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村裡的年味兒洋溢的是幸福的味道

作者:光明網
村裡的年味兒洋溢的是幸福的味道

甘肅平涼市民間泥塑藝人劉泉給做成的萌萌“福虎”裝飾顔色。受訪者供圖

殺年豬、蒸豆包、磨豆腐、買年貨、貼對聯、挂燈籠、守年夜……春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人們臉上挂着的笑容、村裡洋溢的年味都映照着農民們的日子過得越來越有“奔頭”了!

從東北的雪路柴扉到江南的小橋水鄉,從西北的窯洞暖炕到西南的木屋竹樓,各地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和習俗歡度春節,以此表達對新一年的展望和憧憬。

“現在在村裡可沾哩,挺嘚!”

“要過年了,俺家正在炸油條、炸面筋、炸面老鼠(形似小老鼠的面食)……和了好多面,就等着發了。”帶着圍裙站在廚房爐竈旁的脫貧戶範彥瑞笑着說。

37歲的範彥瑞家住河北省石家莊市贊皇縣西陽澤鄉梁家灣村。家裡有5口人,兩口子帶三個娃。丈夫在贊皇一家公司上班,她在村裡負責打掃衛生,兩口子現在一年有四、五萬元的收入。

“以前這樣的日子都不敢想,嘗試過養雞,但賠了。前幾年俺家那口子文化水準不高,也不會技術。光靠家裡那幾棵棗樹,每年也就能有個三、四千元。”範彥瑞說。

當時,範彥瑞家的情況符合建檔立卡的條件,村裡就把他家列入了幫扶的名單之中。“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村裡把在家待業、沒技能的組織到一起,邀請了一些老師,進行了多次教育訓練,讓他們有可謀生的技能。”贊皇縣财政局駐梁家灣村幹部劉鑫說。

在村裡的扶持下,範彥瑞的丈夫慢慢有了手藝,在縣裡的一個公司裡找到了工作,範彥瑞也在村裡幹起了清潔工。“像範彥瑞這樣情況的村裡還有好幾家,村裡給他們安排了公益崗位,負責村裡的雜活,比如除草、掃地等。除了這些,村裡還有核桃微工廠、蓮花莊農場項目等,鄉親們家門口就能掙到錢。”劉鑫說。

“以前沒有微工廠的時候,俺就在周邊村裡找點活幹。遠不說,還不穩定。”脫貧戶魏建霞說道,“現在俺每天送孩子上學之後,就在微工廠裡敲核桃、給核桃仁分等級,一天能呆上八小時。一月平均差不多有1000元收入。”

“微工廠在村裡開了之後,俺步行10分鐘就去了。以前除了在家裡坐着就是在外面跟别人聊天,挺無聊的。現在好了,既不影響照顧家裡,還能掙錢,而且家裡孩子上學還有補助,花不了多少錢,日子真是越過越有奔頭。”魏建霞說。

村裡的年味兒洋溢的是幸福的味道

河北省石家莊市贊皇縣西陽澤鄉梁家灣村迎賓路。商帆攝

道路寬敞、路面整潔、房屋别緻……走在梁家灣村迎賓道上,美麗的鄉村畫卷映入眼簾。說起近幾年家鄉的變化,村裡的鄉親們滔滔不絕。“我感覺村裡變化特别大,每次回來都有新發現。”在外上學的魏麗敏說:“村裡不僅路好走了,環境也美了,還被評為了‘河北省美麗鄉村’。”

“2021年,我們梁家灣村以‘潔淨綠美’為标準,實施街道硬化、改廁改廚、庭院綠化、全村美化等一系列措施,建立了1500平米的群衆文化廣場;鋪設了污水管道,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制作各類宣傳牌及智語55個……”贊皇縣梁家灣村支書池俊榮說。

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梁家灣村村容村貌明顯改善,村民生活水準顯著提高。“現在村裡可沾哩,挺嘚!”範彥瑞笑着說。

“媽媽的味道”是他心裡永遠的牽挂

水餃、炸藕盒、炸帶魚、炸肉、炸丸子……過年的時候媽媽做的飯對于楊富譽來說記憶深刻,這些東西在外面是吃不到的,也是他過年的“牽挂”。

楊富譽是山東省濟南市柳埠街道葫蘆峪村人,三年前到深圳打工,從事化妝品生意。他每年春節要回家過年,就是因為有這份牽挂。

“在外邊做生意不容易,漂泊了一年,過年了,就想見見父母,見到村裡這些父老鄉親,一大家人其樂融融,這一年的辛苦啊!就什麼都沒有了。”楊富譽說。

葫蘆套村原來是一個窮山村,外出打工的很多。2021年葫蘆套村又有新變化,新修了路,安了路燈。過年了,富裕了的葫蘆套村又搞起了燈光秀,村裡的老少爺們别提多高興了,連楊富譽這些見過“世面”的人都感歎村裡又增添了新的年味。

