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走出非洲》值得細細品味,帶給我一次與高貴靈魂的對話

原創 謝淑君

《走出非洲》值得細細品味,帶給我一次與高貴靈魂的對話

習慣每月去圖書館還書、借書,在圖書館亂轉,被《走出非洲》淡黃色原野的清新封面吸引,更被封面上那句“我總是兩手空空,因為我觸摸過所有”打動,心裡頭一陣雀躍,就像收到一件心愛的禮物那麼開心,于是借回來細細品讀。

當我打開第一頁:

在非洲,我有一座貢嘎山腳下的農莊。赤道線橫貫過這片向北延綿一百英裡的高地,農莊坐落在海拔六千英尺的地方。白天的時候,你會覺得自己高高在上,離太陽很近,但在清晨和傍晚,卻是毅然決然的安靜祥和。深夜裡會冷。

我無法不再繼續讀下去,簡直讓我着了魔似的。有人說,這是給非洲人民寫的一封情書,我确信!

《走出非洲》值得細細品味,帶給我一次與高貴靈魂的對話

《走出非洲》是丹麥女作家卡倫·布裡克森創作的長篇自傳體小說,我覺得讀來更像是一篇篇優美的散文。意料之中的好看,它讓人沉浸在一個安靜祥和的世界,令我着迷。小說發表于1937年。講述的是作者1914——1931年在非洲肯亞經營咖啡農場期間的一段真實生活經曆。

1914年,作者以一個殖民者和基督徒的身份,随男爵丈夫旅居肯亞,經營一個咖啡農場。後來她的婚姻破裂,情人丹尼斯也在一次飛機失事中意外罹難。禍不單行,農場面臨破産。破産後的女主人從此結束了她在非洲的生活,随後于1931年回到了故鄉丹麥。

作者卡倫文筆極其優美,流暢,優雅,讀來俨如森林裡的溪流潺潺流淌般清新恬靜。她筆下描寫的非洲景緻,我心向往之。

“一些不知道名字的蒿草,芳香四溢,聞起來像百裡香或是沼澤桃木。有的香氣過于醇烈,幾乎嗆鼻。所有的花兒,不管是生長在草原上,還是在原始森林的藤蔓上,都像丘陵地帶上的花那麼嬌小玲珑。但也有例外,隻有在漫長的雨季剛剛來臨時,那一簇簇芬芳馥郁,花朵碩大的百合花才會在草原上綻出蓬勃的生命。舉目四望,無邊無際。盡收眼底的一切,凝聚成偉大、自由和無可比拟的高貴。”

“天空總是淡藍色或紫色,堆積着大片洶湧澎湃,又輕若無物、變幻無窮的雲朵,翻滾着,飄蕩着。天空飽含着生機勃勃的藍色,連附近的山巒與林地,也都被染上了這種鮮亮卻深沉的色調。”

“沾滿水珠的長野草低垂着,曠野中的各種香草散發出濃烈甚至辛辣的味道。過不了多久,四面八方的蟬蟲也将開始放聲歌唱。在這茫茫的草原上,這一株株青草是我,這清冽的空氣和遠處隐約可見的山脈是我,這疲憊不堪的牛群亦是我。我輕輕呼吸着荊棘樹叢中陣拂的夜風。”

……

諸如此類如此細膩描寫比比皆是,卡倫是真切地愛上這片土地,這裡的一草一木,讓她心生歡喜。她早就在這片土地選好了墓址,死後也要葬在這片土地上,可惜後來發生了種種事情,未能如願。

《走出非洲》值得細細品味,帶給我一次與高貴靈魂的對話

每讀到她描寫非洲這片自然風光的片段時,我總是會停下來,閉上眼睛,開始神遊書裡的令人向往的景緻,仿佛真的看到了那般美麗的景色。這是一種出于本能的、真實的、不必帶技巧的描寫,直抵人心。

