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十而立”不是叫你站起來,炫耀成就

作者:正再讀春秋

《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是孔子對自己人生經曆的一次小結,非常到位。

孔子一生理想遠大,但現實殘酷。他的第一理想是從政做官,推行複古周禮“禮治天下”——沒成功。第二理想是教書育人“有教無類”,傳播禮儀——基本成功。為什麼說基本?因為主要成果都集中在他去世之後。而且,成果并不是恢複他需要的禮儀,而是他為實作“禮儀”而生出的思想。怎麼說呢?“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陰”。終點沒到達,但道路紅了。改造客觀世界沒改造成,但是改造客觀世界的工具被發揚光大了。

“三十而立”不是叫你站起來,炫耀成就

正是由于孔子在後世的大紅大紫,使得這段個人總結成為我們對“中國人”标準人生的總結,變成了一種文化符号。

三十而立,是以“而立”代表三十;四十而不惑,卻是“不惑”代表四十,并不是“而不惑”代表四十。孔子的本意是立,并不是“而立”。文化傳播的習慣,把“而”字湊進來,虛詞,沒有什麼意義。就像網絡歌曲要強行押韻一樣,詞語傳播總是傾向強行對仗。

三十的“立”,也不是說三十歲就立。三十是一個概數,三十左右。我們今天說“立”是指小有成就。沒錯,這是第一層意思,感官的視覺。肉眼可見,名片可印,喝酒可吹。孔子在27歲時開辦私學,30歲那年,小有名氣,來魯國通路的齊景公特地召見了孔子。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立”還有另外一層獨立思考的意思。從學習禮儀到成為禮儀從業者——“儒”,孔子向很多人學,學了很久,終于在十多後,有深度的思考,獨到的見解,能開辦私學,傳播思想。這是第二層意思,思想視覺。眼神有光、舉止有風、談吐有度。

古人的精神生活主要展現在禮儀活動。其中,最大的一份是祭祀。二十歲左右,加冠禮後代表成人,以後就可以參加各種祭祀活動。但他在禮儀中的地位很低,相當于跟班的水準。等到一定程度,他才可以成為“頭”,排到前面,帶着弟弟們一起,形成“祭拜小團隊”,在跪拜、坐跪之間,他帶頭站,帶頭跪,帶頭“立”。這是第三層意思,禮儀視覺。出入祠堂、交好鄉紳、恪守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