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第三次來到矽谷,“朝聖”的心态越來越淡,這顯然與中國蓬勃發展的網際網路産業密不可分。但同樣的,當你心态越發放平,你反而會越發感覺到矽谷的“可怕”和深不可測……
2018年“矽谷技劃”的日期雖然早早就定下了,但我們未曾想趕上了一個非常敏感的時期:中美貿易大戰一觸即發的前夜,以及“中興”事件的餘波未了。有五六位本有計劃同行的夥伴出人意料的未能通過簽證,我們無法判定與此事有關;但一種情緒和疑問肯定會對我們産生影響:太平洋兩岸如果真的發生貿易戰争,到底會怎樣?飛速發展40年、已經穩居全球第二的中國,在科技領域到底有沒有和太平洋對岸的美國掰手腕的資格了?
帶着這個小疑問,在2018“矽谷技劃”的11場交流中,我自己和同去的各位夥伴,就類似問題展開了不少的讨論。中間過程不多說了,直接向大家介紹我自己的感受和總結。
一、中美競争?抱歉,在IT領域這還是個僞命題
估計我如果用這個标題寫一篇文章發表在公衆新媒體上會被罵慘,但抱歉,我的确是這麼認為的。
最近幾年,中美IT水準的對比和競争成為熱門話題。尤其是2017年“網際網路女皇”釋出的《2017年的網際網路趨勢報告》,從7個方面(移動支付、電商、搜尋、共享單車、網絡廣告、人工智能、雲和大資料)進行中美發展的對比,得出的結論是3個領域(移動支付、電商和共享單車)中國全面超越,搜尋中國正在反超,2個領域(網絡廣告和人工智能)美國略微領先,隻有雲和大資料落後較多。而時隔一年之後,今年6月釋出的2018版報告,更是直接将全球20大網際網路公司的9家都給了中國。一時間,中國網際網路甚至IT都在全面趕超美國的觀點大大提振了國人的自信,“新四大發明”應運而生……
但是,當你真的身在矽谷,你會發現似乎沒有人太關注這些話題,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一個個具體的應用、創新技術上。而當你真真切切地把我們引以為豪的每一個應用、每一個創新與矽谷進行對比的時候,你會時不時感到一陣的後脊梁發涼……
首先,中國的趕超,依然停留在較淺的層級,尚未進入IT技術的核心區。如果我們簡單講IT技術架構分為(自上而下)應用層、工具層、系統和中間件層、基礎設施層這四個層級的話,很容易發現,中國所謂的超越或者領先,幾乎都是停留在應用層,少有工具層;而系統層、基礎設施層則相距遙遠。舉三個最顯而易見的例子:一是晶片,這種痛今年大家都感覺到了;二是作業系統,也不多說了吧;三是程式設計語言,五六十年來已經有了上百種達到規模應用的程式設計語言,但為何沒有中國人寫出來過一門語言呢?所有這些,都是厚積薄發的結果,我們相信這一切都會改變,但,真的需要時間。
其次,仔細盤點我們的創新,還會發現,截至目前,尚無一個完全獨創的應用,而幾乎都是在矽谷創意的微創新、再創新——盡管我們承認這種再創新也是非常值得尊敬和認可的。
第三,目前中國市場,還是在一種半封閉的狀态下;而我們的創新,基本上是牆内開花,走出國門的還寥寥無幾。雖然中國市場很大,足以養活N家網際網路企業;但畢竟由于種種因素,我們其實沒有和國際巨頭直面競争,而如果想真的做大做強,從“優秀”做到“卓越”,那到國際市場接受更多真正的競争考驗無法避免。這方面,我們目前才剛剛開始。
總結陳詞吧:現在中美的IT科技和網際網路的競争,還是個僞命題。簡單說就是:矽谷是世界領先,中國是局部趕超,僅此而已。當然,反過來客觀地說,和美國之外的國家比,我們幹得不錯!——如果我們一定需要自我安慰的話。
如果在此基礎上,你一定要說差距多少年的話,我可能下一盆就不是冷水了,而是冰水——你隻需要稍微研究一下Intel公司的目前技術水準和研發投入,就能知道,無論是絕對高度、發展速度、發展增速,我們都落後。是以,現在還沒到談論我們哪一年趕超的問題,我們要解決的基礎工程,還有很多很多。
二、矽谷最牛的地方不是哪一個創新,而是持續創新50年
我們到底該學習矽谷什麼?是風騷50年的Intel?還是引領網際網路的Google?或者是卓爾不群的蘋果?7天的“矽谷技劃”11家公司的走訪中,我一邊吸收各個公司的營養,一邊試圖尋找其中的共同點。進入歸程沉靜下來,我發現最值得中國人研究的就是:為什麼矽谷能持續創新50年?
