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老子雄起!”“咱班就一個望遠鏡,可鬼子啥都有,咱啥都沒有。”“我想好了,我兒的名字叫鐵闆!”……熱映電影《狙擊手》中,一句句高燃台詞直擊人心,讓大量觀衆直呼“哭濕了口罩”。
這部以抗美援朝戰争中的“冷槍冷炮運動”為背景的電影,講述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敵我軍備力量懸殊的境地下,與美軍狙擊小隊展開殊死較量的故事。記者近日走進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内的紀念館,揭開了這段動人心魄的曆史。
據介紹,1952年,鑒于敵我雙方長期處于對峙狀态,每日均限于小規模的戰鬥活動,為大量殺傷、消耗敵人,志願軍開展了冷槍冷炮狙擊活動,不久便在全線全面展開,并逐漸形成一種持久性戰術,獲得重大效果。
在紀念館的展闆上,記者看到這樣一張老照片:一名戰士隐蔽在掩體後,手裡端着槍,正全神貫注目視前方。這名戰士是志願軍的“王牌狙擊手”張桃芳。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講解接待科科長王春婕告訴記者,張桃芳曾在33天中,以442發子彈打死打傷敵人214人,創造了北韓前線我軍冷槍殺敵的最高紀錄。
在當時開展的“冷槍冷炮運動”中,志願軍内湧現出一批“張桃芳式”英雄。今年已87歲高齡的唐章洪就是其中之一。在王春婕的幫助下,記者有幸對現居住于四川的唐章洪進行了電話采訪。老人曾是一名狙擊炮手,自1951年4月入朝作戰起,他先後參戰上百次,榮立特等功一次、一等功兩次。特别是在著名的上甘嶺戰役中,他靠着手中的一門82毫米迫擊炮殲敵420餘人,有效阻滞了敵人的進攻。

圖為“王牌狙擊手”張桃芳。(受訪機關供圖)
提起那段炮火連天的歲月,唐章洪記憶猶新。“當時敵人憑借有制空權、制海權,火力又強,對我們不斷轟炸,他們還特别嚣張,不但在陣地上曬太陽,甚至還在陣地上跳舞。後來,志願軍總部了解到情況,号召開展冷槍冷炮對敵鬥争,當時要求很簡單,把神槍手、神炮手組織起來,采取‘零敲牛皮糖’的戰法,以積小勝為大勝的指導原則殺敵。”老人說。
唐章洪自創了很多方法,他将距離、方位寫在木牌上,隻要敵人一露頭,炮彈就立即在敵人身邊爆炸,他把這種戰術命名為“閑時準備忙時用”。
熱播電影把人們的記憶再度拉回到烽火連天的戰場,也讓人們對年輕的英雄有了更多了解。春節前夕,來紀念館參觀的群衆絡繹不絕。13歲的田笑倫說,自從去年看了電影《長津湖》,他就對抗美援朝曆史特别感興趣。“志願軍先輩們為什麼那麼有毅力,我之前一直不懂,今天參觀了烈士陵園,我好像懂了,他們是為了國家,為了今天的我們能更好地生活。”
欄目主編:張武 文字編輯:宋彥霖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檔編輯:蘇唯
來源:作者: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