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汽車人】日企“電動化”為什麼落伍?

【汽車人】日企“電動化”為什麼落伍?

沒有産業化驅動,隻靠研發投入,從長遠看就沒有下一代技術。這才是最令人憂慮的地方。

作者丨孟華

編輯丨田草

出品丨汽車人傳媒

在2021年的中國新能源車銷售榜單上,無論日企、日本品牌,還是細分車型,沒有一個進入前15名。日系品牌在新能源車(EV、PHEV)的商業組合上全面落後,已經是不争的事實。

其實單論PHEV,豐田、本田仍然保持一定的市場聲望,問題主要出在EV上。

日本本土2021年銷售了446萬輛乘用車,有40%為“電氣化”車型,但EV隻占總銷量的0.4%。其中進口EV為8610輛,占據了EV銷量的一半(主要是特斯拉)。以至于國際能源署(IEA)隻盤點中美歐市場,而将日本EV市場歸類為“其它”。

【汽車人】日企“電動化”為什麼落伍?

德國公布了2020年“脫碳專利綜合排行榜”,在50個細分領域,統計了超過155萬件去碳化專利。以國别劃分,2020年日本占據首位的是“電動汽車”、“混合動力車”、“全固态電池”三個領域。

如果以企業劃分,豐田排名第二(2015年時排名第一)、松下第七;如果從專利申請數量上來看,豐田仍排第一。

即便不用量化,日企在動力電池的隔膜、陽極陰極技術上也處于領先地位,電池企業有明顯的感覺(因為要向上遊采購和繳納專利費),但這些優勢沒有化為日企在整車上的商業優勢,令人費解。

1

日企“電動化”是真提速嗎?

輿論對此看法莫衷一是,給出了很多解讀。即便不讨論原因和意願,隻從事實出發,就很明顯地察覺到日企在電動化道路上的擰巴,基本上從自己舒适的空間和既定節奏上被拽下來,被迫跑一條“不情願的賽道”。

日産目前的目标是,到本世紀30年代初期,主要市場的所有新車都實作電氣化。顯然,日産的計劃,從時間節點、市場範圍到實施力度,都存在模糊之處。

馬自達目标是2030年EV産品占據全球銷量的25%,其餘均為HEV和PHEV。

這兩者對目标的描述都是“希望”,這似乎暗示缺乏信心和目标本身“不值得認真對待”。

【汽車人】日企“電動化”為什麼落伍?

而以中國為EV錨定市場的本田,态度明确得多。本田計劃中國為代表的“先進市場”中,EV和燃料電池車的銷量占比為:2030年達到40%,2035年達到80%,2040年達到100%。

本田CEO三部敏宏稱:“主流家用車的選擇是電動,而對于更大的商用車來說,應該是氫燃料電池。這是迄今為止我們的結論。”這意味着本田其實已經不再考慮10年内規模部署氫能乘用車。

【汽車人】日企“電動化”為什麼落伍?

2021年12月,豐田公布了2030戰略,相對2018年制定的“2030年銷量50%為電氣化(EV、PHEV、HEV、FCV)車型”,修正為“投入4萬億日元開發EV、2030年前釋出30款EV車型、雷克薩斯2035年100%電動化”。

降低技術占優的HEV和FCV戰略地位,豐田想必是痛苦的。相當于被形勢逼着走,基本喪失戰略主動權。

【汽車人】日企“電動化”為什麼落伍?

這還不夠,三部敏宏還稱,本田看到了氫燃料存在相當困難的技術挑戰,10年内不會成為主流,呼籲豐田停止追求氫技術,專注于EV。這其實和奔馳、寶馬、福特、通用汽車、大衆汽車等跨國車企如今的态度一緻,即将氫燃料方案的戰略地位“降級”。

【汽車人】日企“電動化”為什麼落伍?

豐田章男已經連任3屆日本汽車制造商協會(JAMA)主席(任期到2024年5月),三部敏宏的公開喊話雖然很不平常,但有現實意義。豐田章男一直以來的立場,是以“碳排最優”來決定産業方向,而非無條件站隊EV。三部敏宏的表态,相當于敦促整個日本汽車産業界改弦更張。

2

必須跟随大國戰略

日企對于EV,為什麼會出現技術身位和現實認知的分裂?

無論日企,還是日本政府,早就認識到,EV戰略不僅意味着電動車本身,更多取決于基礎設施支援。恰恰在這一點上,日本缺乏底氣。

有人認為,日本政策面已經全面轉向電動。日本政府計劃從2022年4月1日起,對新購EV加倍補助,最高額度80萬日元(約合4.45萬人民币)。該補貼标準與德國6000歐元(約合4.3萬人民币)補貼,比法國換購最高1.2萬歐元補貼低一半。該計劃預算尚未得到議會準許。

【汽車人】日企“電動化”為什麼落伍?