矽谷不大,面積大體上與上海相當,經濟總量也比上海略小一點——但是,矽谷的人口隻有300萬左右,就業人口150萬;而上海人口則是矽谷的近8倍!精确的資料就是:矽谷1個人創造了上海6.7個人創造的價值。有一個數字也許能揭示其中的原因,那就是矽谷的年發明專利數量,大體上是上海和北京的總和!
再列一個數字吧。全球有個企業研發投入的榜單,但美國和歐盟的版本和數字有點細微差别。咱以歐盟的為準。2017年方面,全球研發最高的第一名是大衆,前五名裡還有Google、微軟、三星和Intel,研發投入都在120億歐元以上。中國人引以為豪且以研發投入著稱的華為公司,這些年的位次一直在上升,去年終于超過蘋果公司沖到第6位,數字是104億歐元。
但是,前50名中,我們隻有一個華為。而美國企業,占到40%左右,且以矽谷公司占主要部分。
矽谷的深不可測,不是藏了有多少家多麼牛的公司,而是你雖然不知道下一家很牛的公司會是誰、長什麼樣,但你知道它一定會出現!它就在那些現在還小不點的幾千家創業公司裡。還有,一家公司哪怕暫時落寞了,你也不知道它會不會鳳凰涅槃再次起飛;而就算是它走下舞台,矽谷也不會惋惜,而是平靜地揮手告别走向遠方!——從一種意義上,後面這個才讓我時時感到震驚。
在我們津津樂道的矽谷傳奇中,除了Facebook等新貴公司的神奇崛起之外,還有太多蘋果、IBM、Intel這些公司瀕臨絕境卻又神奇崛起的商業案例,以及3Com、Sun這些企業如流星般閃過又走下神壇的動人故事。矽谷人笃信一點:創新,就算不是一家公司成敗的最主要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以,什麼都沒做錯卻被擠出市場,這個在中國還在被感歎的事情,在矽谷已經重複了數十年,甚至無法賺取一點眼淚!
寫到這裡,我突然又想起了摩爾定律。衆人皆知這個神奇規律,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摩爾定律的背後,還有其他幾個事實:
第一,摩爾定律不是科學定律,是Intel創始人之一摩爾教授在上世紀60年代根據Intel公司及業内規律總結出來的預測。
第二,矽谷人還總結出了一個反摩爾定律,是Google前CEO埃裡克·施密特十幾年前提出的:一個IT公司如果今天和18個月前賣掉同樣多的、同樣的産品,它的營業額就要降一半。看明白了嗎?如果沒有,我用另一句話解釋,那就是比爾·蓋茨的名言:“微軟距離破産永遠隻有18個月”。
讓我們瞠目的就是,矽谷數千家公司參與的這個殘酷的18個月死亡倒計時遊戲,已經運作了50年且還在繼續玩着……
這就是矽谷,50年不變的冷酷,50年不變的創新。
三、關于人才,我們是否在葉公好龍?
單純的豔羨矽谷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學習和借鑒矽谷的經驗。
矽谷的核心在創新,創新的核心是人才。這其實就解釋了矽谷公司為什麼如此看重員工的工作環境和待遇,為什麼願意花那麼大的金錢成本和時間去“養人”,而不是用短期的績效要求他們快速實作結果——順便說一句,我們所到之處,基本上沒有看到一家企業在用KPI(關鍵績效名額)的方法進行考核,代之以OKR(目标與關鍵成果)或者類OKR的方式,把員工自己的規劃與企業方向進行結合,充分尊重和調動員工積極性。
矽谷的方式适合中國嗎?這個話題引起了許多争論,且不論業界已有無數讨論,就這次行程而言,包括參加這次“矽谷技劃”的各位CTO,包括接待我們的許多在矽谷的華人工程師,也包括我自己,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觀點。
觀點一:矽谷的方式是先進的、科學的;國内雖然總是在喊尊重人才、重視創新,但頗有點葉公好龍的意思,絕大多數企業(包括IT科技企業和網際網路企業)實際上沒有把人才當成最核心的資源,而是作為企業創始人和高管的執行工具,導緻企業的成敗與基層人才其實是基本無關的。這種思路,也許可以在局部效率上形成優勢,但長期來看,是不可能戰勝和追趕矽谷的創新企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