卡倫的農場與野生動物保護區為鄰,時常有大型野生動物出沒。她說道,這賦予農場一種非凡的魅力,仿佛我們是一位偉大的國王的鄰居。那些動物近在咫尺,多麼令人興奮及神往。

她說,在非洲,原始森林裡蘊藏着一個神奇的世界。每逢星期天,如果在農場裡有空閑,就和仆從法拉帶着帳篷和食物,一起騎馬來到森林裡觀察野生動物。對于一個熱愛動物的人來說,那裡就是自己的天堂。

她寫道,“我們在樹林裡剛拐了一個彎兒,忽然看到一頭花豹橫卧在路中央,花紋斑斓,美麗異常。”

“透過繁茂的樹林,看到了巨大的森林野豬,森林裡難得一見的稀客,身後還跟着一頭母豬與三頭年幼的小豬,全家族急速奔跑着,映襯着身後陽光普照的綠色,就像幾個或大或小、形狀如出一轍的剪影。這樣的景緻不可思議。”

“一次遇到一種體型巨大的蜥蜴在大石頭上曬太陽。皮膚絢麗多彩,仿佛一堆光芒閃耀的寶石,或是古老教堂的窗格裡的色彩玻璃,當你慢慢靠近它時,它會窸窸窣窣地逃走,在石頭上灑下天藍色、綠色和紫色的痕迹,猶如彗星那燦爛發光的尾巴。”

“漫長的雨季結束後,夜晚空氣中泛起涼意,螢火蟲便出現在樹林裡。空氣中飛舞着螢火蟲,忽上忽下,宛如起伏的波浪,又好像正在行某種屈膝禮,遵循着自己飛行的節奏,使自己身上光線微弱的小燈籠忽明忽暗地閃爍着。”

“一群魁偉、鑄鐵般身軀的野牛在古銅色的天空下,從晨霧中走出來。”

“日出之前,一彎弦月下,見到一頭雄姿英發的雄獅,它正橫越灰蒙蒙的平原,走在捕獵的歸途中,在閃着銀輝的草叢間投下濃濃的陰影。”

這樣的描述,還有很多很多,龐大的野生動物群近在咫尺,給作者的生活注入了無窮的生機和驚喜,往後餘生回想起來,那是妙不可言的獨特感受。

《走出非洲》值得細細品味,帶給我一次與高貴靈魂的對話

這樣一幅幅和諧唯美的畫面,我想到了一個詞:生命,鮮活的生命、奇特的生命、無與倫比的生命。

當我讀到“數不清多少次,在拂曉前的靜谧中,我在夢中聽到羚羊露露清脆悅耳的鈴聲。在睡夢裡,我的内心常常被喜悅充滿”,我的心也随之柔化了,多想能有這樣的場景出現啊!動物和人原本就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非洲這片熱土養育了這群充滿靈性的野生動物,溫情的野生動物又潤澤了作者的靈魂,當然作者卡倫更是一個擁有赤子之心的人。

時隔多年當她拿起筆寫下這群動物王國時,我們仍能從文字中聽到每一種動物的脈搏跳動聲,也許作者一輩子都未曾走出那個霧霭蒙蒙的早晨、那個餘晖漫野的黃昏、那個月色如華的夜晚,因為那裡有一群可愛的生命正徜徉在作者的心間。

《走出非洲》值得細細品味,帶給我一次與高貴靈魂的對話

作者卡倫對那片土地上的人也愛得深沉。她筆下的土著人,仿若發光的精靈,也仿若鍍金的菩薩。

她是白人、男爵夫人、莊園主人,在那個時代背景下,她卻從未用高高在上、優越、有色的眼光去看待殖民地非洲的土著人,即使在面對土著的誤解之時,她依然以一種平和、好奇、欣賞的态度去與土著人交流、融合。

