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其实很多中国人对春节象越南一样无知:只知礼数而不知礼义

其实很多中国人对春节象越南一样无知:只知礼数而不知礼义

最近越南的一个政府官方网站发了一篇文章让很多中国人很恼火,说春节起源于越南。其实,问题的关键倒不是去驳斥越南,去论证春节起源于中国,而在于为何越南、韩国、日本这些昔日的中国文化的附庸们,现在对中国文化缺乏基本的尊重?甚至成为中国文化的叛逆。

先不说越南怎么样,就中国自己而言,真的尊重春节吗?很多传统的春节元素不是在慢慢消失吗,年味不是在变淡吗?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如果中国自己对自家的传统文化都是不尊重的,甚至都是否定的,又有何资格要求别人去尊重之。民国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就开始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将其视作落后愚昧。

所以,我们先不必对越南、韩国对中国文化的不尊重而愤慨,而应该重拾文化自尊、自重、自信。

要尊重春节首先要理解春节的实质内涵。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乐不在其外在形式,而是行礼者的内心,应该对受礼者诚意、尊重尊敬,外在的形式是为表达内心的诚意、敬意。说得更直白一点,礼乐就是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的表达,或者说是以相互尊重为基石的相处方式。

春节的核心是团圆,所有的礼节都是围绕团圆。我们的先人告诉我们,一年一度了,应该和你的关系亲近的人,尤其是有血缘、姻亲关系的人,团聚一下,表达一下相互的惦念和尊重。

什么才叫相互尊重?相互尊重尊重什么?答曰:人心级别的尊重才是真尊重,相互尊重就是真正的将心比心,就是孔子说的“仁”。因此,人与人真正懂得相互尊重的基本前提是,要有独立的人心的概念,有独立的心性概念、义理概念。

俯瞰整个人类文明史,只有中国文明做到这一点,只有中国文明出现了独立的心性、义理概念,而且将心性和义理作为文明、文化的基石,作为社会的基石。基于心性和义理发展出礼乐、春节。

尽管象越南、韩国、日本这些中国文化的边缘地带,长期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他们也长期学习中国礼乐文化。但是很遗憾,他们只学会了礼乐的形式,而没有学到礼乐的实质:心性、义理。

《礼记》说“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失其义,陈其数,祝史之事也。故其数可陈也,其义难知也。”礼的内核和关键在礼之义,就是义理、心性,就是仁,礼之数就是外在的形式,就是孔子说的“玉帛、钟鼓”。越南、韩国、日本只学到中国礼乐皮毛的礼数,而没有学到中国礼乐实质的礼义。

也就是说,越南、韩国、日本这些国家,对中国礼乐的认知,对儒家的认知,尽管有上千年的学习,但也仅停留在礼数层面、祝史,而未达礼义层面、孔孟层面。

古代越南人尚且不懂,现代的越南人更不懂,他们只知春节的礼数,而不知春节的礼义,只能肤浅而无知地从礼数层面看春节,管中窥豹、坐井观天地将越南本地特有的春节礼数当成春节本身,然后说春节源自越南。

其实现代的中国人也退化了,很多人也是只知春节之礼数,而不知春节之礼义。重礼数而轻礼义。重礼节、礼物而不懂对人的真心尊重。年味变淡、春节凋零并不是因为政府禁放鞭炮,而在于人们已经普遍不知真心地相互尊重为何物,不知心性义理为何物,而只知挣钱和相互攀比。

所以,真正的麻烦不在越南、韩国,而在中国自身。“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而在萧墙之内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