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扭傷、挫傷、骨折怎麼辦?急救處理有先後【迎冬奧 話健康】

春節假期,觀看冬奧會精彩比賽,點燃了很多冰雪運動愛好者的激情。

腳蹬滑冰鞋,穿梭在冰道上,這是和冬天交換速度的獨享時刻。

腳踩滑雪闆,馳騁在雪道上,這是和冬天交換激情的專屬時刻。

看到這,螢幕前的你是不是開始摩拳擦掌、準備上冰了?

别急!别急!大家在享受運動快樂的同時,要注意做好保護,避免意外受傷。

盡享冰雪魅力、揮灑運動激情的冰雪運動愛好者,一不小心就會出現踝關節扭傷、關節脫位、肌肉拉傷等急性損傷。如在短道速滑的場地上,有些滑冰愛好者常因身體接觸摔倒和撞擊,造成肩關節脫位和肩鎖關節脫位。在這些緊急狀況下,掌握正确的損傷處理方法就顯得極為重要,不僅有利于防止損傷加重,加速恢複,而且能夠避免急性損傷發展為慢性損傷。

踝關節扭傷

踝關節扭傷,就是生活中俗稱的“崴腳”,在冰雪運動中很容易發生。“崴腳”究竟損傷了哪些結構?崴了腳,我們應該怎麼辦?

崴腳後常常會出現腳踝部位疼痛、壓痛、腫脹,腳腕關節活動受限,無法負重行走等症狀。踝關節扭傷有很多種,根據崴腳的方向主要分為外側踝關節扭傷、内側踝關節扭傷、下胫腓聯合扭傷(高位踝關節扭傷)。踝關節扭傷通常伴有韌帶損傷,進而使踝關節的穩定性、平衡協調感覺以及定向活動能力下降。

運動中最常見的踝關節損傷是外踝扭傷,而大部分的踝關節扭傷都涉及距腓前韌帶損傷。距腓前韌帶是一個很重要的韌帶,在維持腳踝關節的基本解剖關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果距腓前韌帶損傷,腳踝關節運動能力将會大大降低,帶來的危害不亞于踝關節骨折。

反複發生踝關節扭傷會導緻關節結構不穩定,正常踝部運動能力以及本體平衡協調感覺喪失,進而引起反複受傷、長期關節不穩定、早期退行性骨改變及慢性疼痛等臨床表現,我們稱其為習慣性扭傷。一項針對籃球運動員的研究發現,踝關節重複扭傷的可能性幾乎是首次損傷的5倍。

通常踝關節急性扭傷要拍X線片,以排除骨折。急性的單純踝關節扭傷不伴有骨折大都可以保守治療。

目前保守治療的建議是遵循“POLICE”原則。即:

保護(Protect)

使用護具保護踝關節。護具種類有很多,最理想的應該是充氣式踝靴,可以很好地保護受傷的踝關節。

适當負重(Optimal Loading)

在充分保護關節的前提下,适當負重行走,有利于扭傷的恢複。

冰敷(Ice)

每2~3小時冰敷15~20分鐘,傷後48小時内使用或者持續至腫脹緩解。

加壓(Compression)

盡早采用彈力繃帶進行加壓包紮,有助于減輕腫脹。注意不能綁得太緊,否則會影響患側足部的血液供應。

擡高(Elevation)

保持患側足部擡高到心髒水準以上,不管坐着還是躺着,以進一步緩解腫脹。

踝關節扭傷後6~8周,若出現以下情況,建議行關節鏡下踝關節的微創手術:持續存在疼痛及或者關節不穩或者反複多次扭傷(踝關節習慣性扭傷);磁共振成像(MRI)提示,有韌帶損傷或者軟骨損傷。

挫傷

挫傷是最常見的軟組織損傷,在冰雪運動中也很常見,大部分是因為鈍性暴力或重物打擊所緻。常見表現主要包括局部的腫痛,皮膚出現青紫,嚴重甚至可能引起肢體功能障礙等。

那麼對于挫傷的急救處理措施,一旦出現活動受限立即給予冰敷,以控制腫脹和軟組織的出血。輕微挫傷隻需局部制動、休息、擡高患肢,很快可消腫、愈合。重度挫傷除了上述處理外,還可局部外敷消腫鎮痛藥物,口服非甾體類抗炎藥物。

骨折

發生骨折主要有三個原因:

1.力直接作用于骨骼某一部位而緻該部位骨折,常伴不同程度軟組織損傷。

2.間接暴力作用時,通過縱向傳導、杠杆作用或扭轉作用,使遠處發生骨折。如滑雪時從高處跌落足部着地時,軀幹因重力原因急劇向前屈曲,胸腰脊柱交界處的椎體可發生壓縮性或爆裂骨折。

3.應力性骨折,屬于長期應力作用于骨頭部位導緻的骨折,又稱疲勞骨折。骨折最常見的表現就是肢體的疼痛腫脹、畸形、活動受限。

一般來說,在運動中出現的骨折都是閉合性骨折,針對性的急救處理主要有固定和鎮痛兩方面。

骨折固定有益于大多數傷者。固定可以阻止骨折移位或複位失敗,使該部位免受進一步損傷并減輕疼痛。單純性骨折的固定方法有很多,包括使用夾闆、石膏、支具、并指貼紮(一種包紮方法)和懸帶-包裹繃帶固定等。在緊急情況下,移位風險低的骨折首選夾闆固定,這主要是因為大多數骨折部位周圍的軟組織都會腫脹。急性損傷部位如果采用石膏固定後,則沒有容納腫脹組織的空間,有可能發生組織缺血、壓力性損傷,甚至醫源性骨筋膜室綜合征。

充分鎮痛也是急性骨折的重要處理措施。骨折固定、冰敷、擡高患肢和使用鎮痛藥物都有助于減輕疼痛。在進行急救處理後,應當及時将傷者送至醫院,進行進一步治療。

冰雪運動季,大家一定要做好充分準備,注意避免發生意外和損傷。

純潔的冰雪,激情的約會。

助力冬奧,一起向未來!

作者|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骨科副教授 黃玮

審稿|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專家

北京積水潭醫院主任醫師 趙斌

策劃|譚嘉

編輯|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