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說文解字》521課:“拔浪鼓”在古時候叫啥名字?

接着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因為我們的課程是依照《說文》字序依序講解的,是以生僻字并不跳過,本課依序講“革”部的六個生僻字:“鞀、[革冤]、鞞、鞎、鞃、鞪”。六個字的詳情如下:

1、鞀(鼗)。讀táo。《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鞀,鞀遼也。從革,召聲。”形聲字。本義是鞀遼。鞀遼是古代的一種鼓。另外,《說文》提到鞀的幾個異體字:“鞉、[上鼓下兆]”,又提到鞀的籀文字形“[上殸下召]”。現代漢語通行的字是“鼗”。因為有這麼多的字形,是以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認為:“此複字删之未盡者。”

《說文解字》521課:“拔浪鼓”在古時候叫啥名字?

(漢代以前的鞀)

“鞀”現在通行寫作“鼗”,就是一種樂器,今為長柄的搖鼓,俗稱為拔浪鼓或貨郎鼓。漢代以前,鼗鼓有柱子貫穿,用時樹立;漢以後改變為現在的形制。《玉篇·鼓部》:“鼗,似鼓而小,亦作鞀。”《周禮·春官·小師》:“掌教鼓、鼗、柷、敔、埙、箫、管、弦、歌。”鄭玄注:“鼗如鼓而小,持其柄搖之,旁耳還自擊。”

《說文解字》521課:“拔浪鼓”在古時候叫啥名字?

(後世貨郎手中的鞀)

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我的種痘》:“一樣玩具是朱熹所謂‘持其柄而搖之,則兩耳還自擊’的鼗鼓。”實際上,這段話最早出自鄭玄,不是朱熹,朱熹是引用的。

《說文解字》521課:“拔浪鼓”在古時候叫啥名字?

(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書影)

“鞀”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521課:“拔浪鼓”在古時候叫啥名字?

(鞀的小篆寫法)

2、[革冤]。讀yuǎn。《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量物之[革冤]。一曰:抒井[革冤]。古以革。從革。冤聲。”形聲字。本義有兩個:一說是古代一種量物的器具。另一義說,是淘井取泥的器具。古代是用皮革制成的。有異體字“ ”。不論是從“冤”還是從“宛”,都有“屈曲”之義,因為依照《說文》“冤,屈也。”“宛,屈草自覆也。”是以這個字是聲中有義的字。

這兩個意義可以分開說:

第一個意義說是古代一種量物的器具。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以革為之,猶今之皮尺。”皮尺在不用的時候是需要“屈曲”成一團的。

《說文解字》521課:“拔浪鼓”在古時候叫啥名字?

(老式皮卷尺)

第二個意義,徐锴《說文系傳》:“抒井,今言淘井也。[革冤],取泥之器。”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如今日取土之箕,俗稱[革冤]箕。”明代方以智《通雅·卷三十四·器用》:“方言:籃曰[革冤],武林謂之水兜。”黃侃《蘄春語》:“今吾鄉語謂盛泥之畚曰[革冤]兜。”

《說文解字》521課:“拔浪鼓”在古時候叫啥名字?

(柳條編的簸畚)

其實,它是柳條或竹條屈曲之後而成的,是以有“冤”“宛”之義。另外,簸箕盛物之後,往往最終還是要倒出來到其他盛物之器裡,是以它有點“冤”,河南方言中,有稱簸箕為“傻子”的,也是這個原因。至于為何在“革”部,是因為早期它常常以皮革制成,現代建築工地上還有用舊輪胎改成的裝土用簸箕。

“[革冤]”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521課:“拔浪鼓”在古時候叫啥名字?

([革冤]的小篆寫法)

3、鞞。讀音有四個:

(一)bǐng。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标注的讀音,給出的解釋是:“鞞,刀室也。從革,卑聲。”形聲字。本義是刀劍鞘。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五十六引《方言》:“(劍削)關東曰削,關西曰鞞。”《詩·大雅·公劉》:“維玉及瑤,鞞琫容刀。”孔穎達疏:“鞞者,刀鞘之名。”一說鞞是刀鞘末端的飾物。戴震《毛鄭詩考正·瞻彼洛矣二章》:“刀下飾,乃鞞也。”

《說文解字》521課:“拔浪鼓”在古時候叫啥名字?

(生牛皮刀鞘)

(二)bì。古同“韠(bì)”,指古代朝觐或祭祀時遮蔽在衣裳前面的一種服飾。《呂氏春秋·樂成》:“麛(mí,指初生的小鹿)裘而鞞,投之無戾。”穿着鹿皮衣又穿蔽膝,抛棄他沒關系。清代畢沅《校正》:“韠字舊訛鞞。案:當作韠,與芾、绂字同。”

《說文解字》521課:“拔浪鼓”在古時候叫啥名字?