她入鄉随俗,熱情好客。書裡寫道,那些小牧童常常把羊群趕到草坪上吃草,自己赤着腳,悄無聲息地走進卡倫的恩戈莊園的屋子。他們中年齡大的約十來歲,小的也就是兩歲的樣子。他們隻要不随便坐下,不亂碰東西,不亂說話,他們就能在房子裡随意走動,無論待多久都可以。卡倫的家,俨然是孩子們的天堂。

她更有顆菩薩心腸,熱心樂于助人,倍受佃農們的歡迎和尊敬。幾乎每天九點到十點之間,都會為農場裡的佃農們看病。土著小男孩卡曼塔就是衆多病人中其中的一位,他是農場裡一戶佃農寡婦的兒子。卡倫第一次遇見卡曼塔,發現他的雙腿從大腿到腳踝長滿了嚴重的膿瘡,小男孩瘦削、痛苦憔悴,雙目無神,令人痛心,卡倫嘗試給他治療膿瘡。治療的那些日子,卡曼塔積極配合,風雨無阻,從不缺診。癰瘡的治療過程極其痛苦,他從未叫過一聲痛,而平靜淡然地默默忍受着。卡倫一直傾盡全力,可是恢複情況不樂觀,最後決定親自開車帶卡曼塔去醫院接受治療。

卡曼塔在醫院治療了三個月,痊愈後回來,去看望他的族人,之後傳回卡倫家,好像他已經順理成章地屬于這裡了。從那以後,卡曼塔一直在卡倫身邊當仆人。他孜孜不倦地為卡倫效勞,而且遠超出他的職責範圍。卡倫問他為何這樣做時,他總是回答,如果沒有卡倫,他早已死了許多年。後來,卡倫的慧眼識珠,卡曼塔對烹饪很有天賦,送他去學習烹饪,在烹饪方面,獨具匠心,令人啧啧稱奇,成為一名遠近聞名出色的廚師。

農場裡的佃農們不識字,卡倫經常為他們寫信讀信,為了土著人的教育,卡倫就在農場為佃農開辦一所學校,聘請當地人執教。把瓦楞鐵皮搭建的舊倉房改造成狹長的教室。佃農們的孩子們每天坐在長凳上專心聽課學習,書聲琅琅。卡倫說道,學校是她整個農場最喜歡的地方,它是這裡精神生活之核心。她在這裡度過了無數個美好的黃昏。

《走出非洲》值得細細品味,帶給我一次與高貴靈魂的對話

書中出現的衆多人物當中,我不能不說我極其欣賞的一個人物,潇灑的丹尼斯·芬奇·哈頓。在非洲,卡倫遇到了自己一生的知己、一生的摯愛——丹尼斯。丹尼斯畢業于伊頓公學和牛津大學,被海明威、英國王子等人引為摯友。

他是位英俊出色的運動家、優秀勇敢的飛行員,短短半生極盡輝煌。

丹尼斯性格謙卑,随性灑脫,熱愛生活,酷愛大自然,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有自己的人生追求,活得明白通透,對一切聽之任之,任憑别人随便去說去想,毫不在乎!

卡倫說道,在非洲,咖啡農場是丹尼斯唯一的家,狩獵歸來時住在卡倫家,丹尼斯在農場裡過得很愉快,來去自由。丹尼斯特别喜歡聽故事,卡倫則很會講故事。入夜,他把靠墊在壁爐前堆得像沙發一般舒适,和卡倫一起坐在上面。卡倫像《一千零一夜》中的山魯佐德一樣盤起雙腿。丹尼斯目光清澈,興味盎然地從頭至尾聆聽着每一個故事。

在農場,他們倆還常常一整夜一整夜地飲酒促膝長談;一次次帶上卡倫策馬揚鞭來到森林裡狩獵、露營,圍着篝火,打開留聲機播放歌曲,他們或相擁而舞,或聆聽歌曲,或仰望星空。

《走出非洲》值得細細品味,帶給我一次與高貴靈魂的對話

他們幾乎每天都在浪漫飛行,時間或長或短。卡倫說,丹尼斯最令她心懷感激和心醉的是,駕駛他那架“蛾式”小飛機帶她一起翺翔在非洲大陸的上空。

俯瞰到的景緻如此壯麗恢宏:

