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登上春晚的洪江人,背後的故事讓人感動

上世紀七十年代,從懷化市洪江區走向中國藝術大舞台的著名平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上海平劇院麒派老生陳少雲,今年春節第二次榮登“春晚”大舞台,10餘次登上央視戲曲頻道進行精彩表演,受到過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接見,被廣大電視觀衆贊譽。

數十年來,陳少雲在藝術天地裡辛勤耕耘,精益求精,施展才華,獲得了“中國戲劇梅花獎”“上海文學藝術終身成就獎”“國家非遺代表性項目平劇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文化部“文華表演獎”和2021“中國非遺年度人物”等衆多榮譽。

今天刊發陳少雲《薪火相傳梨園情》感言、轉載《文彙網》專題報道文章,展示陳少雲傳承平劇藝術、傳播平劇文化,發揚光大中華傳統優秀文化風采,以飨讀者。

陳少雲:薪火相傳梨園情

登上春晚的洪江人,背後的故事讓人感動

陳少雲近照(資料圖檔)

戲曲是央視春晚40年從未缺席的節目。春晚舞台對傳播戲曲文化具有獨特的意義和價值。能參加今年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春晚演出,我非常激動。我參演的戲曲節目《生生不息梨園情》融合多個劇種的精彩表演,百花齊放,名家荟萃,名段疊出,凸顯了這場晚會的特點和藝術高度。

這個節目由老中青三代演員共同演繹。上有年逾八旬的老藝術家,下有七八歲的小娃娃。舞台氛圍非常熱烈,充分展現了一個“傳”字,也就是薪火相傳、守正創新,展現了戲曲藝術的生機勃勃、生龍活虎,充分展現了文藝發展的繁榮景象。

我表演的是《徐策跑城》中的一折,這是平劇麒派藝術大師周信芳的代表作。這一折主要表現角色喜出望外的心情,徐策不顧年邁,不騎馬、不乘轎,行走如風,飛奔入朝。演員通過動作和舞蹈,比如抖髯、抓袖、踢袍、橫錯步、越走節奏越快越強烈的步伐等,載歌載舞,将劇情推進到高潮。這是觀衆百看不厭的一折,也是考驗演員功力的一折,表演好,才能為晚會增色。

我深深感到,戲曲藝術傳承有序、生機勃勃,看到了年輕一代的迅速成長。未來,希望我們能腳踏實地,創作出更多作品,讓更多的年輕人喜歡戲曲藝術,讓我們的藝術百花園更加朝氣蓬勃、虎虎生威。

從《徐策跑城》到國粹傳承

——看陳少雲如何煉戲

登上春晚的洪江人,背後的故事讓人感動

陳少雲“京裝”劇照(資料圖檔)

從《徐策跑城》到國粹傳承,74歲陳少雲帶你走進海派平劇的城市客廳,一起琢磨戲!

“我從10歲不到,就開始演《徐策跑城》,至今‘跑’了60多年了,現在再演呢,仍然還是要不斷地琢磨戲,不斷地改進,要精益求精,因為戲比天大。”

虎年除夕央視春晚,74歲的上海平劇院麒派表演藝術家陳少雲,演出上京首任院長周信芳代表作《徐策跑城》選段,“往日行走走不動,今日行走快似風,三步當作兩步走,兩步當作一步行,急急忙忙朝前奔……”隻見“徐策”銀須飛舞,衣袖翻騰,腳步如飛,3分鐘精彩表演,現場喝彩聲不斷,網友連呼過瘾,yyds!

上海是麒派藝術的發源地,陳少雲說,26年前有幸來到上海,加入上海平劇院,“我非常喜歡上海,這裡有廣闊的舞台,能讓我的戲劇生命綻放出光彩。”他希望能将麒派藝術永遠傳承下去,能讓更多的人感受國粹的神韻和魅力。

上海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與文彙報社聯合推出“城市軟實力講述系列”百集微電影,講述上海這座魅力之都的美好生活。第一季《愛上海的理由》第8集《國粹傳習》,邀請上海平劇院麒派老生、平劇表演藝術家陳少雲,帶你走進海派平劇的城市客廳,一起來琢磨戲!

作為國家級非遺平劇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陳少雲把一輩子都交給了舞台,從藝60多年來,在近百出傳統戲、新編曆史劇以及現代戲中,塑造了上百個性格各異、栩栩如生的戲劇舞台形象,2019年榮獲第七屆“上海文學藝術終身成就獎”。今年1月2日,就在赴央視春晚參加演出前,在天蟾逸夫舞台“京昆老藝術家”專場的背景,我們見到了正在一絲不苟化妝的陳少雲,他扮演的是《草船借箭》中的魯肅。

演出後的幾天,他又投入了排練工作,在上海平劇院的排練廳内,指導着青年演員們,為春節期間上海戲劇舞台上的一出出“海上京韻”大戲,做着準備。接着,他馬不停蹄趕往北京,參加《徐策跑城》的緊張彩排。央視春晚之後,他将回到上海,在春節期間連續登台。

在這個忙碌的新春裡,這位傳統戲曲藝術的守護者,用自己的精、氣、神,感染着周圍的人。他将為觀衆表演視為最幸福的事,也将國粹傳承作為自己的一份使命和責任。

跟着陳少雲的腳步,我們走進了嶽陽路的上海平劇傳習館,這裡曾經是上海平劇院所在地,現在整修一新,成為了一座海派平劇的城市客廳,可以讓更多的人走進傳統文化。

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幾代上海平劇人在這裡揮灑汗水、創造奇迹,見證了平劇在上海近40年的發展。平劇藝術大師周信芳先生,是上海平劇院的第一任院長,他一生創演了600多出戲,演出11000多場次。由他開創的麒派藝術,是海派平劇的一面旗幟。

平劇傳習館1号樓已經有100多年曆史,碩大的“傳”字,表達了傳承國粹的使命和初心,老房子在“修舊如舊”的同時,賦予了空間新的功能,每間房間皆以詞牌、曲牌來命名。從“傳”到“習”,這裡的教學、展覽、演出空間,也讓走進來的人們,可以有更多的互動和體驗。

這樣一個平劇的藝術公共空間,為這座城市傳習平劇技藝、傳承平劇藝術、傳播平劇文化,打造出全新的基地,也給城市增添了精緻、高雅、時尚的氣息。

陳少雲說,将海納百川、相容并蓄的海派精神,融入藝術創作,不斷創新,激活中華文化生命力,這正是海派平劇的特質,也和上海的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一脈相承。他希望,在這座城市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平劇,喜愛平劇,也因為戲曲藝術的滋養,更喜歡這座偉大的城市。

編輯/李樂君編審/ 申少峰 曾亮 廖科雨

登上春晚的洪江人,背後的故事讓人感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