(韠[绂]位置示意圖)

(三)pí。用法有二:

(1)通“鼙”。鼓名。《集韻·齊韻》:“鼙,《說文》:‘騎鼓也。’或作鞞。”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解部》:“鞞,假借為鼙、”

(2)同“郫”。縣名。秦置。在今四川省成都平原中部。《集韻·支韻》:“郫,縣名,在蜀,或作鞞。”

《說文解字》521課:“拔浪鼓”在古時候叫啥名字?

(郫縣豆瓣)

(四)bēi。專用于“牛鞞”一詞。古縣名。漢置。故城在今四川省簡陽縣東。《廣韻·支韻》:“鞞,牛鞞縣,在蜀。”《漢書·地理志上》有載。

“鞞”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521課:“拔浪鼓”在古時候叫啥名字?

(鞞的小篆寫法)

4、鞎。讀hén。《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鞎,車革前曰鞎。從革,艮聲。”形聲字。本義是古代車箱前面的革制遮蔽物。《爾雅·釋器》:“輿革前謂之鞎,後謂之笰(fú,車後遮蔽物)。”王引之《經義述聞》:“鞎,車筜也,以革為筜,則在前者謂之鞎,在後者謂之笰。鞎之言限也。限隔内外,使塵不得入也。”《詩·齊風·載驅》:“簟茀朱鞹。”孔穎達疏引李巡注:“輿革前,謂輿前以革為車飾曰鞎。”前簾低垂紅皮蒙。

《說文解字》521課:“拔浪鼓”在古時候叫啥名字?

(鞎的大緻位置)

“鞎”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521課:“拔浪鼓”在古時候叫啥名字?

(鞎的小篆寫法)

5、鞃。讀hóng。《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鞃,車轼也。從革,弘聲。《詩》‘鞹鞃淺幭(miè)’讀若穹。”形聲字。本義是車轼中段裹紮着的皮革。“鞹鞃淺幭”出自《詩·大雅·韓奕》,是指用皮革裹紮車轼中部,虎皮淺毛覆寫着車轼。包裹着虎皮的車轼,說明車裝飾得非常好。

《說文解字》521課:“拔浪鼓”在古時候叫啥名字?

(車轼的位置)

王筠《說文句讀》作“車轼中靶”。靶指鞔,就是裹紮(見517課)。車轼中段是人所憑轼而以手把持之處,是以紮以皮革。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謂以去毛之皮鞔轼中人所憑處。”意見相同。

“鞃”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521課:“拔浪鼓”在古時候叫啥名字?

(鞃的小篆寫法)

6、鞪。讀音有兩個:

(一)mù。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标注的讀音,給出的解釋是:“鞪,車軸束也。從革,敄聲。”形聲字。本義是車轅上綁紮加強的皮帶。也作為裝飾。如圖所示的車軸飾。

《說文解字》521課:“拔浪鼓”在古時候叫啥名字?

(鞪)

徐锴《說文系傳》:“以革束車軸,制其裂也。”這裡的制,指制止。古代的車軸,為了防止裂開,就用皮革裹束,就是“鞪”。桂馥《說文義證》:“此與木部“楘”音同義近。楘謂辀(就是車轅)束,鞪謂軸束。”王筠《說文釋例》:“鞪、楘一字,束之者革,所束者木也,故兩從。”都是用皮革裹束木頭。隻是部位不一樣,是以成了兩個字。

《詩·秦風·小戎》:“小戎俴收,五楘梁辀。”這裡用“楘”,指車轅,戰車輕小車廂淺,五根皮條纏着車轅。

(二)móu。讀音出自《廣韻》。專用于“鞮鞪”一詞,即兜鍪。頭盔。《廣雅·釋器》:“兜鞪謂之胄。”王念孫《廣雅疏證》:“鞪、鍪并通。”《漢書·韓延壽傳》:“令騎士兵車四面營陳,被甲鞮鞪居馬上,抱弩負籣。”顔師古注:“鞮鞪即兜鍪也。”指令騎士兵車在四面布陣,披着甲衣佩着頭盔騎在馬上,抱着弩背着籣。

《說文解字》521課:“拔浪鼓”在古時候叫啥名字?

(頭盔)

“鞪”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521課:“拔浪鼓”在古時候叫啥名字?

(鞪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521,部分圖檔源自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