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38年7月,新四軍豫東抗日遊擊隊第三支隊,吸納了一批愛國群眾,其中就包括睢縣長崗鎮徐樓村村民——吳守訓。當時的第3支

作者:青史如煙

1938年7月,新四軍豫東抗日遊擊隊第三支隊,吸納了一批愛國群眾,其中就包括睢縣長崗鎮徐樓村村民——吳守訓。

當時的第3支隊司令員、前敵委員會書記吳芝圃,看着眼前這個看起來老實巴交的農民,并沒有覺得他有什麼不同之處。

然而,一個月後,在攻擊杞南賈窪反動武裝張日如部的作戰之中,吳守訓的表現,讓所有人的眼睛,不禁一亮。

當時,新四軍方面負責攻堅的隊伍是三支隊的一中隊,一中隊是以杞縣大同中學師生為基礎,組建而成的。

雖然隊伍裡,師生們的抗戰熱情非常高昂,但衆人的軍事素質普遍不高,同時大多缺乏作戰經驗。

是以,戰争打響之後,面對敵人的瘋狂反撲,一中隊的進攻勢頭頓時遇挫,傷亡不斷擴大。

當時,敵人的火力非常猛,也使得一中隊陷入了一個進退兩難的境地。想要前進,無法克敵,想要後退,卻又面臨着敵人從後面追擊的困境,一時間,戰鬥陷入了令人窒息的膠着狀态。

在這種情況之下,王海山副司令緊急下令,命二中隊隊長王廣文,火速率領所部,支援一中隊撤離戰場。

而此時,吳守訓便是二中隊裡的一員。

來到戰場之後不久,吳守訓便發現,壓得一中隊無法擡頭的火力,來自于敵人守衛的幾處院牆之處,那一縷縷向外冒的白煙,就是敵人在牆上所掏的槍眼。

随後,吳守訓冷靜地數了數,一共有八個槍眼。

“隊長,掩護我,我去幹掉敵人的火力點。”吳守訓貓着腰,找到了正準備安排接應一中隊的王廣文。

王廣文聽了吳守訓的建議之後,有些猶豫,畢竟牆上的槍眼不大,想要爆破又靠近不了,通過射擊幹掉對方,有點兒天方夜譚的感覺。

“讓我試試吧。”吳守訓提着自己加入部隊時,所帶的那支漢陽造說道。

他是攜槍入伍,這點兒王廣文還是知道的,但他不知道,這個吳守訓早年間,練得一手好槍法,甚至打鐵絲、打香頭都是百發百中。

最終,經不住吳守訓的堅持請求,王廣文同意了,他止住了隊伍,等待吳守訓除掉火力點後,再繼續沖鋒。

随後,在幾名戰友的火力掩護之下,吳守訓隐蔽在一個半截的牆頭後面,他托起自己的那柄漢陽造步槍,冷靜地瞄準,射擊。

“砰”地一槍,對面牆上的一處槍眼便頓時啞火了。

随後,一槍接着一槍,随着吳守訓的連續射擊,對面牆上的槍眼也一個個沉寂了下去。

敵人的火力頓時減弱了下來,而困在戰場上的一中隊,也随即得以安全撤出。

吳守訓的槍法了不起,頓時成為了三支隊裡的佳話,而後來讓他的威名響徹整個新四軍内的,是窦樓村之戰。

杜崗整編之後,三支隊被編入新四軍遊擊支隊,當時的司令員是彭雪楓。

1938年9月,三百餘人的新四軍遊擊支隊在途徑淮陽縣窦樓村之時,突遭日軍騎兵襲擊,彭雪楓司令員旋即下令,全力迎敵。

雖然我軍猛烈地阻擊着敵軍,但受阻遇挫的日軍卻并沒有放棄,他們一次次發動着沖擊,并沒有退下的迹象。

對方的小隊長林津少尉更是親率敵軍,向我方守地,發起了一波波的沖鋒。

正當敵我陷入苦戰之時,還是吳守訓,在槍林彈雨中猛然站起,端着自己的那柄漢陽造步槍,迎着敵人的沖擊,隻一槍,便将狂妄的林津少尉擊落馬下。

敵酋陣亡的震撼,讓旁邊的日軍頓時大亂起來,随後在我方的沖鋒之下,敵人最終狼狽而逃。

戰鬥結束之後,部隊召開慶祝大會,彭雪楓司令員親自在大會上對吳守訓進行表彰,并誇贊他是新四軍裡的“神槍手”。

抗戰勝利後,吳守訓參加了解放戰争,繼續在戰場上書寫着自己的傳奇。

1983年3月9日,吳守訓因病去世,享年70歲,新四軍中這位昔日的神槍手,最終落下了傳奇的序幕。

緻敬吳守訓,緻敬當年那些無名的英雄們,在那片山河飄搖的歲月裡,他們用自己的奮起,書寫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傳奇。

他們肩負着時代的重擔,最終沒有辜負這個民族的厚托。

感謝閱讀,我是青史如煙,每天分享不一樣的故事,不一樣的事兒,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評論,共同弘揚正能量,謝謝大家。

參考《睢縣文史資料》

附圖:傳奇英雄——吳守訓

1938年7月,新四軍豫東抗日遊擊隊第三支隊,吸納了一批愛國群眾,其中就包括睢縣長崗鎮徐樓村村民——吳守訓。當時的第3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