資訊的收集能力;

(3)技術滿足了需求的絕大部分,讓個體越來越不依賴群體。

但是,當一個新的時代尚未完成形态建構,這個期間所呈現出來的情緒也是割裂的。換句話說技術場景的落地往往是循序漸進的,對應的虛拟空間的一切将逐漸成為人類現實生活中的補充,這個過程從網際網路普及已經開始,但是因為技術場景的落地非常依賴關鍵技術的成熟,才能最終完成全部的展現,而在這個期間,網際網路帶來的影響與實際體驗之間沒有有效銜接,導緻人類的情緒無法安置,這就會導緻沖突,這就是我們當下面對科技社會時的感受。

如果我們将元宇宙了解為虛拟化,網絡化最終需要為人們提供一個完整的虛拟體驗環境,那麼對應的人們才能将在網絡化時代所産生的相續安置,才能真正的做到适配,滿足的需求。

但無論是網絡化時代還是元宇宙時代,都在将個體逐漸推向孤立與獨立,也就是說過去人類通過群體擷取安全感與其他情感類需求,那麼未來個體可以通過技術産品來滿足,這個轉變的過程中,人們會因為适應與調整而面對因為科技而延伸出來的孤獨感。

微信登陸界面有一張圖,宏大的地球與渺小的個體,延伸出來一個有意義的反問:人類究竟是因為孤獨而需要科技,還是因為科技而産生孤獨?同樣,曾在網絡中流行的一張對比圖,人類的祖先猿人與未來的智能機器人仰望星空時,所産生的情緒是否是一樣的?這兩個話題,都涉及到個體内在最核心的命題,當然也是哲學問題。

技術的發展,在賦予個體更為強大的能力時,也同時賦予另一種情緒,難點不在于面對,而是在于适應,尤其是過度期間的适應,正如當年人類進入工業時代之後呈現出來的特征,再到網絡時代的特征,沖突往往産生在過渡期,而非穩定期。

元宇宙場景中,虛拟人,虛拟生活等這些場景,将是人類面對現實中的補充,一旦适應,那麼就無所謂沖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