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馬瑾倩 劉鑫)剛剛結束的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鋪滿全場的LED地面螢幕顯示互動技術震撼全場。
随着演出推進,場上演員腳下“盛開”出一朵朵晶瑩潔白的雪花,出現“如影随形”的效果。北京電影學院聲音學院院長、教授童雷介紹,這是通過将實時捕捉、互動呈現等多項技術融合實作的,近700名演員在超過一萬平米的LED上實作無延時呈現,也實作了世界首創。

新京報對話北京電影學院聲音學院院長、教授童雷。新京報記者 劉鑫 攝
實時互動創意來源于冰面倒影
新京報:地面螢幕如何實作“如影随形”效果?
童雷:地面LED特效“如影随形”的秘訣包含兩部分技術。
首先,基于人工智能的運動分析實時捕捉技術,通過視訊錄影機識别出演員,将資訊傳遞給下一系統。第二個系統則由電影學院來負責,通過實時互動引擎擷取資訊,按照導演的美術創意需求,生成需要的效果,無延時地呈現在演員腳下。在觀衆看來就實作了腳下特效“如影随形”的效果。
在這種文藝演出場合,近700名演員在超過一萬平米的LED上實作無延時呈現,恐怕還是世界首創。
新京報:這一創意的靈感來源是什麼?
童雷:大概半年前,張藝謀導演有一個初步的想法:能不能在地屏上實作冰面倒影的效果?我們接到需求後做了很多論證研究,嘗試從冰面倒影的實體性出發初步實作這一效果,但那時候算法比較初級,存在一定的延時,能承載的演員數量也有限。
在導演創意過程中,我們發現可能還有更多的效果需求,于是做出了流光溢彩、極光、推散雪花、推散雲霧等十幾種效果,方案交給導演,由他根據整體設計采用。這個過程中有非常多的磨合,不僅有科技可行性方面的考量,還将把科技作為手段去展現藝術這一需求考慮在内。
這樣的效果不是靠先期制作或精準排練就能實作的,完全依賴技術手段配合。演員可以任意自由發揮,發揮過程會影響顯示效果,顯示效果也會助推演員表演,這就是我們所謂的互動。這種互動恰恰展現了自然浪漫的情調,也非常符合導演的創意初衷。
無數次細節參數調整,盡可能滿足導演創意需求
新京報:實時捕捉和互動顯示的技術難點在哪?
童雷:地面螢幕面積大、承載演員數量多、要求無延時的實時捕捉互動,這些技術背後本身就需要非常強大的算力和引擎支撐。
這些技術在各自領域可能已經運用非常成熟,例如捕捉技術常用在運動員動作捕捉分析上,實時渲染常用在大型遊戲場景中,而我們這次的創意恰恰是把兩個技術完美結合在一起,形成從捕捉到識别到呈現渲染的“一條龍”鍊路,以保證效果完美呈現。
我們也希望通過這個技術,實作不同于傳統的美術創意呈現,展現互動特性。目前呈現的效果經曆了幾個月時間的完善修正,舉個例子,為了适合轉播的需求,地面螢幕雪花的顔色,都經曆了好幾個版本的調整,而這種調整在整個排演過程中發生了無數次。
新京報:我們都知道張藝謀導演對自己創意實作的要求非常高,這個過程中你們經曆了怎樣的磨合?
童雷:我本身是搞電影的,在藝術創作領域的主觀性非常強,永遠沒有完美一說,是以也從來不希望自己的想法會被别人完全沒有異議地認同。我們隻能盡可能發揮想象,把好的創意盡可能多地交給導演。在這個過程中回報修改意見是必然的,恰恰是不斷交流修正才能達到臻于完美的效果。
每次彩排結束後,導演會針對每個節目提出建議。我們最開心的時刻就是在整個讨論會上沒有針對我們這個環節提出任何問題和建議,因為這說明我們的效果達到了他的預期。我們所追求的是盡可能地實作導演的創意,盡可能地打動觀衆。
參與兩屆奧運會,曾負責08年焰火燃放工作
新京報: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開幕式你也參與其中,那時負責什麼工作?兩屆奧運會感受有何不同?
童雷:2008年我負責的是整個奧運會開幕式的煙火控制,跟蔡國強老師配合。
2008年鳥巢内外焰火燃放由五六家機關聯合完成,每家機關控制方式和控制指令各不相同,這就需要一個總控中心協調各家,跟場内演出、音樂和時間點準确配合,誤差控制在一兩幀之内。按照這一需求,那年我做了一套煙火控制系統,協調各家焰火系統精準燃放。
如果要說不一樣,2008年的時候我還是個年輕的小夥子,一晃14年過去了,我們的技術和表達方式都在進步,對自己也有更高要求。這次冬奧會跟2008年夏季奧運會在形式和風格上有很大不同,對于我們現場技術的要求來說,肯定也是越來越高,另外就主觀意願上講,我們也要争取做得比2008年更好。
新京報:我們注意到電影學院很多師生參與到冬奧會中,他們都在哪些崗位?
童雷:北京電影學院在全國、乃至世界都是知名的專業電影院校,不僅給國家電影行業培養了大量優秀的電影人才,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建黨百年等曆次重大活動中,都有大量師生參與其中。
此次冬奧會開閉幕式我們依然派出了大量的師生參與。首先在場上,各代表團進場的引導員、開閉幕式節目演員就有将近200位學生參與其中;我所在的實時特效團隊,由8位我校師生負責完成;場内還有一支負責開閉幕式紀錄片拍攝的團隊,有八九個人,也來自電影學院。其他場館,例如在媒體中心做技術支援保障的師生也為數不少。學院整體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配合完善各項保障措施,盡心盡力為冬奧會的圓滿舉辦保駕護航。
新京報記者 馬瑾倩 劉鑫
編輯 陳靜 校對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