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山東手造陪你過大年|泊裡麥草畫:烙鐵為筆畫春秋

“做生肖畫已經是第二年了,去年接了400多幅訂單,今年翻了一番,昨天剛剛交了200多幅。”1月13日,在青島西海岸新區泊裡鎮的麥草畫展館裡,記者見到了54歲的許加梓。不久前,以他為傳承人的“泊裡麥草畫手工技藝”成功申報山東省第五批非遺代表性項目。

“今年,我們做了一點小創新,把生肖虎麥草畫嵌在挂曆中,配送畫框。這樣可以一物兩用,挂曆用完了,可以裝在畫框裡做成擺件或者挂件。”許加梓的話裡透着些許小得意。

山東手造陪你過大年|泊裡麥草畫:烙鐵為筆畫春秋

麥草畫又叫麥稈畫,是中國民間剪貼畫的一種。小麥曆來被大陸視為神聖之物,“麥草化樹保光武”的傳說故事更增添了些許神秘色彩。“麥草畫的曆史悠久,祖輩口口相傳,我們許家做麥草畫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的許國,由當時的民間藝人制作;而有記載的曆史可以回溯到清代,我的曾祖父曾經用麥稈作畫、制作小玩具售賣,算起來,我是第四代。”許加梓告訴記者。

“就拿麥稈的選擇來說,需要特别的品種,泊裡當地的麥稈軟、細,不太适合,我就在聊城、菏澤等地流轉了二三十畝土地,專門供應。”許加梓說,“而且,一幅麥草畫從麥稈加工到最後成畫,要經過二十七八道工序,單說制作麥稈畫闆,就有熏、蒸、漂、裁、刮、推、染等十二道工序。”

最難的是“燙”。麥草畫以小麥的金黃色為底色,光影明暗、文字題詞等依靠烙鐵熨燙而成,再輔以部分染色的麥稈條。許加梓告訴記者:“我父親那時候的工具簡單,隻能把烙鐵放在鍋竈、煤球爐裡加熱後,再根據自己的經驗掌握火候着色。想要顔色深一些,溫度就要高一些,但還不能過高,容易燙糊。相比木頭、葫蘆,麥稈更薄,烙畫難度就更大。現在有了能顯示溫度的電烙鐵,操作更簡便,但是仍然需要工匠長期的積累。”

許加梓就用了接近兩年時間才“出師”,“2010年,客戶定制了一批《千古琅琊台》群雕畫,有680多幅,當看到我的成品後,父親第一次跟我說了一句‘差不多了’。”

在深耕作畫能力的同時,許加梓也沒忘記父親心心念念的“傳承需要市場”。“回想起來,父親真的很睿智,他通過看新聞就斷言,随着黨的政策越來越好,文化産業和文化消費也一定會越來越好。”他回憶說,“那幾年,我就全國各地到處跑。第一批選擇的是一二線城市,因為那裡消費能力強、市場接受度高,最終也是在北京挖到了第一桶金,60多幅畫賣了78000元。”

山東手造陪你過大年|泊裡麥草畫:烙鐵為筆畫春秋

2015年,許加梓成立了青島秦漢文化産業發展有限公司,開啟了市場化之路,一個黃金機會也悄然降臨。2018年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召開,泊裡麥草畫受邀參加了峰會的“齊魯風韻展”。随着知名度的提升,許加梓再也不用到處奔波,安心搞起了創作。“峰會後,各級也加大了扶持力度,泊裡鎮政府2019年為我免費提供了現在的這個展館,總面積超過3000平方米。訂單也越來越好,從2008年一幅畫都賣不出去,到現在每年超過1萬幅,我就能拿出最好的狀态、最好的手藝去琢磨一些精品。”許加梓告訴記者。

2020年父親的離世也讓許加梓認真考慮起這門手藝的傳承問題。最令許加梓高興的是,剛上六年級的小兒子對麥草畫的興趣逐漸展現出來。“從小,我就培養小兒子的繪畫興趣,寒暑假的時候,他也會來到展館,自己動手做一些麥草畫的作品。”許加梓說。

手造人說

争取将麥草畫推向國家級非遺

泊裡麥草畫手工技藝傳承人許加梓:我父親先後收了60多個徒弟,但大部分都沒有堅持下來。做麥草畫,必須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獨。

我和鎮上合作,每年搞幾次技能教育訓練,除了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還能從中挑選後備人才進行培養。同時,我們也會走進中國小,進行興趣培養和課程教育訓練,最近,還在與職業學校探讨設立特色課程的可能。

麥草畫手工技藝成為省級非遺後,我還要争取将它推向國家級非遺,這一代人如果完不成,那就下一代來做。

繼續閱讀