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文江淮|餘音繞梁,“徽”常有戲(二)

人文江淮|餘音繞梁,“徽”常有戲(二)

關于安徽,有人傾心山,有人迷戀水,有人念念不忘那詩意村居。餘音繞梁的安徽戲曲更是讓人回味無窮,有鄉土情懷濃厚的當塗民歌、妙趣橫生的皖南皮影戲、古樸淳厚的貴池傩戲、宛轉悠揚的黃梅戲,以及爽朗明快的泗州戲……聽着一出出“好戲”,一幅幅安徽冬遊的山水人文畫卷也随之展開。

黃梅戲——脍炙人口、享譽世界的經典曲目

“為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中狀元,着紅袍,帽插宮花,好哇,好新鮮哪”這句來自黃梅戲《女驸馬》的選段大家一定耳熟能詳吧。作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黃梅戲載歌載舞,通俗活潑,易于傳唱,2006年就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人文江淮|餘音繞梁,“徽”常有戲(二)
人文江淮|餘音繞梁,“徽”常有戲(二)

黃梅戲《女驸馬》演出劇照(組圖)(圖檔來源:安徽省文化和旅遊廳)

來到安慶,再芬黃梅公館一定不容錯過。再芬黃梅公館由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韓再芬創意策劃,她親自帶領專業級黃梅戲演員們打造的每一台精彩演出都讓人拍手叫絕、回味無窮。夜幕漸漸降臨,再芬黃梅公館往來觀衆摩肩接踵,陸續入場,偌大劇場瞬間聚滿人氣,暖意融融。在這裡安靜的觀看一場黃梅戲表演,感受表演的質樸細膩,真實活潑;語言的樸實無華,通俗易懂;曲調的優美流暢,明快抒情。聽過之後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這也正是黃梅戲的魅力所在。

人文江淮|餘音繞梁,“徽”常有戲(二)

安慶市大觀區再芬黃梅公館(圖檔來源:安徽省文化和旅遊廳)

聽罷一曲黃梅調,旋律依舊萦繞在耳畔,安慶的夜生活就開始了,去安慶古城轉轉!這是一處承載百年記憶的老街,古街的入口,有兩個雕刻着張口倒立的獅子石柱,卷發圓眼,張吻施爪,形象生動。因逼真生動的獅子形象,老百姓便稱之為“倒扒獅”,街區則被稱為稱“倒扒獅老街”。整條街道馬頭牆明朗而雅素,木雕、磚雕、石雕随處可見,保持了明清風格,保留了老街的傳統風貌。

人文江淮|餘音繞梁,“徽”常有戲(二)
人文江淮|餘音繞梁,“徽”常有戲(二)

安慶市迎江區安慶古城(組圖)(圖檔來源:安徽省文化和旅遊廳)

夜裡的安慶古城猶如古代上元節燈會現場,燈光點亮了街區上方的天空,映照着古建築,身着漢服的少男少女從你身邊穿過,讓人不禁感歎今夕是何年?如果你想在安慶購買一些特色紀念品和品嘗特色美食的話,這裡一定是不錯的選擇。嘗嘗山粉圓子燒肉、老雞湯泡炒米,再逛逛百年老字号的柏兆記糕點,其中清真墨子酥銷量最高,營養豐富、香濃味甜,是茶餘飯後和饋贈親友的最佳補品。漫步在古韻悠悠的步行街,換上漢服或是旗袍,在這裡打卡拍照,半日清閑、片刻心動,便已足夠。

人文江淮|餘音繞梁,“徽”常有戲(二)
人文江淮|餘音繞梁,“徽”常有戲(二)

泗州戲——璀璨的國家級“非遺”之花

“哎喲喲!我的女婿他在那莊稼行裡算能手,”

“哎喲!我的女婿他在那莊稼行裡一把抓。”

“我的女婿他一擔能挑兩百斤重,”

“我女婿他一車能推三百八。”

這是泗州戲《拾棉花》的經典片段,泗州戲是安徽省四大劇種之一,也叫拉魂腔,流行于淮河兩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曆史。作為與徽劇、黃梅戲、廬劇并列的安徽四大優秀劇種,泗州戲有着深厚的群衆基礎和豐富的文化底蘊,以優美的唱腔,動聽的旋律,唱響淮河兩岸,大江南北。

人文江淮|餘音繞梁,“徽”常有戲(二)
人文江淮|餘音繞梁,“徽”常有戲(二)

泗州戲《拾棉花》選段(組圖)(圖檔來源:安徽省文化和旅遊廳)

