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文 | 一刻商業,作者 | 栗不旬,編輯 | 周烨
算法推薦即将迎來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
近日,國家網際網路資訊辦公室、工業和資訊化部、公安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釋出 《網際網路資訊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以下簡稱“算法新規”),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算法新規的正式頒布,意味着算法推薦相關行業亂象将正式告别野蠻生長時代,更精細化的監管體系将針對算法推薦亂象進行長效治理。
過去十年間,算法推薦已然成為最大風口,衆多網際網路公司依靠算法推薦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
如今的算法推薦成為數字時代的标配,應用于網際網路的各個領域,不管是使用者畫像、個性化推薦之類的網際網路公司獲客、活躍使用者、增強使用者粘性的手段,還是使用者網上購物、訂外賣、看短視訊、浏覽新聞、聽音樂等衆多領域,都離不開算法推薦。
但在過去數年裡,算法推薦服務于企業利益,頻繁出現騎手被困算法系統、大資料殺熟、使用者隐私洩露等問題。
算法新規的出台,劍指大資料殺熟、算法歧視、誘導沉迷等問題,與《反不正當競争法》《資料安全條例》《個人資訊保護法》等一同為算法推薦戴上枷鎖。
有人将2022年稱為算法監管元年,算法推薦也将迎來新時代。
算法推薦發展史
算法推薦最早在海外出現應用。
1998年,亞馬遜平台就上線了基于物品的協同過濾算法(ItemCF算法),将推薦系統推向服務千萬級使用者和處理百萬級商品的規模。
ItemCF算法的使用讓亞馬遜銷售額增長了不止100倍,很快從圖書擴充到其他品類,并涉及多個産業領域,這是算法推薦從實驗室走向商業公司的一次成功應用。
随後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使用算法推薦,并逐漸在業内嶄露頭角。
2006年,原本做DVD租賃的公司Netflix懸賞百萬招募算法推薦系統,并憑借此次大賽的成果成功轉型為線上影片點播平台,一度Netflix有80%以上的電影觀看來自于推薦系統;2010年,YouTube宣稱他們使用ItemCF來做視訊推薦。緊接着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體也紛紛采用個性化資訊流,将内容按使用者興趣程度進行排列。
國内網際網路公司率先擁抱算法推薦,離不開一個人,那就是位元組跳動創始人張一鳴。
張一鳴堅信“個性化推薦必然會成為未來的趨勢”,堅持算法至上。當時,他辭去九九房CEO的職位後,成立了位元組跳動,全力打造今日頭條。
2012年,主打内容算法推薦、通過機器學習來取代人工編輯的新聞用戶端産品上線,不到90天的時間裡,今日頭條就擁有了1000萬使用者。
當時新聞領域還是新浪、搜狐、網易、騰訊四大門戶拼得你死我活,幾乎沒有人把張一鳴這個沒有新聞經驗的年輕人放在眼裡。殊不知,張一鳴正帶着他的算法,徹底革新整個新聞業甚至網際網路行業。
張一鳴曾在其署名的期刊文章《機器替代編輯》中介紹今日頭條的推薦機制——當使用者綁定微網誌登入後的 5 秒鐘之内,系統會為使用者建立起一個DNA興趣圖譜。
今日頭條成功的武器在于算法,位元組跳動旗下各類App屢獲成功的秘訣也在于算法推薦,正所謂“算法家家有,位元組特别強”。
位元組跳動旗下的另一款知名産品抖音,同樣依靠算法為使用者精準推送感興趣的内容,短短幾年時間成為占據中國網民使用時長最長的國民級應用,同時其獨特的算法也為廣告商帶來流量的精準轉化。
據抖音電商聯合巨量算數釋出的《2021抖音電商生态發展報告》顯示,2021年1月,通過内容+算法優勢,抖音的興趣電商實作商品交易總額同比增長了50倍。
2022年,今日頭條剛好成立十周年,而如今的位元組跳動,已成功跻身網際網路巨頭行列。
據胡潤研究院釋出的《2021胡潤U40青年企業家榜》顯示,張一鳴以3400億元财富躍居榜單首位,這背後離不開張一鳴踩在過去十年最大的風口——算法推薦。
此外,新晉巨頭美團、滴滴的崛起也都離不開算法,據接招報道,今日頭條走的是推薦算法路線,即最大限度把合适的内容比對給合适的使用者,美團和滴滴則是基于LBS的服務比對,由于這種服務是動态的比對,是以需要更為複雜的算法體系。
如今,算法推薦已經遍布網際網路,淘寶、知乎、微信、微網誌等都有着精密的使用者偏好算法,向使用者推送他們感興趣的内容。
算法推薦為什麼應該受限制?
