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1·年度閱讀︱記憶的幽靈與曆史的書寫

在親曆了疫情爆發以來此起彼伏的種種事件之後,想來所有人都已經比以往更清楚地了解了一點:“記憶”和“曆史”不是一回事。任何人在遽然遭逢這些變故時,都會産生複雜交織的感受,但這猶如洪水般一浪浪洶湧而來,很快就隻留下一地枯枝敗葉,幸存下來的我們無法再傳回曆史現場,也不可能記得所有往事,或遺忘、或沉默,又或看着當時的痕迹在身後乃至眼前消失,等最後這些被書寫下來變成“曆史”時,你或許總覺得有哪裡跟你所記憶中的那段經曆有什麼地方不一樣。

通猜·威尼差恭在《圖繪暹羅》一書中曾不止一次說,曆史作為了解世界的多種方式之一,是殘酷的。這麼說是因為,曆史上充滿着形形色色的無情鬥争,而他在回顧這些曆程時一再發現,受苦越深的那些人,往往越是無法發出自己的聲音。事實上,現代曆史學家孜孜以求的目标之一,就是挖掘這些被湮沒的聲音,或許可以說,這種“記憶的幽靈”始終在攪擾着曆史的書寫。

2021·年度閱讀︱記憶的幽靈與曆史的書寫

早已成為微觀史經典著作的《奶酪與蛆蟲》(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1)從一位16世紀意大利磨坊主的異端思想出發,揭示了現代早期大衆文化與精英文化、口頭文化與書面文化之間的差異與張力,以及當時底層群眾對一個烏托邦世界的向往。這不僅僅是“讓小人物發出自己的聲音”,對曆史學來說也意味着批判的可能性,因為挖掘這樣久已被遺忘的聲音,意味着一種曾有過的曆史可能性,而如果沒有相應的現實關懷,是無法發現這一史料的,又或就算看到也無法了解其中隐含的重大意義。

2021·年度閱讀︱記憶的幽靈與曆史的書寫

不過,金茨堡最初撰寫這本書的起因,與其說是“挖掘記憶”,倒不如說是受葛蘭西的啟發,着眼于普通群眾如何感受和了解生活現實。雖然近四十年來,“記憶的幽靈”對曆史編纂産生了深遠的沖擊,但起初意識到其重要性的,并非曆史學家。法國社會學家莫裡斯·哈布瓦赫(1877-1945)在其開創性的研究《論集體記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中,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回應了其師塗爾幹的宗教功能主義觀點,即記憶就像宗教一樣,是一種社會性的建構,是服務于社會當下需求的,他甚至認定純粹個人的記憶是不存在的。英國社會人類學家保羅·康納頓(1940-2019)在《社會如何記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原著出版于1989年)中,則在同樣強調記憶的社會性同時,也強調了它日常的實踐性。

2021·年度閱讀︱記憶的幽靈與曆史的書寫

德國學者揚·阿斯曼自1970年代起就組織有關“記憶”問題的跨學科研究,在《文化記憶:早期進階文化中的文字、回憶和政治身份》(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和《宗教與文化記憶》(商務印書館,2018)中,他将記憶引入古典研究,着重考察記憶如何形塑古典文明的集體認同和文化傳承,這相當于是承認了塗爾幹-哈布瓦赫的功能論,但他也開創性地指出了文字在記憶塑造中的作用:文字是曆史書寫的根基,有了文字,才将記憶永恒化了,并往往規定了唯一正确的版本。

2021·年度閱讀︱記憶的幽靈與曆史的書寫

大緻從1980年代以來,随着西方進入後現代社會和冷戰的終結,“記憶”一時之間成為從曆史學到社會學、人類學乃至文學的熱門關鍵詞。英國曆史學家傑弗裡·丘比特在《曆史與記憶》(譯林出版社,2021)中承認,自1980年代初以來,“記憶顯然已成為曆史研究的中心議題”,他從概念的界定到一系列相關議題的展開,系統地讨論了記憶對曆史研究的意義,也表明了這一話語的極強的能産性,可以說完全重新整理了原來曆史學的範疇和認知。

