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保障冬奥|“冰上F1”的高速救援

保障冬奥|“冰上F1”的高速救援
保障冬奥|“冰上F1”的高速救援

位于延庆区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承担着雪车、钢架雪车、雪橇全部比赛项目。作为冬奥赛场上的“速度担当”,雪车雪橇项目的危险性极高,对医疗保障团队的能力也要求极高。遇到突发情况,医疗人员必须第一时间赶来救援。负责赛区医疗保障工作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向记者揭秘了关于相关项目的医疗保障情况。

用双脚丈量救援地图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设在小海陀山半山腰。因赛道外形如一条银龙盘在山脊之上,大家形象地称之为“雪游龙”。雪车雪橇比赛被誉为“冰上F1”,是冬奥会雪上竞赛中速度最快、危险性系数高、专业性强的项目,时速134.4千米。因其速度飞快,运动员一旦冲出赛道或撞击围栏,重者有生命危险,轻者出现骨科损伤,例如,肩部和四肢的损伤、脊柱的外伤、头外伤,在头外伤中,脑震荡的发生率也是非常高。以往比赛中,也曾出现过运动员飞出赛道的死亡事故。因此除了佩戴头盔等保护装置外,运动员也需要精确控制自己的身体来保障自身安全。

在承担医疗保障工作的同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还承担兴奋剂检验、外交医疗防疫保障、高山滑雪救援等相关医疗保障任务。“雪游龙”的54名医疗队员是来自临床、医技等27个学科的核心骨干,既侧重于运动员受伤的创伤救治、骨外伤领域,还兼顾工作人员和观众的需求,安排了包括创伤、骨科、外科、急诊、内科等领域的专家,以满足整个场馆内可能发生的各种医疗处理。赛事期间,这些保障人员将分布于FOP(赛道旁医疗站)、出发区、结束区、工作人员区、观众区等6个医疗站参加保障工作。

两年多来,医疗队员们从了解比赛项目开始,反复模拟演练,用双脚丈量出宝贵的救援地图。他们顺利完成三次赛事医疗保障任务,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得到了国际雪车雪橇联合会首席医疗官克里斯蒂安施耐德医生、国际医疗官尤金先生的高度赞扬。

站在坡地冰面上抢救

“雪游龙”的主要医疗站根据赛道而设计。赛道从上往下共设置了16个弯道,其中第11个弯道为全球独具特色的360度回旋弯道。整个赛道非常狭窄,仅有1.5米宽,在如此狭窄的赛道达到一个非常高的速度,如果要出现意外的话,运动员将面临非常大的危险。

救治医疗队员要迅速赶到出事运动员的地点,但在超长的弯道上寻找运动员非常不易;加之疫情要求,队员需要穿着二级防护朝着运动员跑;整个赛道从上至下都是斜坡,又是冰面,队员们需要套上冰爪,站在坡地的冰面上,用担架把百十公斤重的运动员抬出赛道,对队员的体力也是非常大的考验。

考虑到不同区域的不同情况,医疗站大都设置在场馆弯道旁边。首先是出发区医疗站,这里是运动员做准备和出发的地方,要求运动员是要有爆发力,所以运动员会出现一些肌肉拉伤、关节损伤等意外。往下是FOP10医疗站,如果在螺旋弯的高点之前发生事故,这个运动员可能会停留在第10号弯的附近。再往下就是在15号弯的位置,是整个赛场的最低点,也就是速度最快的点,运动员时速可达每小时130到140公里,这也是整个比赛医疗保障的重中之重;再往下就是结束区医疗站,运动员在此属于爬坡的过程,速度在减慢的过程中会因失去平衡而出现翻车翻橇的事故。

披星戴月随时待命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要求闭环内的医疗保障队员全程保持二级防护。队员到达自己服务的医疗站点,全场都需要穿防护服,随时待命。每一个医疗站点一般都分为三区两通道,三区就是清洁区、半污染区(缓冲区)和污染区,在穿好防护服后,队员们需要将站点区域所有的物品、药品规范摆放、核查名称数量,还包括打扫卫生,都是队员遵照流程自己完成的。

一旦赛道发生事故需要救援,至少要6-8人以最快时间赶到现场。这几项比赛均在户外完成,对于医疗保障队员们来说,寒冷是面临的又一个考验。赛道医疗保障任务,按早晚两班分成两组人员进行。早班一大早6点就出门,晚班回到驻地已是凌晨。医疗站没有卫生间,需要回到总指挥部,被队员称作“大本营”的地方解决。为减少上厕所,出发前就尽量不喝水。即便困难重重,医疗队员们仍然毫无怨言,兢兢业业地完成工作。

54名队员中,按照高低风险医疗保障不同分为两组,即赛道和观众医疗保障,两组队员的工作生活区域不在一起。承担闭环外观众医疗站的医疗保障任务的8名队员,在保障期间吃住和服务均不能与闭环内为赛道服务的46位同事接触。在服务期间可能隔空偶遇到,就会出现遥遥相望、激动万分的情景。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冬奥会刊。

保障冬奥|“冰上F1”的高速救援

来源 客户端 冬奥会刊 | 记者 孙乐琪 通讯员 钟艳宇

编辑:韩烨

流程编辑 邰绍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