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刺客
自2021年菅義偉内閣上台之後,日本就上了反華的“高速路”,将自己的身家性命綁在美國反華戰車上,淪為了美國在亞洲地區對付中國的一把尖刀。不過,日本反華卻要承擔巨大風險,其中不僅僅隻是安全問題,更重要的是日本的經濟和民生都将面臨危險。
日本是個島國,國内所需商品嚴重依賴進口。日本現在最害怕的就是:一旦供應鍊斷裂,這個國家就亂套了。據《環球時報》6日報道,日本内閣府日前釋出的一份報告顯示,日本從中國進口的商品種類比美國還多,如果這種貿易結構維持下去,一旦中國拒絕出口,日本将面臨風險。
這份名為《世界經濟趨勢》的報告,對主要國家與中國之間貿易結構進行了分析 ,最終得出結論就是:在2019年美國、德國和日本對華進口總額分别是18.1%、8.5%和23.3%。在約5000類自華進口商品種類中,日本有1132個,而美國和德國則分别是590個和250個。顯而易見,相比于其他主要國家,日本對中國進口商品的依賴性最大。
不僅如此,日本出口貿易對中國市場的依賴性也在逐年增大。《日本經濟新聞》1月22日報道,對中國出口占日本總出口額的比率在整個2010年代穩定在17%至19%,但2020年提高至22%。中國超過18.4%的對美國出口,時隔2年再次成為日本的最大出口國。RCEP取消了日本對華出口86%的關稅,日本對中國市場的依賴性更強。
尤其是自新冠疫情爆發之後 ,中國幾乎成為了日本唯一實作貿易順差的市場。這也就難怪之前美國《紐約時報》會在報道中這樣說過,中國已掌握了中日貿易水龍頭開關,一旦被關閉,對日本經濟來說就是一場災難。
是以,自中日關系惡化之後,雖說日本國内的右翼勢力不斷對中國口出狂言,但日本商界人士卻對此感到擔憂。原因很簡單,随着中國在全球經濟影響力的不斷增強,日本想要複制上世紀末中日關系那種“政冷經熱”的模式,基本已經不可能。中日關系如果繼續惡化下去的話,結果可能會出現令日本商界最為擔憂的“政冷經冷”局面。
日本政府近年來罔顧國内商界的擔憂,一味追随美國在反華的不歸路上狂飙。日前,日本議會還通過了所謂“人權議案”,在涉港、涉疆和涉藏等敏感議題上,對中國發起挑釁,存心給本來就處于高度緊張狀态中的中日關系火上澆油。
自去年以來,日本罕見打破其數十年來對華外交的底線,公開在台灣問題上說三道四,大有存心要将中日關系毀于一旦的架勢。但事實上,日本在追随美國反華的同時,背地裡卻給自己留下一些回旋空間。原因在于,它們害怕遭到中方的“報複”。
中國現在已經建立起自己的反挑釁工具箱,完全有能力對任何觸碰中國底線的國家、機構或個人進行定點打擊。是以,據《環球時報》4日報道稱,美國一直希望日本向亞洲國家提供基建援助資金,以對抗中國在亞洲不斷增強的經濟影響力。同時,美國還要求日本與美國一樣,對中國采取嚴格的出口限制政策,但日本因擔心遭到報複而拒絕美國的要求。
日本害怕不是沒有道理的,畢竟,日本貿易出口和商品進口都嚴重依賴中國,一旦中日關系陷于無法挽救的地步,結果對日本的經濟和民生而言,就是一場災難。屆時,日本不僅在經濟上遭受重創,同時還将會因為中國拒絕對日出口,導緻因供應鍊斷裂而爆發與目前美國類似的通脹危機。岸田内閣應該比誰都清楚:日本無法承受與中國徹底翻臉的後果。
另外,受中日關系持續惡化的影響,中國海空軍的軍艦和戰機,常态性在日本周邊區域執行巡航訓練任務,對日本所産生的震懾作用,不但能有效阻遏其軍事介入台海的企圖,同時也讓東京當局清楚挑釁中國是要付出代價的。
是以說,中國之是以沒有像對付澳洲那樣,對日本采取相關反制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日本的挑釁行為,基本都維持在意識形态層面上。畢竟,日本并不敢與美國那樣,對中國實體或者個人發起制裁,更不敢挑起與中國的貿易摩擦。顯而易見:日本不僅僅沒有這種實力,同時更害怕遭到中國的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