2021·年度閱讀︱記憶的幽靈與曆史的書寫

這方面,最早、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當然是法國曆史學家皮埃爾·諾拉從1984年起主編的多卷本《記憶之場》,(節譯本由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出版)這是一部标志着史學研究重心從“曆史”轉向“記憶”的裡程碑式的巨著。這不僅僅是史學界内部的思想變動,也應和整個社會1980年代初的後現代轉型密切相關,因為“記憶之場”所着重的,已經不完全是集體記憶對社會的功能性,而是社會意識的曆時性變遷,以及原先那種一進制的“曆史”如何變成了多聲部的“記憶”,換言之,唯一正确的曆史書寫已經漸漸退場,如今人們可以用任何方式加以研究和評說了。

2021·年度閱讀︱記憶的幽靈與曆史的書寫

在冷戰結束後,随着鐵幕背後東歐社會的記憶解凍,一大批檔案文獻和曆史記憶重見天日,很多曆史學家在這裡挖到了寶藏。英國曆史學家勞倫斯·裡斯對二戰曆史的重寫,(特别是《奧斯維辛:一部曆史》,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大多就基于許多前納粹分子的口述訪談。與此同時,原本被掩埋已久的沉睡記憶,再度被喚醒過來攪擾生者,波蘭猶太裔作家安娜·比康特令人難忘的《罪行與沉默:直面耶德瓦布内猶太人大屠殺》(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就由《鄰人》一書引發的争議而來,揭開了波蘭人令人難以啟齒的過往:他們不僅是受難者,也曾是加害者,而這正是現在的他們所竭力想要遺忘和否認的記憶。當然,對大屠殺的曆史記憶,彼得·諾維克的《大屠殺與集體記憶》(譯林出版社,2019年)是必讀書,他指明了令人驚悚的一點:“最強大的集體記憶通常是那些怨恨極深的記憶。”關鍵之處在于這樣的記憶是被用于複仇,還是基于對過往的批判認知,開創新的未來。

2021·年度閱讀︱記憶的幽靈與曆史的書寫

對經曆了這些苦難的人們來說,那些曆史是房間裡不可回避的大象,時時攪擾着生者的現實政治,往往正是這些不同的曆史記憶變成宿怨,對細節的分歧則阻礙着人們達成和解。《什麼也别說:一樁北愛爾蘭謀殺案》(格緻出版社,2021)表明,在全社會的斷層線上,人們受到不同曆史記憶和社會身份的撕扯,根本不存在一個被所有人接受的曆史叙事。《民族的重建:波蘭、烏克蘭、立陶宛、白俄羅斯:1569-1999》(南京大學出版社,2020)則回顧了東歐原本同根所生的四個國家,如何各自利用曆史記憶來建構分化的民族身份和文化認同,在此,曆史的書寫本身就折射出民族主義政治的沖突,因而“把曆史留給曆史學家”,實際上是他們好不容易才達成的共識,而這本身表明曆史在現實政治中的重要性已經下降了,曆史學終于可以擺脫原來的重負。

2021·年度閱讀︱記憶的幽靈與曆史的書寫

另一些曾被消音的邊緣群體則需要發出自己的聲音來獲得救贖。《被抹去的曆史:巴拿馬運河無人訴說的故事》(廣東人民出版社,2021)指出了被美國的叙事所遮蔽的巴拿馬曆史:在美國所移植的“現代性”之前,它就已經“現代”了。不過,在這方面,絕不隻有曆史學家在場,往往倒是文學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有三部女性寫的作品,都呈現了與其自身相關的、立足于當下的紛繁記述:俄羅斯女作家斯捷潘諾娃的《記憶記憶》、(中信出版集團,2020)烏克蘭裔德國女作家娜塔莎·沃丁的《她來自馬裡烏波爾》,(新星出版社,2021)以及印度裔美國女作家蘇迦塔·基達拉的非虛構作品《象群中的螞蟻:一個不可接觸者家庭與現代印度的形成》。(中信出版集團,2021)當然,賀蕭在調研陝西婦女口述曆史基礎上寫成的《記憶的性别:農村婦女和中國集體化曆史》(人民出版社,2017)更能讓我們看到以往在正統話語之外被遮蔽的女性視角。