“彩虹橫亘在陽光明媚的綠色平原上;巨大的雲堆高高直立着,與氣勢磅礴的黑色風暴一起追逐着,舞動着”。

“驟然而至的暴雨,砸落出一道道斜斜的雨線,使四周一片白茫茫”。

“一片湖泊闖入視野,湖底在清澈的水波下閃着白光,那湖水,自高空俯瞰,發出無法想象的湛藍色,如此澄澈透明,一瞬間幾乎使你暈眩,忍不住閉上眼睛,這藍瑩瑩、亮閃閃的湖水,仿佛鑲嵌在黃褐色荒原上的一顆璀璨耀眼的海藍色寶石”。

“我們降低了高度飛行,看到淺藍色的湖面,湖邊生活着數以萬計的火烈鳥,當飛機接近它們時,火烈鳥紛紛四散開來,盤旋成一個個扇面和圓環,恍如落日的光輝,又像是絲綢或者瓷器上精美的東方圖案不斷變化組合,我們目不轉睛地盯着它們”。

讀着這樣一段段優美的文字,很有畫面感,仿佛身臨其境,任性地以為我下一個旅行目的地就是非洲。

《走出非洲》值得細細品味,帶給我一次與高貴靈魂的對話

後來,丹尼斯在一次飛行中不幸遇難,卡倫悲痛不已,對于非洲人而言,丹尼斯的死不亞于痛失親人。

确切了死訊,卡倫第一時間回到了莊園,并且向他的好朋友們回憶他曾經的遺願,在旁人看來既堅強又冷靜。她在極其艱難的情況下,在山頂一片茫茫迷霧中堅持到最後一刻,隻為給摯愛尋找一塊視野最開闊的墓地。這其中的深情,讓任何文字都淪為矯情。非洲大地擁抱了丹尼斯,使他重獲新生,與大地合為一體。

丹尼斯的好友馬丁送給丹尼斯的墓志銘:“雖然死亡之火将我化作灰燼,但我毫不介意,因為我眼中的一切都是如此安好”。對于丹尼斯,這評價太貼切不過了!

關于生命的意義,卡倫在“除非你賜予我祝福,否則我絕不會任你離去”這一章中說“寄希望于生命的重複,是因為他虛度了年華,碌碌無為,了其殘生”。相比較生命的長度,她看重的是人活這一生的品質。人這輩子,生命中有過愛,曾經快樂充實,不虛度光陰,有滿滿美好的回憶,足矣。

在農場破産後,卡倫離開之前,還在為其農場莊園的土著人奔走,最後找到了一片收留他們所有人的土地。另外為了實作打鐵勞工能擁有一枚戒指的願望,她變賣家具才湊足錢買了一枚鑲有紅寶石的戒指,作為打鐵勞工臨别的禮物。她離開農場時,兩手空空!

《走出非洲》值得細細品味,帶給我一次與高貴靈魂的對話

《走出非洲》書中的每個章節都值得細細品味,帶給我一次與高貴靈魂的對話,是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卡倫的心沒有離開非洲,她的文字可以作證!

《走出非洲》後來被拍成同名電影,斬獲七項奧斯卡大獎。小說與電影差異挺大,電影以男女愛情為主線。在電影裡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當卡倫提出結婚的時候,丹尼斯回答說“我不會因為一張紙不愛或者更愛你。”

他給卡倫兩個禮物,一個是一隻金筆,卡倫用它記錄下這段傳奇;一個則是“用上帝的眼光看世界”。于是,她看到了鹽堿湖上的火烈鳥,看到了如馬賽克一般的大片田野,看到了當蒼穹發語時,大地隆隆回響……

《走出非洲》值得細細品味,帶給我一次與高貴靈魂的對話

攝影:落地生根

出鏡:阿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