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其實很多中國人對春節象越南一樣無知:隻知禮數而不知禮義

其實很多中國人對春節象越南一樣無知:隻知禮數而不知禮義

最近越南的一個政府官方網站發了一篇文章讓很多中國人很惱火,說春節起源于越南。其實,問題的關鍵倒不是去駁斥越南,去論證春節起源于中國,而在于為何越南、南韓、日本這些昔日的中國文化的附庸們,現在對中國文化缺乏基本的尊重?甚至成為中國文化的叛逆。

先不說越南怎麼樣,就中國自己而言,真的尊重春節嗎?很多傳統的春節元素不是在慢慢消失嗎,年味不是在變淡嗎?

“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如果中國自己對自家的傳統文化都是不尊重的,甚至都是否定的,又有何資格要求别人去尊重之。民國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就開始徹底否定中國傳統文化,将其視作落後愚昧。

是以,我們先不必對越南、南韓對中國文化的不尊重而憤慨,而應該重拾文化自尊、自重、自信。

要尊重春節首先要了解春節的實質内涵。孔子說“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鐘鼓雲乎哉?”,禮樂不在其外在形式,而是行禮者的内心,應該對受禮者誠意、尊重尊敬,外在的形式是為表達内心的誠意、敬意。說得更直白一點,禮樂就是為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尊重的表達,或者說是以互相尊重為基石的相處方式。

春節的核心是團圓,所有的禮節都是圍繞團圓。我們的先人告訴我們,一年一度了,應該和你的關系親近的人,尤其是有血緣、姻親關系的人,團聚一下,表達一下互相的惦念和尊重。

什麼才叫互相尊重?互相尊重尊重什麼?答曰:人心級别的尊重才是真尊重,互相尊重就是真正的将心比心,就是孔子說的“仁”。是以,人與人真正懂得互相尊重的基本前提是,要有獨立的人心的概念,有獨立的心性概念、義理概念。

俯瞰整個人類文明史,隻有中國文明做到這一點,隻有中國文明出現了獨立的心性、義理概念,而且将心性和義理作為文明、文化的基石,作為社會的基石。基于心性和義理發展出禮樂、春節。

盡管象越南、南韓、日本這些中國文化的邊緣地帶,長期接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他們也長期學習中國禮樂文化。但是很遺憾,他們隻學會了禮樂的形式,而沒有學到禮樂的實質:心性、義理。

《禮記》說“禮之所尊,尊其義也。失其義,陳其數,祝史之事也。故其數可陳也,其義難知也。”禮的核心和關鍵在禮之義,就是義理、心性,就是仁,禮之數就是外在的形式,就是孔子說的“玉帛、鐘鼓”。越南、南韓、日本隻學到中國禮樂皮毛的禮數,而沒有學到中國禮樂實質的禮義。

也就是說,越南、南韓、日本這些國家,對中國禮樂的認知,對儒家的認知,盡管有上千年的學習,但也僅停留在禮數層面、祝史,而未達禮義層面、孔孟層面。

古代越南人尚且不懂,現代的越南人更不懂,他們隻知春節的禮數,而不知春節的禮義,隻能膚淺而無知地從禮數層面看春節,管中窺豹、坐井觀天地将越南本地特有的春節禮數當成春節本身,然後說春節源自越南。

其實作代的中國人也退化了,很多人也是隻知春節之禮數,而不知春節之禮義。重禮數而輕禮義。重禮節、禮物而不懂對人的真心尊重。年味變淡、春節凋零并不是因為政府禁放鞭炮,而在于人們已經普遍不知真心地互相尊重為何物,不知心性義理為何物,而隻知掙錢和互相攀比。

是以,真正的麻煩不在越南、南韓,而在中國自身。“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颛臾 ,而在蕭牆之内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