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誦讀 | 清源,首圖 | 初夏慕溪
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标志性的傳統文化之一。
它是人類依據氣候、物候、時令的變化規律,所開創出的一種嚴整而精準的認知體系。
二十四節氣不僅被中國人所熟知,它甚至在國外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二十四節氣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在非常遙遠的從前,我們的先輩們以“十天幹”與“十二地支”為本,構築了一個極其精準的曆法系統。
在這個系統中,一年被分為四時,也就是我們所知的春、夏、秋、冬四季。一時又被分為三個月,所有的月份又被稱為“十二月令”。
《淮南子·天文訓》裡說:“帝張四維,運之以鬥,月徙一辰,複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醜,一歲而匝,終而複始。”
在“幹支曆”的基本規則中,以北鬥七星“勺柄”的指向為準,将一年劃分成“十二月建”,既:
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醜。
“十二月建”也被稱為十二月令,因為它是以二十四節令的時間點,來作為基本節點的。
二十四節氣不僅是紀年法的産物,它也是上古時代農耕文明的衍生品。
是以這些節氣的劃分,不僅是在區分一年中的時段,它也對應着各種氣候、物候的變化。
二十四節氣從“立春”開始,至“大寒”結束,有民諺寫道:
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
驚蟄烏鴉叫,春分滴水幹。
清明忙種粟,谷雨種大田。
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
芒種大家樂,夏至不着棉。
小暑不算熱,大暑在伏天。
立秋忙打甸,處暑動刀鐮。
白露快割地,秋分無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
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嚴。
大雪交冬月,冬至數九天。
小寒忙買辦,大寒要過年。
二十四節氣在古時,不僅可以用來指導農事,它也是人們認知冷暖變化的重要參照。
即便世間的一切都在與上一刻不同,即便四季在變化、日月在輪轉、王朝在更疊……
人們總能看到動物們在驚蟄時出現、麻雀在小滿時飛舞翩跹、農人們在谷雨時種田,大家會在三伏天裡納涼、在寒露前收完莊稼、在大寒時準備過年。
在上古時期,華夏的先民們并不知道何時耕種才能擁有更好的收成,反而經常看到禾苗因為氣候的變化而枯死。
三皇五帝之一的堯帝對這件事情非常在意,他想到,地上氣候風物的變化會不會與天上日月星辰的輪轉有關,于是他開始記錄日月星辰的運作。
最終堯帝發現,一年中有一天極為特殊,那一天的白晝與黑夜長度等同,于是就有了中華民族的第一個節氣——春分。
商朝時期,人們又開創了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個節氣。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後,又增加了四個節氣。
到了漢武帝太初元年,制定了《太初曆》後,才正式确定并定名了現在的二十四個節氣,二十四節氣是以圭表測量日影的長度來确定的。
日影最短、白晝最長的這一日被列為夏至。日影和夜晚最長的這一天被定為冬至,冬至節也是二十四節氣之首。
以冬至日為起點,圭表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共分為24個等份。每個15度的節點,也就是每個節氣到來的時間。
二十四節氣,也代表着二十四種氣候、物候,簡稱二十四侯。但一年中氣候、物候的變化遠不止24次。
是以在人們确定了二十四個節氣後,也對氣候、物候做了更加詳細的劃分,最後定下每五日為一侯,每個節氣分為三侯,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七十二侯。
每個“侯”,都對應一種氣候、物候現象,比如某類動物開始活動、生息、遷徙。比如某種植物會萌芽、開花、結果。
比如河流的當機、解凍,比如降雨何時開始變多,比如天上何時頻繁雷鳴、秋葉何時紛飛、白雪何時飄落。
人們記錄各種氣候、物候的發生與輪轉,日複一日、年複一年。
雖然它們本是無常的變化,卻被中華民族的先輩們,找到了最接近于自然規律的節點。
中華的文明,以追尋經、常;認知易、變為根本。我們的先輩們從萬事萬物的變化中,找尋它們的道、理,從一切的無常中,發掘出這些事物的常性。
于是才有了那些傳承數千年的經、書、典,于是才有了這十二月令、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以及各式各樣的優質傳統文化。
|說明|本文已經東方生活美學授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僅限交流學習不做商用。
或許您會喜歡:
轉發就是最大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