村裡的年味兒洋溢的是幸福的味道

葫蘆套村的燈光秀。受訪者供圖

剛到深圳時,楊富譽還不太适應,因為深圳的生活節奏太快。楊富譽說,在那邊晚上8點之前幾乎都在工作,晚上9點以後大家才出來。深圳經濟發達,是一個非常超前的城市,辦事認真,效率很高;而在家鄉下午5點多就下班了,回家做飯或和朋友出來吃飯。

“在深圳,我是外鄉人;在家鄉,我是返鄉人。”吸引楊富譽回家的,是家鄉濃濃的年味,這年味有親情,還有帶着家鄉味道的一些記憶。

在楊富譽的回憶中,每年村裡都會搞一些傳統節目,像耍龍燈、扭秧歌。對他來說,最吸引他的便是媽媽做的年夜飯。水餃、炸藕盒、炸帶魚、炸肉、炸丸子......在楊富譽老家有個習俗,大年三十晚上吃肉水餃,母親包的最好吃的是韭菜肉水餃;初一吃素水餃,象征着這一年都素素靜靜。楊富譽每年都吃水蘿蔔素水餃,他覺得隻有吃到這個水餃才覺得有年味,在外面感受不到,這就是小時候的味道。

“獨在異鄉為異客”,在外漂泊的人們滿心牽挂。家鄉的習俗和年味是慰藉每一個返鄉人的良劑,也是每一位“外鄉人”的心中的溫暖記憶。

一把小泥團也能開啟緻富路

唱着歌兒,喝着紅茶,捏着泥塑,做着直播。這是甘肅省平涼市民間泥塑藝人劉泉每天的生活常态。

在平涼市崆峒區崆峒鎮蔣家溝村,豎立在路邊的“泥塑劉”标示牌分外醒目。前來參觀的人很容易就能根據指引走進“泥塑劉”的窯洞工作室。這裡爐火正旺、暖意融融,火爐上熬好的罐罐茶散發着濃濃的香味,沁人心脾。

這孔大窯洞原是劉泉古建泥塑廠的毛坯成品貯存室。去年生産的古建脊獸銷售一空,現在窯洞裡顯得有些空蕩。這也恰好成了“泥塑劉”冬季的創新制作工作室。

這隻威風凜凜的泥塑老虎是“虎王”,這隻虎頭泥塑彩繪存錢罐是“拜年虎”,這隻穿着嶄新花衣裳的卡通泥塑小老虎是“福虎”……不善言辭的“泥塑劉”聊起泥塑創作的故事,一下子就打開了話匣子。

“我今年58歲了,從14起開始跟着父親‘玩’泥巴,至今已整整44個年頭了,創辦泥塑廠後我被授予‘崆峒工匠’稱号。”劉泉說,泥塑廠已經吸納了本村13名熱愛泥塑的勞工常年制作透花脊,并與崆峒山景區、古建築公司簽訂了長期供貨合同,一些鄉村民俗展館都預訂了這裡的古建泥塑,各地的訂貨合同也接踵而來。

“‘玩’了這麼多年泥巴,一直想着能建立泥塑展室和學習交流的場所,讓愛好手工制作的娃娃們學下這門手藝,不要在我這一代失傳。”劉泉說。

一抹黃土泥,一雙靈巧手,幾把木刻刀……小泥團在劉泉手裡幾番揉捏之後變成了一個憨态可掬的、帶着笑臉的人物泥塑,栩栩如生。

泥塑廠冬季停工以後,劉泉就開始籌劃着有關虎年的泥塑創作。

“早上七八點開始捏泥塑,晚上六點半結束,能把創新制作的泥塑作品變成商品,是我冬季進行泥塑創作的目标和夢想。晚上打開手機上網做一個多小時的直播,和網友聊一聊做泥塑的故事,順便活躍一下思維,這一天就高興了。”劉泉說,把泥塑技藝傳承好,把泥塑産業發展好是他今後最大的夢想。(實習生周依佳對本文亦有貢獻)

來源: 人民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