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戴文賽先生實際主持編集審定的幾本《天文學名詞》

文 /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 劉炎

筆者于1960年進入南京大學天文系學習,曾有幸親耳聆聽戴文賽先生的精彩課程;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又有幸參加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的工作,逐漸感受到天文名詞審定工作的重要性,進而又知悉了戴先生在規範現代天文學漢語名詞工作方面的卓越貢獻。後來更了解到,在20世紀50至70年代,大陸建國後先期出版的幾本《天文學名詞》,原來都是由戴文賽先生實際主持編集和審定的。

在此,我根據多年來所了解的一些情況,對戴先生主持編集和審定的這幾本《天文學名詞》做一些簡單的介紹。

1922年,在中國天文學會成立之初,前輩的天文學家們就已将天文學名詞的編集、規範和審定工作作為一項常設性的任務。1933年,教育部和國立編譯館設立了天文學名詞審查委員會。1934年,出版了由民國政府教育部頒布的天文學名詞彙編:《天文學名詞》。這是大陸第一部由官方專業機構頒布的現代《天文學名詞》,收錄的詞彙量有1312個。

此後,天文學名詞編譯委員會對于天文學名詞的增補和修正問題又作了多次的讨論、但始終未能編集增訂的新版。

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才又陸續出版了多部重要的《天文學名詞》。

1952年版的《天文學名詞》

1941年,戴先生從英國學成歸來,即被聘任在昆明的天文研究所工作。據李競先生回憶,他當時就已“自發地、積極地”參與天文學名詞編譯委員會的修訂和審定工作了。其實,戴先生早已敏銳地注意到天文學名詞工作的重要性,也早就開始自己的天文名詞收集了,并且編制了許多卡片:正面是中文,反面是英文,還寫上了資料的出處。戴先生當時還對天文學名詞的現狀感到憂慮:因為許多已有的漢語譯名還不夠規範,而不斷新現的英文術語更有待定名。他認為,《天文學名詞》應該出新版。

1950年11月,中國科學院編譯局“自然科學組天文學名詞審查小組”編集出版了新一版的《天文學名詞》,1952年6月,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學術名詞統一工作委員會”(戴先生是該委員會的主要成員之一)出版公布。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的第一本英中對照的《天文學名詞》[ ]。收錄的詞彙量擴充至1900個左右。

據李競先生回憶,這部名詞的彙編是在1934年版和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實際上主要是由戴文賽先生重新編集審定的。在這部彙編中,戴先生注入了大量的心血,付出了辛勤的勞動。正是由于他十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積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才使新版的《天文學名詞》得以在1952年出版問世。

1952年版的《天文學名詞》出版後,中國科學院前編譯局進而委托張钰哲先生組織編訂新的俄中天文學名詞詞典。在張钰哲先生的上司下,當時的具體工作實際上是由戴文賽先生指導、紫金山天文台的兩位從業人員李競和沈良照進行整理彙編的。

1957年2月,中國天文學會在南京召開了建國後的第一屆會員代表大會,會上有一項重要的決定:要以天文學會的名義編集新中國的第二本天文學名詞詞典,限期兩年完成。于是又組建了一個新的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戴文賽先生任主任。該工作實際上還是由戴先生指導當時的李競和沈良照兩位繼續實施[ ][ ],而且拟編集的詞典也擴充為三本。

到1959年年底,這三本俄-英-中三語版式的《天文學名詞》終于如期全部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

《天文學名詞》(俄英中對照試用本),1958.9

《天文學名詞》(英俄中對照試用本),1959.1

《天文學名詞》(中俄英對照試用本),1959.12

三本《天文學名詞》收錄的俄、英、中名詞各約4000個,均以中國科學院編譯出版委員會名詞編訂室的名義釋出。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這些版本都是國内天文名詞譯名查照的幾本主要辭書。

