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餘志堅原創歌曲集(續)》節前付梓,本文為該書之序。
初五迎财神,祝朋友們虎年大吉大利 !
歌有餘音唱不盡
王 丹
黃山之美,形于外在自然;徽州之美,斂于内在人文。徽州人愛讀書、喜音樂,自古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染。明代琴家汪芝編輯《西麓堂琴統》,成為中國曆史上最重要的三部琴學譜集之一;抗倭名将、戲曲名家汪道昆創作《大雅堂樂府》,深刻影響後世雜劇發展方向;近代音樂大家汪昱庭編訂《汪昱庭琵琶譜》傳世,形成重要的汪派琵琶。徽州人信奉孝悌傳家、詩書經世,這第一等好事便是讀書。學有所成者,著書立說,薪火相傳,這是徽州讀書人一以貫之的優良傳統。
餘志堅先生就是這樣一位道地的徽州人。2016年《餘志堅原創歌曲集》面世。在徽州曆史上,這是第一部原創歌曲集,具有特殊的标杆意義。今天,他又将出版第二本原創歌曲集,上百首新作,這是近五年來刻苦鑽研、筆耕不辍的心血結晶,高産高效高質,實屬不易。
餘先生并不是一個職業的詞曲作家,全身心投入詞曲創作隻是退休之後、近十年的事。他是一名文化戰線上的“老兵”,一輩子從事的都是與文化有關的工作。早年在徽州地區文工團工作,擔任聲樂演員,“形象好,字正腔圓,音色渾厚,共鳴腔很好”,專業基礎紮實;後來調到黃山(徽州)電視台工作,從播音員到台長,多崗位磨砺,練就一身視角獨特的新聞功底。電視散文《黃山觀瀑樓遐想》曾獲全國電視詩歌散文一等獎。再後來,調任黃山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工作期間,餘先生即已開始歌曲創作,《五月,黃山最美的季節》《難忘囑托》等作品獲得很好的社會反響。2010年退休後出任黃山市老年大學副校長,從此醉心于詞曲創作。俗話說幹一行厭一行,可他卻總是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成一行,這種精神難能可貴。我想正因如此,他才能從一名基層的普通聲樂演員逐漸鍛煉成為一名黨員上司幹部,并成為黃山市新聞界德藝雙馨的專家級人物。如今,餘先生在歌曲創作上取得如此豐碩成果,乍一看令人深感意外,細一想實屬情理之中。
人稱徽州人為徽駱駝,其勤奮與堅韌是出了名的。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志堅”這個名字本身就寄托了父母的殷切希望。餘先生出生在徽州休甯——中國第一狀元縣的一個讀書人家。父親是休甯中學國文教師,母親是國小教師,他是長子,還有三個弟弟、妹妹,一家六口,其樂融融。可是在那個舉國上下而求索的運動年代,其父親卻“因湊攤派名額”而被錯誤打成“右派”,兩年後在勞改中含冤去世,那時他才10歲。後來,他讀了國中,可又在1966年趕上文革,作為“國中老三屆”學生,上山下鄉當知青,從此離開了心愛的校園。1970年報考徽州地區文工團,雖然聲樂條件都很好,但因家庭原因未能錄取。好在一扇門關上、一扇窗打開,作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他被破格招入休甯縣文工團,文化之旅就此展開,這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機會來之不易,是以倍感珍惜,此後的每一步,他都走得格外堅實而穩健。
為了彌補中學失去讀書機會的終身遺憾,餘先生工作之後上了電大。“因為癡迷于歌唱”,畢業論文就從哲學與聲樂相結合的角度切入,撰寫了《用唯物辯證法指導歌唱》,深入探讨歌唱理論與實踐問題。此後,無論工作多麼繁忙,他對音樂的學習與研究都沒有中斷,退休後還撰寫了一篇音樂論文——《平衡,金鐵霖為我們開啟歌唱之門的金鑰匙》。這篇文章與其電大畢業論文一脈相承,仍然從哲學的高度,從呼與吸、水準線與垂直線等多組與歌唱有關因素的對立統一之中探讨如何把握平衡,達到最佳歌唱效果的學術問題。
歌,可以抒懷,亦可詠志。在唱歌的基礎上,餘先生還希望能夠再進一步,将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訴諸筆端,将情感化作一首首靈動的歌曲,去傳達心中的愛與正能量。為了寫好歌曲,他自學作曲理論,并在實踐中不斷磨砺。他年輕時學過手風琴,後又自學了鋼琴。方方面面的綜合素養,累積、疊加、碰撞、升華,涓涓細流全部彙聚到歌曲創作中,邊彈邊唱邊寫、反複吟詠推敲,以好聽、動聽為準繩,以求打磨出心目中水乳交融的完美作品來。
對比兩本歌集,我們不難發現餘先生的不懈努力與進步。新歌集中,創作體裁更加多樣,合唱作品份額大幅度增加;創作手法更娴熟洗練,情趣也更充沛、接地氣,比如《雨中溜達》:“我心頭爽,我打把傘,光着腳丫穿拖鞋,出門去溜達”。創作題材更加寬泛,《了不起的王茂蔭》贊美馬克思《資本論》中唯一提到的中國人,将這位徽州老鄉寫入歌中,估計在曆史上也是第一次。
作為一位土生土長的徽州人,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點點滴滴看似稀疏平常,但在作者獨到的視角下,一切又變得那麼情深意長、那麼情趣盎然,作品中歌唱家鄉篇幅自然就很大。然而在第二本歌集中,有關北京的作品明顯多了起來。這是因為退休後需要赴京照顧小孫女,于是忙裡偷閑,将新生活寫進了歌曲。有一次,他帶着孩子乘坐公共汽車,乘務員立刻從售票台上走下來,邊攙扶邊幫着找座位——“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您讓出的不僅是一個座位,更是一份愛心”。這句話深深打動了作者,于是他就創作了《北京一路公交之歌》,并送到車隊以表達謝意。司乘人員很驚喜,收獲這樣一首屬于自己的歌,大家平生也是第一次!