2021·年度閱讀︱記憶的幽靈與曆史的書寫

對于另一些人來說,挖掘過往的記憶,實際上是批判現實的最強有力武器。日本思想家丸山真男在《忠誠與反叛:日本轉型期的精神史狀況》(上海文藝出版社,2021)中,就從曆史中提取以往的元素,來讓戰後的日本人意識到,像“忠”這樣的概念,并不隻有當下所了解的這一種意義,曆史上曾有過其它可能。事實上,《海洋與權力:一部新文明史》(湖南文藝出版社,2021)《千年英歐史:英國與歐洲,1000年的沖突與合作》(中信出版社,2021)和《希臘三百年》(中信出版集團,2021)也隐含着同樣的意味:對現實政治來說,重要的是挖掘什麼樣的過去,通過重新的闡釋,來開創一種新的可能,提供一種不同的身份選擇。

2021·年度閱讀︱記憶的幽靈與曆史的書寫

毫無疑問,這些對中國的曆史研究而言,也同樣重要。王明珂的《華夏邊緣:曆史記憶與族群認同》(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将人類學引入曆史中來,立足于邊緣,由“曆史記憶”的形成來反思、解構“華夏”這個超級共同體是如何形成的,在此基礎上又如何形成新的民族國家。這不僅僅是對曆史的一項研究,還提供了研究曆史的一套方法,讓我們看到以往習以為常的曆史叙事是如何建構起來的,而又能從哪些角度入手來加以了解認識。

2021·年度閱讀︱記憶的幽靈與曆史的書寫

許子東在《為了忘卻的集體記憶:解讀50篇文革小說》(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中,運用普羅普的叙事理論,發現50篇“傷痕文學”小說中,有大量情節元素事實上是重複出現的,也就是說,人們看似是“記憶”,但在記憶時會自覺不自覺地借用大量社會上流行的元素。這雖然是一項文學批評的研究,但對于我們了解“記憶”的形塑乃至最終曆史如何被書寫下來,卻有着很好的參照意義。

2021·年度閱讀︱記憶的幽靈與曆史的書寫

由于社會環境、學術脈絡的不同,國内關于“記憶”的研究,與歐美相比,不曾有那樣的熱度,也沒有形成那樣跨學科交叉的深度,好處之一則是留下了相當多空白。2021年另有三部著作值得關注:王東傑《鄉裡的聖人:顔元與明清思想轉型》(南京大學出版社,2021)注意到,顔元固然試圖教化鄉民,但他本人的“聖人”形象卻也正是鄉民的記憶所塑成的;袁一丹《另起的新文化運動》(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1)則點明了後來的曆史書寫與原初記憶的不同:“新文化運動”并非像後世所了解的那樣是一個連貫的運動,這個“起點”本身就是複數的;楊潇《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尋找西南聯大》(上海文藝出版社,2021)則以徒步經曆感受了西南聯大所遺留下來的“記憶之場”,曆史和記憶融合交織在了一起。

無論是“曆史”還是“記憶”,都是一個幾乎無法窮盡的話題,對于以往受限于文獻材料的曆史學而言,“記憶”的引入也使它敞開了更多可能,甚至有望成為連接配接文學、社會學、人類學等等諸多學科的一個樞紐,因為“記憶”通常都和曆史擺脫不了關系。之是以要追問這些,與其說是為了那些已消逝的人和事,不如說是為了我們自己,因為隻有了解了曆史與記憶,我們才能最終了解和認識我們自己。

2021·年度閱讀︱記憶的幽靈與曆史的書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