其中的英俄中對照本,後來還被美國天文學家改編為英中對照的《天文學名詞》,由哈佛大學出版。

1974年版的《英漢天文學詞彙》

1959年之後,天文學又有着許多快速而重大的進展,出現了許多新的奇特天體,如類星體、脈沖星、中子星等;出現了許多新的分支學科,如空間天文學、紅外天文學、高能天體實體學等。天文學的探測和研究也更涉及數學、實體、化學、地學、無線電技術等諸多學科,進而天文學的名詞也涉及越來越多的術語和詞彙。

在這種情況下,科學出版社提出并委托南京大學天文系對1959年版的《英俄中對照試用本》進行增補和修訂。為此,天文系成立了一個《天文學詞彙》編審小組,成員有:戴文賽、彭雲樓、孫義燧、唐玉華、許邦信等,戴先生任主編。

在戴先生的主持下,《英漢天文學詞彙》一書于1974年完成出版,書中收錄的詞彙量又擴充了一半,增加到了6000個。

戴文賽先生實際主持編集審定的幾本《天文學名詞》

1986年版的《英漢天文學詞彙》(增、修訂版)

1974年版的《英漢天文學詞彙》出版後不久,戴先生就已考慮并且着手組織新的增、修訂版的編撰。然而不幸的是,1979年,癌症過早地奪去了戴先生的生命。而戴先生直到辭世前,還在主持着南京大學天文學家的編審小組籌編《英漢天文學詞彙》的第二版,遺憾的是他最終竟未能親眼看到這第二版的面世。

《英漢天文學詞彙》的第二版,後來由戴先生的後繼者,編審小組的許邦信、彭雲樓、唐玉華、黃天衣、黃克諒、章振大等各位完成編審,許邦信任主編。全書詞彙量更擴充到了約16,000個,于1986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

戴文賽先生實際主持編集審定的幾本《天文學名詞》

1986年版的《英漢天文學詞彙》

《英漢天文學詞彙》的1974年版和1986年版後來在台灣還出版了相應的繁體漢字版。

直到1986年的版本之後,大陸才又陸續出版了多種新編的《天文學名詞》版本。

由上述介紹可以看到,在1934年之後的四十多年中,大陸出版的多種《天文學名詞》版本,實際上都是由戴文賽先生主持編集和審定的。在現代天文學發展的這一重要曆史階段中,戴先生一直在主持、引領着大陸天文學名詞的規範和編審工作。

戴文賽先生不僅主持編集和審定了多個《天文學名詞》的版本,還培育了許多天文學名詞工作的專業人才。

1983年,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成立,當時是中國天文學會的一個工作委員會。1985年,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現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簡稱“全國名詞委”)成立,下設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簡稱“天文學名詞委”)。此後,天文學名詞的工作正式納入了國家名詞審定體系,天文學名詞委則接受全國名詞委和中國天文學會的雙重上司。

當年跟随戴先生一起參加天文名詞編審工作的人員,後來幾乎都成了“天文學名詞委”的主要成員。特别是許邦信和李競兩位,還先後擔任了“天文學名詞委”的首屆副主任,以及第二屆(許邦信)和第三至第四屆(李競)的主任。而戴先生言傳身教的敬業精神和嚴謹風格,在天文名詞委員會内也一直傳承至今。

戴先生對中國天文學名詞的創制、審定、規範、統一、宣傳、推廣等一系列有關的工作始終極為關心,有着強烈的責任感和許多的真知灼見。他對天文學漢語名詞規範和統一的先驅性工作還在海内外的許多國家和地區都産生了巨大的影響。戴先生對于大陸的天文學名詞事業做出的卓越貢獻,将永載史冊!

本文參考文獻

[1] 李競,劉炎 :《戴文賽先生和》(口述回憶),文章序号8

[2] 李競:《戴文賽教授:規範現代天文學漢語名詞的先驅者》(原載于《中國科技術語》2008年5期),文章序号9

[3] 李競:《在戴文賽教授指導下審定漢語天文學名詞》(原載于《天文愛好者》2000年第1期),文獻序号4

[4] 許邦信:《戴先生在審定天文學名詞方面的貢獻》,文章序号10

(2021年2月2日)

責編:袁鳳芳

《中國國家天文》2022年1月刊

2022年天象全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