餘先生就是這樣一個人。了解了他的身世,我很好奇,也很感慨。少年坎坷,或有悲聲。然而通觀這本歌曲集,無論是詞作還是曲作,始終都是溫馨、明朗的色調,充滿了正能量。“熬過嚴冬的人倍知春天的溫暖。我深愛黃山,深愛家鄉,我是懷着一顆感恩的心投入歌曲創作的”,這是餘先生的心裡話。的确如此,他的作品中,這種溫情無處不在。把悲傷留給自己,把溫暖傳給他人,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并不容易,這讓我尤為感動。
《我家俏老伴》歌詞上半阕:“我家俏老伴啊,成天樂呵呵。她邀上一群俏舞伴,跳舞又唱歌。腰身細不了啊,兩鬓白發多,可跳起舞來風擺楊柳婀娜又婆娑。翩翩起舞處,幸福歌兒多,她舞動青春贊美家鄉,贊美祖國。我家俏老伴,就像花一朵,燦爛笑容告訴我,她有多快樂。”妻子愛跳廣場舞,尤其是民族舞,于是餘先生就寫下這首歌獻給夫妻和千千萬萬愛跳廣場舞的姐妹們。筆觸輕松、诙諧、跳躍,三言兩語勾勒,舞者的神采、家庭的溫馨、夫妻的恩愛早已撲面而來,深深感染、打動了讀者。
《曬秋》這樣描述家鄉豐收的喜悅:“曬秋嘞,曬秋嘞,春播希望秋收獲,曬秋的人兒心兒醉。滿山層林盡染,楓葉火紅彩霞飛。田間秋收正忙,大車裝小車推。曬場五谷豐登,家家門前如山堆。簸箕盛滿喜悅,竹匾攤開熱烈。裹着那徽風,和着那徽韻,曬秋的美景我描繪,幸福的生活甜又美。”鄉村生活體察入微,喜悅心情躍然紙上。這首作品曾在安徽省音樂家協會增強“四力”教育實踐工作暨全省創作競賽活動中被評為優秀作品。
餘先生是個多面手,作詞、作曲、演唱合集一身。在他的歌曲集中,有一部分是為詞作家的譜曲作品。其中江志偉先生就是其合作的好搭檔。江先生是黃山市作協副主席,《黃山之戀》《月光下的新安江》等歌詞作品都很有特色。我很喜歡他倆合作的這首《走進桃花源》:“桃花源,桃花源,桃花源的桃花開得豔。桃花源,桃花源,桃花源的村姑笑得甜。桃花源,桃花源,桃花源的山風惹人醉。桃花源,桃花源,桃花源的炊煙最纏綿。”最近他們應北京朝陽區八裡莊合唱團之邀,聯袂為冬奧會寫了一首歌《我們是北京冬奧拉拉隊》,目前已完成合唱錄音,不久将在北京電視台播出。
徽州建築,黛瓦白牆,隐在青山綠水之間,色彩恬淡而簡約,然而滿園書香的徽州人卻充滿了别樣的激情與熱情。吟讀這本歌集,一抹陽光暖心頭,一抹綠色清眼簾,我雖不是徽州人,但我卻願和着節拍,為徽州而歌唱。
2021年12月30日撰
作者簡介
餘志堅早年為徽州地區文工團聲樂演員。後于黃山(徽州)電視台工作,先後任播音員、記者、新聞部主任、台長,再調任黃山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兼市外宣辦主任。退休後曾任市老年大學副校長。
王 丹字紫廬。進階統計師,《安徽音樂》微信公益平台主編,琴家、梅庵琴派第四代傳人,素有“琴壇徽駱駝”之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