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
欄
語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獨特的生活節奏,是我們感覺大自然的智慧和收獲。壬寅虎年,《南方》雜志将借由“時節廣東”欄目,邀您和我們一道發現南粵大地的時節之美。
《南方》雜志全媒體記者|影子
制圖|陳春霖
天氣愈來愈冷,壬寅虎年的時節如約而至——2月4日立春,二十四節氣之首。
春為歲首,立,始建也;立春,春氣始而建立也。
冷空氣屢次南下,今年春節比去年冷了不少。然而,一年之計在于春,這是一個被寄予希望的節氣。無論是北國飄雪,還是南國落雨或者飛花,都阻止不了人們的期待。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除夕了,農曆壬寅虎年了,勇敢、雄健的生肖虎來了。

在往年的記憶裡,南國的立春似乎更符合人們對春的期待。為什麼?因為在一花一草間春天就到了。你看,縱然近些天,降溫、細雨,夾帶着寒氣,但在滿載着鮮花的廣州地鐵裡,蝴蝶蘭、金橘樹、桃花——年花點亮了車廂,幸福感滿滿。你再看古老的巷子口的舞獅隊伍,一人舞頭一人舞尾,大鑼大鼓,好不熱鬧,喜悅感十足。
“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立春有三候,這是古人的智慧結晶。每五天一個變化,我們向着春意盎然而去。從送來暖意的東風,到蠢蠢欲動的蟲兒,再到破冰遊動的魚兒們,似乎動植物更了解天地的心意。
珠江畔的古木棉大都在蓄勢待發,秀水長清,迎來漫天的紅色。那團團火焰,在天地之間,經過冬的磨砺而來。“隻要木棉開了花,天氣便不會再冷。”這是植物們和大地的約定,和春天的約定。
木棉花似乎比春天同樣開放的羊蹄甲更有時節特點,因為木棉隻開在春天,而羊蹄甲的花期更長久一些,反而少了時令感。木棉花“英雄樹”的稱号更為它增添了一份神聖和隆重。
其實,從南往北,每一個地方都有迎春的花。北方是迎春花,淡黃色的花朵順着長長的藤蔓,一叢叢、一簇簇,星星點點,早早地呼喚着:“春來了!春來了!”
花好看,亦好吃,尤其山野裡的小野花們。每到立春,湛江的艾籺有甜的有鹹的,香糯軟化,一口下去,整個春天都在嘴裡了。立春時節,湛江人從田野間采撷回一籃子的田艾,開着黃色的小花滿是清香。然而這距離成艾籺還有相當大的距離!田艾要獨立水煮一次,之後還要跟紅糖等一起煮,最後煮融之後還要跟糯米粉糅合,做成艾籺的面團,最後包以椰絲、花生等等。
這得有多大的耐心,才能完成這一道道工序。在村舍田間,沒有奢華的餐廳,沒有高大上的機器,但有巧手。一個個團子就這樣浸滿了立春的期待和美好。
立春,南國已經春意盎然,北國山野大地逐漸複蘇。這些吃春的習俗,各有差異,但都印證了“大自然是最大寶庫”的說法,這是節氣賦予人們的财富。人們對大地的依戀融化在食物當中,在味蕾之間闡述着對大地的情懷。
今年的立春,我們對春的期待裡更多了一份來自北方的激動。那是一場冰雪之約!縱然廣東、北京相隔千裡,但同頻共振。立春,是中國人的浪漫,我們盼冬奧,共赴一場逐夢冰雪的盛情邀約。
這份立春的期待,是對新希望的期待。
“虎”諧音“福”,每一個虎年都是福年,每一個福年都從立春的希望裡走來!
潮州春餅
在民間,立春之日“咬春”是一項十分重要的習俗,是指進入立春節氣這一天,人們要吃春盤、吃春餅、吃春卷,通過“咬春”這一方式來感受春天的氣息。
早在古代,潮州人就有吃春卷的習俗。在古代春餅又稱“春盤”, 相傳在距今一千六百年前的東晉時,就有春盤問世了。春盤,即在立春日用蔬菜、餅餌、果品、糖果等彙內建盤,饋贈親友,取其生發迎春之意,象征一進制複始萬象更新之吉祥。春餅傳至近代,又衍變成春卷,與春餅并行,是一種潮州民間著名小吃。不過,餅皮攤得更薄,卷入餡料封口後,再放入油鍋炸成金黃色,吃起來特别香脆可口。
舞春牛
在傳統的農耕社會,每年立春各地客家人都有“鞭春牛”習俗。如梅州,清乾隆《嘉應州志·風俗》有具體記載:“立春前一日,守土官率僚屬,迎勾芒土牛于東郊,飾童男,扮故事,以兆豐登。彩棚台閣,周遊城市,士女縱觀。次日,鞭春打土牛。”
各地開始舞春牛的時間略有差異,但這一習俗都是以紮制紙牛,載歌載舞,以表揚牛的功勞,祝福一年五谷豐登,飽含着人們對新一年的美好希冀和祝福。
近日,全國大範圍雨雪繼續線上,安徽南部、湖南西部等地局部有大雪或暴雪。據中央氣象台預報,5日起新一輪雨雪過程又将發展起來。氣象專家提醒,總體來看,今後一周南方多低溫陰雨雪天氣。寒意陣陣,看來溫暖的春季還有些距離。春天的時候天氣多變,大家注意做好防寒保暖措施!
“時節廣東”團隊
策劃統籌:曹建民 蔣玉 劉樹強
文字執筆:影子
視覺設計:陳春霖
攝影:影子
視訊:陳春霖
本文責編|蔣玉
統籌丨劉樹強 林若川
編輯丨盧志科 李卓華
校對丨楊明珠
來源丨南方雜志微信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