網際網路巨頭利用算法推薦在過去多年裡迅猛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收入和利潤,它們不僅掌握了使用者流量入口,更掌握了基于使用者行為的海量資料。
可算法推薦作為網際網路時代的産物,更像一把雙刃劍。
與人工推薦相比,算法推薦的優越性不言而喻,但算法比使用者自己更懂使用者,在算法推薦下的使用者更像是在網際網路上“裸奔”。李彥宏在一次公開論壇中直言,中國消費者願意用一定的個人資料去換取便捷服務。
實際上,社會已經出現了對于算法很多層面的“感覺不适”,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嚴重危害。
豆瓣“反技術依賴小組”上聚集了衆多想要和“對抗”算法的年輕人,他們通過手機裡隻下載下傳通訊類App、看視訊和購物選擇網頁版、随身攜帶現金的方式,試圖逃離算法,重新找回生活的主動權。
反技術依賴小組讨論話題,圖/豆瓣
此次監管部門聯合釋出的算法新規劍指算法歧視、“大資料殺熟”、誘導沉迷、“二選一”等現象,這些都是算法的不合理應用帶來的不利影響,且這些問題早已積弊已久,此前已經多次被曝光,但并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
以“大資料殺熟”為例,網際網路企業利用自己擁有的使用者資料,對老使用者實行“價格歧視”和“價格欺詐”行為。據财經雜志報道,大資料殺熟最早在2017年進入公衆視野。當時有微網誌使用者發帖稱,自己被某線上旅遊平台和某網約車平台“大資料殺熟”,這一話題迅速引爆輿論,甚至一度成為年度社會生活類十大流行語。
北京消費者協會在2019年初披露了一組資料,有56.92%的被調查者表示有過被大資料殺熟的經曆,有高達88.3%的人認為殺熟是普遍現象。其中,網購、線上旅遊、網約車等領域是大資料“殺熟”高發區域。
2020年12月底,“大資料殺熟”又登上微網誌熱搜,這一次的主角是美團。一篇名為《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的文章在社交媒體上刷屏,該文作者在美團上的同一家店鋪,用同一個配送位址,在同樣的時間點單,會員比非會員的配送費更高,文章中還稱,本以為開通外賣會員會省錢,但附近幾乎所有外賣商戶的配送費都比非會員高1元至5元。
大資料殺熟問題越來越多,監管部門早已出手。2021年4月,廣州市市場監管局聯合市商務局介入,召開平台“大資料殺熟”專項調研和規範公平競争市場秩序行政指導會,唯品會、京東、美團、餓了麼、每日優鮮、盒馬鮮生、攜程、去哪兒網、如祺出行、滴滴出行共10家網際網路公司聯合承諾不利用大資料“殺熟”。
本次算法新規更是對“大資料殺熟”的問題作了明确規定,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向消費者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應當保護消費者公平交易的權利,不得根據消費者的偏好、交易習慣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價格等交易條件上實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等違法行為。
算法,不應該隻是企業冰冷的賺錢工具。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副主任孫萍在接受半月談采訪時表示,雖然政策面已有動作,但仍未能有效觸及算法普遍場景化的諸多問題。想要引導算法合理發展,應該樹立社會層面的算法倫理規範,創立算法應用的普遍準則和倫理規則,這樣才能做到人機互動的“共益”和技術的普惠。
算法新規出台,哪些企業受影響?
算法新規的出台,意味着與算法推薦相關的行業,開始邁入嚴監管的時代。
此前,監管對算法推薦的處罰主要集中在壟斷、大資料殺熟的行為上。
2021年4月10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對阿裡處罰182億,原因是在電商領域搞“二選一”的壟斷。之後,又有美團被罰34億,原因同樣是“二選一”,美團為了維持自己的競争優勢,多次逼迫商家在美團和其他外賣平台搞“二選一”。
前不久,因為大資料殺熟問題,攜程被判退一賠三。據北京青年報報道,2021年12月31日,紹興市中級人民法院就胡某某訴上海攜程商務有限公司侵權責任糾紛一案依法作出終審判決,認定攜程公司構成欺詐,判令攜程公司退還胡某某訂房差價并按差額房費的三倍支付賠償金,這可以算是“大資料殺熟”第一案維權成功。
對平台而言,算法新規的出台,意味着各類提供算法推薦服務的網際網路公司幾乎都在監管範圍内,包括各類短視訊平台、電商平台、社交平台及餐飲外賣平台等。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釋出的算法規定在征求意見稿基礎上新增一條,要求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提供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的,應當依法取得服務許可,規範開展新聞資訊采編釋出服務、轉載服務和傳播平台服務,不得生成合成虛假新聞資訊,不得傳播非國家規定範圍内的機關釋出的新聞資訊。
這也意味着,此類平台繼續提供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或需取得許可并稽核資訊釋出者資質。
算法新規實施後,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壓縮此前受算法驅動企業的盈利空間和使用者增速。
當使用者增速放緩時,可以預見的是,網際網路行業也會陷入存量競争,如何增強使用者粘性成了關鍵。
對使用者而言,算法推薦被監管,本質上是一件好事,讓相關行業從野蠻生長到有法可依,使用者的權益是以得到相應保障,助推平台提供給使用者真正需要的内容與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