但是,補貼标準建立在銷售額很小的前提下。而且,根據各國經驗,消費補貼從來不是單獨奏效的。生産端的支援、産業鍊的協同建構、對基礎設施營運商的鼓勵政策,應該一起推出,形成一套政策組合拳。

現在這種做法,給人的感覺就是政策面支援了,但又沒全力支援,可以算作是一種“應景式做題”。

這其實符合日本政府的一貫思路。在2010年,日本經産省釋出的“下一代汽車戰略”中,将2030年規劃為傳統燃油車占據30%-50%,而“下一代汽車”中HEV占據30%-40%、EV和PHEV合占20%-30%、FCV占3%、清潔柴油車占5%-10%。

當然,該規劃放在今天就是笑話。就算在10年前,這種思路也顯得格局太小。日本政府不是預測出了問題,而是一味想待在“優勢區”,不考慮大國政策。

對于一個以海外市場為重的産業,“視覺盲區”的存在可能是緻命的。日本不應該真的以為自己有資格定義賽道。

【汽車人】日企“電動化”為什麼落伍?

在2008年之後,中美都選擇了電動化方向。美國經曆了2016年-2020年的相對停滞,如今重回正軌。而早在本世紀初,歐洲就明确了激進的減碳排方向。2015年巴黎協定之後,中美歐都将“電動化”作為國家級戰略全力推動實施。

而這麼多年,日本在做什麼?投入巨大去做氫能源,但迄今為止沒有重量級國家跟進。很長一段時間内,還試圖以“電氣化”應對大國“電動化”戰略,如今則一步一步朝電動化方向調整。

3

日本的苦衷和調整

這與認知無關,日本有自己的苦衷。

其一,日本在一次能源上自給率隻有7%,在發達國家中間最低。在2021年10月,日本政府确定了一攬子能源轉型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檔案當屬《能源基本計劃》(每6年調整一次)。目标是2030年碳排減少46%(相對2013年),2050年實作碳中和。

為此,日本提出措施中比較重要的有:提高能源自給率和強韌性,加強能源、資源安全保障底線不動搖;“最優先”發展次生能源,其實就是指氫能-氨能(利用褐煤、稻稭稈等低成本原料);核電維持在20%-22%,這一點頂住了巨大的民間輿論壓力;大幅度降低煤電和氣電占比,優先保障“可再生能源”發電上網;加快新能源車普及,推動燃料替代。

日本的碳排目标,也是因應輿論批評的強度而調整。此前提出的,是2030年相對2013年碳排減少26%,被全球輿論噴慘。相對于歐美的碳排目标,确實太過舒适。

考慮到日本自己無法掌握煤炭、天然氣的定價權和可靠供應管道,現在“46%減排目标”也使了吃奶的勁兒,隻有這樣才能和巴黎協定中降溫1.5°C總體目标一緻,但輿論又批評這個目标高得“不切實際”。

以風力光伏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入網,将擡升電價,日本在2030年電力成本控制目标就難以達成(目标為9.9-10.2日元/kWh)。而且2021年-2022年化石燃料價格直接起飛,控制目标還未出發就沒戲了。

【汽車人】日企“電動化”為什麼落伍?

其二,日本城市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樓宇都是私企管理,每一棟樓改造安裝高功率充電樁,不僅需要電力企業單獨配備變壓器和線路,也需要業主大會投票準許,在居民區推廣高壓充電就變得極不可能。

其實中國城市社群也遇到同樣的問題,隻不過變成了物業、電力營運商、主機廠之間的博弈。對于車主個人而言,是個天大的麻煩事。但對于城市整體而言,這不過是新能源基礎設施普及出現的細枝末節,政策面可予以一體推動解決,隻依靠商業邏輯難以“解扣”。

關鍵在于,日本每一屆政府,都被改變基礎設施的天量政策工程和所需資金量震懾住了。一則唯恐是以失去群眾的選票支援;二則事懼繁難,總想着抓點見效快、代價小的政策,而推動基礎設施改造這種事,顯然不在此列。

【汽車人】日企“電動化”為什麼落伍?

其三,日本對保障一次能源、金屬原料供應的信心不足。更深層的原因則是日本市場規模有限,且整車市場慣性力量非常強大(畢竟已經在燃油車節能技術上領先),是以也沒有建立整條電動産業鍊的需要。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日企積累了大量動力電池上遊的技術專利,卻隻能和中企合作,以收回技術研發成本。對于中企而言,對日企專利的需求,短期内也是剛性的,但正在實作擺脫。

對于技術,日企傾向于維系高端技術的護城河,而低端技術,則基本放給對手,轉而研究下一代技術以保持技術代差。

【汽車人】日企“電動化”為什麼落伍?

目前代差還在。譬如歐陽明高認為,日企在固态電池研發上領先中企5年(不過2022年固态電池上車已經跳票)。

問題在于,所謂的低端技術日本自己無法實作産業化。因為以甯德時代為首的中企,将動力電池價格做到日企的成本價之下,這就很令人為難。日系電池仍然占據10%的市場佔有率,但基本為特斯拉需求所牽引。日本整車企業想做電動車,隻能和中企、韓企合作。

日本從政府到企業現在轉變思路,多少都看到了這個不妙的前景。參與到大國電動化遊戲中,就成了唯一選擇。至于氫能源,隻能仍将作為備胎,而且可能長期都是備胎。

【版權聲明】

本文系汽車人傳媒原創稿件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