泗州戲與皖北人民的生活、習俗有着密切的聯系,顯示出強烈的地域文化特征,在宿州乃至整個安徽省的戲劇史上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今在宿州周邊的農村,泗州戲仍然廣受歡迎。每到過年或逢集趕會,上年紀的老人們都會早早坐在台下,細心傾聽着那牽魂繞夢的拉魂腔。

人文江淮|餘音繞梁,“徽”常有戲(二)

泗州戲《梁祝·樓台會》選段(圖檔來源:安徽省文化和旅遊廳)

泗州戲的發源地是隸屬宿州市的一座千年古縣——泗縣。大陸首家也是唯一一家的古鞋博物館就坐落于此。館内展示了中國的制鞋曆史和鞋飾文化,并陳列有包括中國56個名族和世界多個國家的古鞋,展示着中國古代各式各樣,做工精細大小不一的鞋子。走進古鞋博物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隻長1米多的布鞋,據考證,這是中國出土最早的一雙鞋子,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曆史。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早的一雙鞋的實物。館内還展示古代最典型的官靴、三寸金蓮鞋、明清時期的公主鞋等。除此之外還有曆朝曆代制作鞋子的工具等珍品展示,時間跨度長達5000年之久,這裡的藏品精美,工藝高超,每一件實物或照片幾乎都有一個故事,都反映出一個時代的服裝特色。面對琳琅滿目的各色古鞋,很難想象腳下普普通通的鞋子,竟然蘊含了那麼深厚的文化内涵,來此參觀絕對讓您歎為觀止。

到泗縣,除了賞古鞋、看戲曲,這裡還有衆多的人文景觀、自然景觀和曆史遺迹。還有一千多年曆史的隋唐大運河,它是大陸唯一的活态遺址,是不可多得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來到運河邊,看看河邊景色,吹吹河風,感受曆史變遷留下的痕迹。

人文江淮|餘音繞梁,“徽”常有戲(二)
人文江淮|餘音繞梁,“徽”常有戲(二)

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泗縣段(組圖)(圖檔來源:安徽省文化和旅遊廳)

即來宿州,必去靈璧。告别隋唐大運河,可以驅車向東四十公裡來到奇石之鄉----靈璧縣。“靈璧一石天下奇,聲如青銅色碧玉”,靈璧石被乾隆皇帝譽為“天下第一石”,名列中國四大觀賞石之首。無論曆史上靈璧古稱“石都”,亦或是因“境内有靈石如壁”得名“靈璧”的城市典故,都濃郁悠久的彰顯着這座小城的特色。

“奇石虞姬鐘馗畫,靈璧三絕甲天下”,第一站就來到“三絕”之一的鐘馗文化園。鐘馗是中國道教中打鬼驅邪的神,舊時中國民間常挂鐘馗神像辟邪除災,是以從古至今都流傳着“鐘馗伏魔”的典故傳說。如今在宿州以及江淮地區過年貼年畫,鐘馗就是主要門神之一,其主旨是驅鬼辟邪,迎祥納福;如今在這盛世和平年代,鐘馗亦成為弘揚正氣的象征了。

人文江淮|餘音繞梁,“徽”常有戲(二)

宿州市靈璧縣鐘馗文化園(圖檔來源:安徽省文化和旅遊廳)

進入景區,映入眼簾的三座拱橋,與一座石牌坊層疊而起,呈摘星攬月奪魁之勢;馗峰塔高大威嚴,屹立于馗園中心,象征着鐘馗凜凜雄風。靈璧新八景之一的馗風塔位于鐘馗文化園最北端的制高點上,為四角方塔,唐代建築風格,塔體四周有華亭相伴,亭台樓閣、山水景觀,相得益彰。

人文江淮|餘音繞梁,“徽”常有戲(二)

深入塔内,循着木梯向上攀登,靈璧城景,一覽無餘。每層大廈植入了厚重的傳統文化内涵,緊扣鐘馗神話故事而漸次展開。這裡陳列着靈璧當地多位畫家創作的鐘馗畫像,靈璧鐘馗畫承傳吳道子之法,并與民間技法相結合,風格獨特,自宋至今興盛不衰,已成為中國民間繪畫藝術的瑰寶,飲譽海内外,靈璧也被評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鐘馗畫之鄉”。

如果您熱愛戲劇,就來安徽,品味安徽當地的戲曲文化,真切地感受“一曲陽春喚醒今古夢”的美妙,從戲曲中可以感受到一段段曆史,一個個久遠的傳說。安徽戲曲源遠流長,遺産豐富,跟着戲曲遊安徽,感受不一樣的“皖美”景色吧。

責編:賈亭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