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春。
二十四節氣,被喻為中國第五大發明。
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人根據太陽運作規律,制定了二十四節氣。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迹劃分為24等份,每1等份為一個節氣,始于立春,終于大寒。
它不僅是中國人春種秋收預測冷暖的指南針,還深深影響人們日常生活。

廣州從化北回歸線标志塔
北回歸線是地球上一條特殊緯度線,貫穿中國廣東等少數省份。二十四節氣在這裡,催生了獨特的自然風貌和風土人情。
今天起,南方網推出《23.5°N上的二十四節氣》,沿着北回歸線,開啟一場探尋二十四節氣之旅。
立春,二十四節氣之首,在每年2月4日前後。在古代,人們認為到了立春,萬物感受到太陽的召喚,應時而動,生長出來。是以,立春,意為“開始”,萬物複甦。
然而,立春最不像春,根據一般年份的氣溫标準計算測算,隻有北回歸線附近的廣東等省份,算得是春的開始。其他地方大多還是冬。不過,今年的廣東,卻略顯濕冷。
在北回歸線附近的廣東人,立春前夕,會“挂春幡”“種福畫”,迎接春天的到來。一些地區還會遊花船、舞春牛、吃春卷,祈求“春風得意”。
今年廣東的立春,更像是一番立意,雖溫度不及,但春已萌動。
來源:南方網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