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夫妻合葬墓設罕見“過仙橋”

夫妻合葬墓設罕見“過仙橋”

湖南甯鄉市甯韶高速二标段壩塘鎮南芬塘村楊家灣地段古墓群,曾發掘一座宋代夫妻合葬墓葬和一座漢代墓葬。2007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時,文物部門就在該地段發現疑似古墓群。為配合甯韶高速公路建設,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甯鄉市文物局對楊家灣墓群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

夫妻合葬墓設罕見“過仙橋”
夫妻合葬墓設罕見“過仙橋”
夫妻合葬墓設罕見“過仙橋”
夫妻合葬墓設罕見“過仙橋”

在兩個墓室之間有一扇小窗,俗稱“過仙橋”。

夫妻合葬墓設罕見“過仙橋”

宋代夫妻合葬墓葬有兩個墓室,既相連又獨立,專家認定為并排的夫妻墓。其中一個墓室墓蓋缺失,另外一個儲存完整,考古人員在被盜的墓室内發現了少許瓦片和陶片。

“根據這個墓葬的結構和特點,可以認定為是一個宋代的夫妻合葬墓,因為宋代墓葬通常形制比較簡潔,墓磚比較小,且以素面較多。”甯鄉市文旅廣體局文物科副科長孫丙麗告訴記者。

值得一提的是,相連的兩個墓室之間有一扇小窗,俗稱“過仙橋”。古時候,“過仙橋”寄托着夫妻死後再續姻緣的祝福,但在合葬墓中并不多見。

“夫妻倆活的時候在一起,死了也要到一起,中間留一個洞,想象着兩個恩愛的靈魂,躺在裡面還可以聊聊天。”孫丙麗介紹說。

夫妻合葬墓設罕見“過仙橋”
夫妻合葬墓設罕見“過仙橋”
夫妻合葬墓設罕見“過仙橋”
夫妻合葬墓設罕見“過仙橋”

在距離宋代夫妻合葬墓不到500米的位置,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座漢代墓葬,在這裡了出土了10多件東漢時期的器物。其中,一個鐵制容器和一個鐵制三角架,容器底部還有焚燒過的痕迹,兩件鐵制器物結合在一起,和現代的火鍋十分相似。

“這個釜和三角支架是配套的食用器,是以在墓葬裡也是放在一起的。”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楊甯波表示,根據這些物件的器型和墓磚上的紋路,判斷該墓葬為東漢時期墓葬,“墓磚上有幾何紋飾,是東漢到漢晉時期比較流行的,再結合裡邊出土的這些陶器、鐵釜等器物,我們就能判斷它相對準确的年代。”據專家介紹,楊家灣古墓群的發掘,為研究漢代和宋代時期的曆史、民俗、葬俗等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墓葬中的夫妻靈魂通道

夫妻靈魂通道又稱夫妻道,是連接配接丈夫和妻子兩座墓葬之間的通道。這是“事死如事生”觀念的産物。有的大型夫妻合葬墓是夫妻倆墓在同一茔域内,但各有自己的墓穴,并穴而葬。為了使夫妻的靈魂能互相通達,兩墓之間通常要開鑿一條通道。并且一般是從妻子的墓向丈夫的墓方向開鑿,稱為“開門尋夫”。河南商丘芒砀山梁孝王墓即屬此類。西漢梁孝王劉武墓(編号M1)和其妻子李妃墓(編号M2)均為崖洞墓。中間通道是從M2後室外圍南回廊上向南開鑿,而M1墓剛好位于M2南面。說明這條通道就是從妻子墓向丈夫墓開鑿的。這條通道現存50多米。再如位于徐州市西北郊的龜山二号漢墓,即楚襄王劉注和其夫人陵墓。其王與王妃墓之間的通道做法是王墓開鑿時在7号室與王妃墓近鄰的一側留有通道口,再由王妃墓3号室(與7号室相鄰)南壁與王墓預留通道口相對的地方向王墓一邊開鑿。徐州南洞山楚王、王妃墓之間也有一條斜向的通道,較為規整。

有些小型的夫妻合葬墓雖也有兩個墓穴,但中間隻有一道隔牆,于是就在隔牆上鑿洞留壺門相通。2009年11月,陝西鹹陽彬縣發掘的明代紀泰夫妻合葬壁畫墓,紀泰夫人的墓室裡,發現了一個籃球大小的洞口,即為供夫妻靈魂相通的孔洞。福建廈門馬巷鎮李厝村也發現留有孔洞的明代夫妻合葬墓。開鑿通道或挖洞留壺門以供夫妻靈魂相通的做法是西漢中期以來常見的葬制。上自王侯下至一般官吏甚至平民百姓都有這種習俗。直到今天在豫北豫西一帶仍保留此種葬法,洛陽名之為“隔山葬”。蘇北一帶由于土薄水淺地下不易開鑿墓室,是以往往于兩棺之間搭一木闆,使兩棺聯結在一起,稱之為“過仙橋”。有的是在兩棺之間搭一紅布帶,相當于婚禮上新婚夫婦手牽的同心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