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保障冬奧|“冰上F1”的高速救援

保障冬奧|“冰上F1”的高速救援
保障冬奧|“冰上F1”的高速救援

位于延慶區的國家雪車雪橇中心承擔着雪車、鋼架雪車、雪橇全部比賽項目。作為冬奧賽場上的“速度擔當”,雪車雪橇項目的危險性極高,對醫療保障團隊的能力也要求極高。遇到突發情況,醫療人員必須第一時間趕來救援。負責賽區醫療保障工作的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相關負責人向記者揭秘了關于相關項目的醫療保障情況。

用雙腳丈量救援地圖

國家雪車雪橇中心設在小海陀山半山腰。因賽道外形如一條銀龍盤在山脊之上,大家形象地稱之為“雪遊龍”。雪車雪橇比賽被譽為“冰上F1”,是冬奧會雪上競賽中速度最快、危險性系數高、專業性強的項目,時速134.4千米。因其速度飛快,運動員一旦沖出賽道或撞擊圍欄,重者有生命危險,輕者出現骨科損傷,例如,肩部和四肢的損傷、脊柱的外傷、頭外傷,在頭外傷中,腦震蕩的發生率也是非常高。以往比賽中,也曾出現過運動員飛出賽道的死亡事故。是以除了佩戴頭盔等保護裝置外,運動員也需要精确控制自己的身體來保障自身安全。

在承擔醫療保障工作的同時,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還承擔興奮劑檢驗、外交醫療防疫保障、高山滑雪救援等相關醫療保障任務。“雪遊龍”的54名醫療隊員是來自臨床、醫技等27個學科的核心骨幹,既側重于運動員受傷的創傷救治、骨外傷領域,還兼顧從業人員和觀衆的需求,安排了包括創傷、骨科、外科、急診、内科等領域的專家,以滿足整個場館内可能發生的各種醫療處理。賽事期間,這些保障人員将分布于FOP(賽道旁醫療站)、出發區、結束區、從業人員區、觀衆區等6個醫療站參加保障工作。

兩年多來,醫療隊員們從了解比賽項目開始,反複模拟演練,用雙腳丈量出寶貴的救援地圖。他們順利完成三次賽事醫療保障任務,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得到了國際雪車雪橇聯合會首席醫療官克裡斯蒂安施耐德醫生、國際醫療官尤金先生的高度贊揚。

站在坡地冰面上搶救

“雪遊龍”的主要醫療站根據賽道而設計。賽道從上往下共設定了16個彎道,其中第11個彎道為全球獨具特色的360度回旋彎道。整個賽道非常狹窄,僅有1.5米寬,在如此狹窄的賽道達到一個非常高的速度,如果要出現意外的話,運動員将面臨非常大的危險。

救治醫療隊員要迅速趕到出事運動員的地點,但在超長的彎道上尋找運動員非常不易;加之疫情要求,隊員需要穿着二級防護朝着運動員跑;整個賽道從上至下都是斜坡,又是冰面,隊員們需要套上冰爪,站在坡地的冰面上,用擔架把百十公斤重的運動員擡出賽道,對隊員的體力也是非常大的考驗。

考慮到不同區域的不同情況,醫療站大都設定在場館彎道旁邊。首先是出發區醫療站,這裡是運動員做準備和出發的地方,要求運動員是要有爆發力,是以運動員會出現一些肌肉拉傷、關節損傷等意外。往下是FOP10醫療站,如果在螺旋彎的高點之前發生事故,這個運動員可能會停留在第10号彎的附近。再往下就是在15号彎的位置,是整個賽場的最低點,也就是速度最快的點,運動員時速可達每小時130到140公裡,這也是整個比賽醫療保障的重中之重;再往下就是結束區醫療站,運動員在此屬于爬坡的過程,速度在減慢的過程中會因失去平衡而出現翻車翻橇的事故。

披星戴月随時待命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要求閉環内的醫療保障隊員全程保持二級防護。隊員到達自己服務的醫療站點,全場都需要穿防護服,随時待命。每一個醫療站點一般都分為三區兩通道,三區就是清潔區、半污染區(緩沖區)和污染區,在穿好防護服後,隊員們需要将站點區域所有的物品、藥品規範擺放、核查名稱數量,還包括打掃衛生,都是隊員遵照流程自己完成的。

一旦賽道發生事故需要救援,至少要6-8人以最快時間趕到現場。這幾項比賽均在戶外完成,對于醫療保障隊員們來說,寒冷是面臨的又一個考驗。賽道醫療保障任務,按早晚兩班分成兩組人員進行。早班一大早6點就出門,晚班回到駐地已是淩晨。醫療站沒有衛生間,需要回到總指揮部,被隊員稱作“大學營”的地方解決。為減少上廁所,出發前就盡量不喝水。即便困難重重,醫療隊員們仍然毫無怨言,兢兢業業地完成工作。

54名隊員中,按照高低風險醫療保障不同分為兩組,即賽道和觀衆醫療保障,兩組隊員的工作生活區域不在一起。承擔閉環外觀衆醫療站的醫療保障任務的8名隊員,在保障期間吃住和服務均不能與閉環内為賽道服務的46位同僚接觸。在服務期間可能隔空偶遇到,就會出現遙遙相望、激動萬分的情景。

更多内容敬請關注冬奧會刊。

保障冬奧|“冰上F1”的高速救援

來源 用戶端 冬奧會刊 | 記者 孫樂琪 通訊員 鐘豔宇

編輯:韓烨

流程編輯 邰紹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